中國最後一次帝王葬禮

2019-08-03   朝陽阿力

清光緒皇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

1908 年11 月14 日傍晚(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 ,38 歲的光緒皇帝在幽禁中死於中南海瀛台涵元殿。1909 年3 月12 日光緒梓宮(皇帝棺槨稱為梓宮) 出殯,從京城景山觀德殿移至西陵梁各莊行宮「暫安」。清代皇帝「駕崩」後, 沒有正式葬入陵寢前稱之為「暫安」。

光緒皇帝梓宮從觀德殿移至西陵「暫安」期間,舉行了繁雜的殯儀活動。儘管光緒皇帝駕崩之時已是國敝民貧,內憂外患,殯儀活動比以往皇帝都要簡略,但是喪禮仍然豪華鋪張,耗銀達四十五萬兩。當時,從京城至西陵已有火車可直達。但為了恪守祖制,清廷對這次最後的喪儀採取了傳統方式。

光緒皇帝出殯照片

光緒皇帝出殯照片

光緒皇帝梓宮出殯之日, 皇親國戚和王公大臣、隆裕皇后、瑾貴妃等天剛亮就傾巢出動。首先,辦理喪儀大臣率內務府官員將冊、寶案、寶床、香案、香幾、銀五供等項由景山觀德殿搬出, 送至蘆殿(下一站臨時停放梓宮的處所) ,黃幔素帷等項送往西陵梁各莊行宮。一切準備就緒, 由監國攝政王代詣來到光緒梓宮前祭酒三爵, 每祭行一拜禮,眾官隨行。祭過之後,由辦理喪儀的大臣、禮部內務府鑾儀衛大臣率領執事官及校尉等將光緒梓宮移出觀德殿大門外登大輿。禮部尚書向大輿祭酒三爵,每祭行一叩禮, 焚紙錢5000 張,王公大臣等皆隨行叩禮, 108 名喇嘛在觀德殿大門外誦經為光緒皇帝送行,恭辦喪禮大臣,各項有執事官員,近支王公,御前大臣,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內務府執差人員隨行前往西陵梁各莊。四品以下官員、百姓、商人、學生等俱在城門外關廂內結集, 待梓宮經過時皆下跪舉哀。

光緒皇帝出殯照片

光緒皇帝出殯照片

光緒皇帝出殯照片

光緒梓宮從京城殯宮至西陵「暫安」,遙遙路程240 里,行程需4 天3 夜,具體時間、途經路線是:

3 月12 日, 景山東門起,經地安門、阜成門(10 里),彰義村頭宿(28 里),共38 里。

3 月13 日, 彰義村、韓村河二宿,共81 里。

3 月14 日, 韓村河、魏村三宿,共65 里。

3 月15 日, 魏村、梁各莊,共65 里。

送葬路上,龐大的送葬隊伍浩浩蕩蕩,蜿蜓十幾華里,由太寧鎮綠營馬隊做先鋒開道,禁衛軍及憲兵沿路警戒,64 人組成的引幡隊,舉著萬民旗萬民傘走在前面,接著是1300 多人的儀仗隊, 所執器物五花八門, 共68 種, 638 件, 僅法駕鹵簿儀仗隊就排了5 里多長。

光緒皇帝梓宮跟隨在法駕鹵簿儀仗隊之後, 梓宮是由一根前安龍頭、後鑲龍尾的大槓為軸心的「獨龍槓」,抬「獨龍槓」的槓夫共7920 名,每天分為60 班,每班128 人,另配幫夫240 人隨時替換。

光緒皇帝出殯照片

光緒皇帝出殯照片

梓宮外裝置葫蘆金頂,黃緞繡金龍的棺罩,皇家忌諱死字,給經過喬裝打扮的大棺材起了個漂亮好聽的名字,叫「吉祥轎」。這頂「大轎」寬就達5 米有餘。罩頂系二條黃絨繩,披於前後左右,由四人各牽一頭,保持棺罩的穩定與平衡。棺罩兩側各有槓夫12 人,每人舉著一根紅漆竹杆上挑黃旗,前面有兩個身穿孝衣、頭戴去纓秋帽的人,手敲響尺,引導皇槓的行進。抬皇杠人員一律身著紫色團花麻駕衣,戴黃手套,穿黃靴罩,土黃套褲, 頭戴盆式黑氈帽上安朝天黃鵝翎。

正式出殯前,他們要在德勝門外的廣場上演習十天,人們稱之為「演槓」,操練時按送葬的要求,以128 人的步伐整齊劃一,令行禁止,水不溢出為合格。

光緒皇帝出殯時,崇陵還未建成

光緒皇帝出殯時,崇陵還未建成

光緒皇帝梓宮的後面是隆裕太后、瑾貴妃及王公大臣的車隊,為光緒帝梓宮出殯的車輛達1400多輛。

從京城至西陵的送葬路上,沿途有專人負責撒紙錢, 僅從景山東門至阜城門一段, 便撒紙錢90 萬枚,重達1000 余斤。一連四天,撒錢不斷,每到吉時還要燒紙錢。除了撒紙錢、燒紙錢外,凡是光緒皇帝生前用過的衣物, 除了作為遺念分別送給親友外,不論新舊,都要分批燒掉。

在送葬沿途所停三宿,都要臨時搭建蘆殿與黃幄,做為迎送梓宮和暫時停放梓宮的臨時處所。所用材料大多為高級布料,雖只為一夜之用,也極力造成玉階金瓦、朱碧輝映的效果。以上三處蘆殿用銀29000 兩, 僅蘆殿內用大號白蠟即達6528 支。

清崇陵地宮中的光緒皇帝梓宮

位於河北易縣梁各莊的清西陵行宮

光緒皇帝梓宮的「暫安殿」是西陵梁各莊行宮正殿, 隆裕太后與瑾妃分住在左右配殿陪靈。暫安殿附近設有王大臣六班公所,凡現任各都院和八旗都統,都要輪流值班, 每日都要進行繁瑣的祭奠活動。

當時,崇陵尚未建成。直到1913 年11 月, 在行宮正殿停放了四年零八個月的光緒皇帝才入葬崇陵地宮。

位於河北易縣的清崇陵(光緒皇帝陵)

位於河北易縣的清崇陵(光緒皇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