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金融所:充分發揮央行買賣國債國家治理作用,建議建立專司國債政策專門機構

2024-07-23     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李願 北京報道

「面臨有效需求不足、居民和企業資產負債表『躺平』的局面,必須充分發揮我國國家信用的優勢,充分發揮央行買賣國債的國家治理作用。」7月23日,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發布的二季度中國宏觀金融分析報告顯示。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其中包括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等。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張曉晶在上述報告發布會上表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些在過去提出過,有些是新提出來的,還有些是正在探索中,這包括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國家信用的重要性等。

「國家信用不僅僅是國債,還有貨幣,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利用國家信用來推動,這也是最重要的變革之一,因為我們對信用的理解思路發生了變化。」張曉晶表示,國家信用發揮作用就涉及到財政與貨幣的協調配合,「央行買賣國債,這是財政與貨幣協調新的動向。」

我國央行買賣國債已經逐步在推動落實。7月1日,央行發布公告表示,為維護債券市場穩健運行,在對當前市場形勢審慎觀察、評估基礎上,決定於近期面向部分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開展國債借入操作。「央行正在與財政部加強溝通,共同研究推動落實。這個過程整體是漸進式的,國債發行節奏、期限結構、託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優化。」6月19日,央行行長潘功勝表示。

報告則提出,由於國債管理涉及財政當局和貨幣當局的協調配合,因此建議在財政、金融兩部門之上設立常設性專門機構,專司國債政策。此機構負責確定國債發行和未清償規模、品種結構,協調財政、貨幣兩部門的政策。

央行買賣國債有較大「成長空間」

報告通過深入考察各國(經濟體)央行買賣國債的百年歷程發現,第一,各國央行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是「常規操作」,但也有極個別情況下一些國家也曾在一級市場進行操作;第二,各國央行買賣國債的主要目的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呈現趨同之勢,都從調節市場流動性轉向了刺激經濟增長,財政味道漸濃;第三,近些年來央行買賣國債的工具箱極大豐富,既有數量型,也有價格型,其中最主要的工具是量化寬鬆。

「探索央行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是我國宏觀經濟治理的重大變革,對於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報告認為。

報告分析稱,當前我國央行二級市場買賣國債有較大「成長空間」。目前,我國央行持有約1.52萬億國債,占央行總資產的3.56%。其中1.36萬億元國債已知明細情況,主要涉及4個超長期券種:17特別國債01(4000億元,剩餘期限0.17年);22特別國債(7500億元,1.46年);17特別國債 02(2000億元,3.17年);02國債05(78億元,7.90年)。從比例上看,我國央行持有的國債約為總數的5.1%,同日本、美國等相比,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本輪央行計劃通過從市場『借債』(規模約為數千億元人民幣),修正國債遠端收益率,之所以要『借』,就是因為持倉數量過少。」報告表示。

7月5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央行了解到,央行已與幾家主要金融機構簽訂了債券借入協議,目前已簽協議的金融機構可供出借的中長期國債有數千億元,將採用無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國債,且將視債券市場運行情況,持續借入並賣出國債。

報告稱,國債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從現實需要出發,當前在居民、企業資產負債表「躺平」的情況下,國家信用的「發動機」不能熄火。而從債務的可持續性上看,我國中央政府的資產負債表非常健康,槓桿率整體相對可控,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政府債務遠小於政府資產。這是與已開發國家最本質的不同。因此,當前我國央行二級市場買賣國債有著較大的「成長空間」。

建議建立專司國債政策專門機構

央行買賣國債是是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抓手。報告提出,面對當前國債市場存在的問題,不僅要不斷完善制度設計、「對症下藥」,也要轉換思路、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是適度提高債務上限,「多發多買」。報告稱,當前我國的赤字政策和債務規模機制仍較為傳統,國債規模仍有增長空間。我國長期恪守的3%的赤字規則,國債餘額和產出占比相較於其他成熟經濟體仍留有較大餘地。在當前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和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應根據經濟運行情況,適度提高債務上限。通俗地講,就是財政多發,央行多買,發揮好國債資金的槓桿撬動作用。

二是實施「短期多發(買)長,長期多發(買)短」的國債政策。我國目前的國債期限結構呈現「中間粗、兩頭細」的特徵,限制了調節貨幣投放、降低長端利率目標的效果:一方面是超長期國債的占比低,截至今年4月末,我國超長期國債占比為16.9%,德國、美國分別為27.8%、22.2%,日本為44.8%;另一方面我國短期(一年以內)國債占僅2.8%,而美國占比約為13.9%,過低的短期國債占比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財政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效率。

「因此在當前尚存相當規模發債空間的情況下,決策者可以根據目標,相機擴大超長期國債和短期國債的占比。」報告表示,具體來說,建議「短期多發(買)長,長期多發(買)短」。原因在於,當前國債市場的優先使命是充分發揮國家信用的優勢,開足馬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服務,為科技創新提供資金支持。在滿足這一目標的前提下,可以在長期更多地發行短期國債,最終構建一個以短期國債為主、長期國債為輔的有活力的國債市場。

為建立更加高效的國債管理體系 ,報告還提出兩方面的建議:一方面,建立專司國債政策的專門機構;另一方面,進一步健全國債收益率曲線。

「為保證國債收益率曲線應用的有效性,更好發揮國債無風險利率基準的關鍵性作用。建議借鑑國外經驗,由專司國債的專門機構成立國債收益率曲線應用評估小組;推動中央銀行逐步在公開市場重啟國債買賣的日常操作,建立起以國債收益率曲線為政策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進一步加強以國債為基礎的金融市場流動性機制安排。」報告具體建議。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7fd9288a19354839605ef6ddb65c6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