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延安頌》有這樣的一幕,一位剛到延安的年輕女子急著拜見毛主席,當時主席正在燒水,而這位女子則像老熟人一樣繞道主席身後,親切叫道:「老毛」。毛主席一看到這位女子感到驚喜之餘又十分開心,隨即便拉著這位女子開始親切地問候,可見兩人之前應該就已經認識,十分熟悉關係非同一般。
這一幕並不是電視劇杜撰出來的,而是在歷史上真實發生的。那位年輕女子名叫曾志,15歲就走上了革命道路,是早期投身於中國革命的女幹部之一。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下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女同志曾志的傳奇故事。
1926年,她考入了衡陽農民運動講習所並且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正式走上革命道路,還寫信給母親,拒絕了父母為她安排的包辦婚姻。同年,她還將原本曾昭學的名字改為曾志,為的就是為女性爭氣,這也代表著在當時封建大背景下女權主義的覺醒。
次年畢業的曾志,就在中共衡陽地委組織部擔任幹事一職,在這裡她遇到了她的第一任丈夫中共衡陽地委組織部部長夏明震,兩人相知相識很快墜入愛河結為伴侶,一起從事革命事業。
1929年,因為受到排擠,曾志被調離派往福建工作。1934年,她的第二任丈夫不幸被叛徒出賣,丟失了性命,曾志又一次痛失了所愛之人。但是她沒有被不幸打倒喪失奮鬥的意志,反而是堅強地挺了過來。
在福建工作就任的期間,她與陶鑄因為工作的需要要假扮夫妻,在日日相對的日子中兩人互生情愫,日子一長兩人之間建立起了深刻的情誼,不久便假戲真做結為了真正的夫妻,陶鑄也因此成為了她的第三任丈夫。
重新恢復工作之後,她還為我國建設選拔出大量優秀、年輕、專業的幹部人才,直到1983年她才離休,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
曾志除了婚姻坎坷之外,為了革命事業她還曾「拋棄」了自己的兒子。當時因為環境動盪,曾志不得已「拋棄」了自己的大兒子石來發。後來在新中國成立後環境逐漸穩定之下,在1952年的時候才得以尋回兒子,而她的大兒子與母親生活一段時間後,卻拒絕同生母一起生活,而是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軌道,繼續當農民,因為之前沒有與母親曾志那一段時間裡他一直都是從事農業工作與生活,習慣了,也就難再改了。
之後曾志一有時間,也會去看望自己的孩子和孫子,一家人其樂融融,三世同堂。
1998年,曾志在北京逝世。遵循她在世時的意願,葬禮一切從簡,絕不鋪張浪費。曾志一生都在為黨,為國家,為人民不斷奮鬥,積極投身於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當中,無私奉獻,她的功績值得每個中國人民銘記,值得記錄中國的史冊,而她高尚的品德和偉大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並且永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