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能「見義勇為」我很自責,想要躲開負面又覺得冷血?

2022-06-15     Lens

原標題:沒能「見義勇為」我很自責,想要躲開負面又覺得冷血?

《極限職業》

海森(化名)是唐山燒烤店惡性傷人事件的目擊者之一。當時他和朋友們坐在店外露天的一桌,他正低頭玩著手機,就聽到一聲像酒瓶破碎一樣的響聲。目睹這場持續了4分鐘的暴行,他當時的判斷是,能求助的只有警察,他用手機拍了段大概17秒的視頻取證,隨後報警。

事後他在社交媒體上發聲,希望還原案發現場的真實情況,這也讓他陷入輿論漩渦。為什麼沒有挺身而出制止暴行?面對網友的質疑他表示理解,「沒能見義勇為,讓我感到痛苦」

事發之後,他無數次在腦海中演練當晚的情形,深刻感受到在極端暴力面前「自己的無能」。

直到現在,他仍然覺得這是一道無解的題。通過媒體發聲, 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理解,「離開並報警是普通人能做的最好的事了,你做得很好,不需要自責。」

《1944》

公共心理健康危機:

創傷性事件後的自責

這種自責不僅發生在親歷現場的目擊者身上,那些關注新聞事件的人也會對此產生連鎖反應。

這些社會事件的暴露,先是讓公眾表現出憤怒,隨之而來的是轉化為兩種主要情緒,一種是泛化的焦慮,另一種 也是最不容忽視的──自責(內疚)。

接二連三的出現受害者,以及那些讓人扼腕的現實細節,無不讓人揪心,「不想看到了」。

《新聞編輯室》

當這個想法冒出頭來的時候,我們又有了另一層自責──這些事情需要我的關心和參與,不是嗎?我為什麼如此冷血地想要躲開?

責怪自己是對創傷經歷的常見反應。即使創傷性事件不是由於我們自己的過錯而發生的。

海森想過上前關心女孩們的狀態,但出於愧疚心理,他和朋友們還是選擇遠遠觀望,「我們為什麼沒能上去幫助他們呢?」

《Mother》

要明白的是,當創傷性事件發生時,我們很難潛意識地(無意識的層面上)就迅速做出反應。

我們的神經系統在不自覺中不斷掃描環境中的潛在危險,它就像一個「個人警報系統」,當警報響起時,我們迅速反應並作出評估:「我是逃跑,還是加入戰鬥?」出於本能的近乎即時的評估之後,我們下意識地做了「試圖保護自己安全」的行為。

但因為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是無意識發生的,過後回想時經常讓人認為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這讓我們得出結論,我們本可以做得更好或更多,從而將責任歸咎於自己。

《辛德勒的名單》

事實是,「唐山暴力傷人事件」真正錯誤的根源是施暴者及其暴行,我們已經做了一切本可以做的事情,試圖保護自己的安全 - 即使壞事就在眼前發生。

海森沉默了兩天,他反思自己並復盤整件事,得出的結論是:沒有更好的方法去阻止暴行。在自述中他說這種無力感讓他很痛苦,覺得自己太弱,是自己缺少處理能力的結果。這種「反芻」讓他陷入更深的自責,這會加重個體的無助和負罪感,強化消極情緒。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自責」

自責也常發生在我們任何人的日常中。

當你定下目標卻沒能按計劃執行,或者工作低於預期,你會陷入自責嗎?當你不小心在同事/朋友面前說錯話,當與他人比較落了後,你會忍不住苛責自己嗎?

體重,外貌,成績,工作......當我們審視自己在意的方面的時候,你會陷入一種無法與自己和解的狀態嗎?

《地久天長》

生活中,我們時常也會感覺到對父母有愧疚感,比如為沒能拯救父親的生命而自責:親人因為意外離世,理性上明白自己並沒有辦法救他,但又有一部分潛意識裡覺得,「如果當時 能更好一點,也許就能扭轉乾坤。「

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觀點認為,內疚也來自原生家庭。儘管很多情況下,我們內心不願意承認,但又難以否定的是,父母是我們心理問題的製造者。

如果能有幸出生並成長在一個良性的、友愛的、 和諧的,安全和包容的家庭環境當中,人會更傾向於不太會苛責自己,更能理解如何愛自己。

《校對女孩河野悅子》

從這個意義上,自責是一種生存反應如果我們把「沒有做好」的根源歸咎於他者,即默認了我們沒有能力照顧自己,需要他人為我們服務。通過責怪自己,我們保持住了這樣一種內心認知:即我們仍然控制著局勢,立場是安全的。

這種自責通常還會伴隨著向外表現出自卑或消極,如「我不夠好」或「我人差勁」之類的想法。

自責能幫助我們

更好地完成目標嗎?

我們知道了,自責是對壓力事件的一種常見反應。甚至在我們所內化的邏輯上,自我批評或苛責,是鞭策自己做得更好的一種手段短期來看這種方式確實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長期會造成一種心理傷害。

自責無形給自己設置了思維定式──否定自我,下一次,你「沒有做好」也似乎變得理所應當。

由於自責是應對壓力造成的焦慮,我們可以使用心理學中化解壓力的方法來避免自責的惡性循環。

(一)自責的反省可能是有毒的

因為羞愧而自責,是我們最常有的反應。我們會責備自己努力不夠,沒有堅持下去。更進一步地,我們還可能做穩定的內歸因,把做不到的原因歸結為自己的人格特質,向著自己的靈魂開炮。

-也許我就是懶

-我的意志太軟弱

-我沒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輕鬆自由》

這實際上給了我們一個繼續退縮、繼續偷懶的好藉口:我就是懶惰啊,就是沒辦法一下子改掉啊,所以我今天偷懶是有道理的。當「勤奮小人」和「懶惰小人」打架,最後化解為:它們都是「我」的一部分啊。

(二)理解歸因偏差

歸因偏差是大多數人具有的無意或非完全有意地將個人行為及其結果進行不準確歸因的現象。最常見的有:基本歸因偏差和自我服務歸因偏差。

基本歸因偏差,即在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時,往往傾向於把別人的行為歸結為內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的影響。

自我服務偏差,是指人趨向於把別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而把別人的失敗和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 。

(三)比起自責不如關注未來

關注自我心理健康,學會愛自己,友善地對待自己。問問自己需要怎樣的幫助,做什麼能讓自己好一點,給自己一定時間和空間。

《凪的新生活》

(四)接納自我

坦誠地看待人性的弱點。你不是孤獨地一個人在受苦,將視野從狹小的「我」上脫離開來,看到更普遍的人。

自我苛責是一種內心衝突的結果。長此以往,我們會害怕衝突,因為衝突產生焦慮。其結果就是我們將大量的心理能量用於內耗,而做其他事的力量就會減弱。

正確的做法是什麼?「自我接納」。自責的內心衝突也是一種自我關懷,接納這種衝突,也接納不完美。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要用完美主義要求自己。

沒有什麼是需要我們「做好準備」才能動手去做的事,你唯一要做的是:做你該堅持做下去的那些事。

參考文章:

Self-blame (psychology)|Wikipedia

Focus On: Self-Blame|The Rosscenter

我29歲,男,事發時就在那個燒烤店|真實故事計劃

別再自責了,那會讓你更懶惰|LinkedIn

編輯:珍妮 曉萌 運營:yu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8babee71694fa21aab597d8df2c4f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