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課堂搬到「一線」

2024-07-02     天天正能量

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高等文科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使命。

本刊於6月11日推出「教育強國建設委員說·談文科教育1」報道,引起讀者強烈反響。本期繼續關注高校文科教育建設,讓我們基於「產學研融合」的視角,共同思考新文科建設的破題之徑。——編者

(一)

近日,記者在騰訊總部見到了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媛媛。她正和十幾個學生一同在真實的「實踐場」中,感受所學知識的現實價值。

「這是我在學校面向研究生開設的一門課,名為《新聞傳播學術與實務前沿》。」郭媛媛說,自己基本上每年都會帶學生到人才需求單位、行業內部去參觀學習,以促使學生進一步與社會發展和產業生產接軌。

「文科也必須開展產學研協作,以培養為時代發展所需的復合型新文科人才。」其實,早在2018年,郭媛媛就曾圍繞「以產學研協同的方式培養新聞傳播人才」這一主題,提交了提案。

「依靠零散的課堂或虛擬教學實踐、行業知識交流,不連續的一線實習,很難培養出符合社會和行業需求的傳媒人才。」郭媛媛曾在採訪中如是表態。

「我在國外調研時,曾對加拿大的滑鐵盧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培養模式印象深刻。這個專業所培養的學生在整個北美都有很高的認可度。原因在於,學生在求學階段已經在產業生產方面具備了較高水平的知識和能力。他們的學校在培養學生時,特別鼓勵他們進行產教的融合,學制也比較靈活。很多學生會一個學期在學校學習理論,另一個學期再到企業開展實踐。」郭媛媛介紹。

(二)

帶著對行業發展的觀照及對專業實踐功能的觀察與思考,2007年,基於幾名傳播系學生設計的課堂實踐,郭媛媛開啟了一個名為「金駝」的學生實踐品牌活動。「該項目旨在將社會發展的主流思想融入學生專業實踐活動中,提升大學生專業素養及綜合能力,同時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郭媛媛介紹。

「最初,我在教授媒介策劃這門課時,與學生一起創設了『金駝杯』項目。」郭媛媛說,當時她主要是想鼓勵學生以團隊協作的方式,獨立策劃並落地一個項目,「這是一個學生全流程參與,並需要團隊合作和校內校外協同的活動。」

讓郭媛媛感到高興的是,「金駝杯」項目確實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後來我們便發展為『金駝月』,集中在每年5月,讓傳播系、廣告系、漢語言文學系的孩子們基於各自專業特質,分別開展展映、展覽、展現等實踐活動。」

「隨著項目影響力的逐漸擴大,我們又開展了『金駝微影視節』。鼓勵學生從策劃到編劇、從生產到運營……全流程地參與到影視作品生產的各環節中。基於此,我們還與高校影視產業管理學會、校外影視傳媒公司,校內教務處、研究生院、學生處、團委,以及黨委宣傳部攜手,共同舉辦系列活動,為同學們實踐能力提升不斷『盤活資源』。」郭媛媛繼續介紹。

人文社會科學如何開展產學研協作?郭媛媛通過十餘年的「金駝」品牌實踐摸索逐漸獲得了答案——要信任學生、鼓勵學生,為他們的創新探索搭建平台。

在郭媛媛看來,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才所需素養往往比較「抽象」「復合」,如要善於與他人協作、要對生活有敏銳觀察、善於總結思考,等等。而只有允其置身實踐互動場才能真正助力學生全方位提升。

(三)

藉助此次在企業「課堂」中碰面的機會,記者還與兩名曾經參與過「金駝」品牌活動的研究生進行了對話。

雖是在幾年前本科學習時參與的活動,但談到具體實踐對自己成長所帶來的影響時,兩位同學仍然語不停歇。

「整個活動從最開始參與策劃,到作品落地、首映、宣傳、營銷、參加影視節評獎,大概需要整整兩個學期,實踐性特彆強。」尹思筠同學對活動特性總結道。「我們更願意將這項活動視為一項社會化訓練。首先,它涉及較長時間合作。同時,也促使我們更高效地成為專業人才。例如,曾經我們也會學習攝影課、剪輯課,但那時更多是將它們視為一種技術的學習。而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才真正清楚這些知識技能對實踐的意義,也才進一步了解了自己的薄弱之處,方便發力補足。」

周紹雄同學連連點頭表示肯定,「過去我們到劇組實習,只能做一些非業務性的工作。但通過『金駝』活動,我們才得以有機會近距離、全流程地參與到電影製作中。活動過程中也會面臨很多困難,但恰恰也是這些困難磨鍊了我們的心性。因此,整個活動不但提升了我們的知識技能,更大的價值在於它幫助我們實現了與社會的『仿真』嫁接,也提升了我們的專業自信。」

「這段經歷於我們而言,是非常寶貴的財富。」尹思筠繼續補充回憶,「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如何與合作者開展高效合作,如何化解衝突。還記得每年『金駝』杯影視節結束時,都是我們整個學院的同學們微信朋友圈最熱鬧的時候。同學們會默契地集體以發朋友圈的方式,表達著對過去一年收穫的紀念。」

(四)

「這樣的活動,過去我們已經舉辦了17年。」郭媛媛表示,自己堅持這樣的人才培養實踐,其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她想要培養「復合型」「綜合型」「創新性」文科人才。

其實,在進入高校做教師前,郭媛媛曾有過在世界500強外企工作的經歷。她向記者介紹,正是多元工作實踐,讓自己很篤定地認為——文科人才一定要全面。「我希望我的學生,要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有對抗風險打擊的毅力、更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郭媛媛說,這些期望,恰恰也是她從自己過去多領域工作中積累的認識、體悟。「因此我願意付出努力,通過課堂教學模式創新、專業實踐綜合設計、校園活動多主題涉及,以及校內外資源打通、協作,讓學生全員有更切實的收穫。因為,這些素養及技能對於一個要踏入社會的文科生來說將會是『剛需』。」

「郭老師經常和我們講,希望我們能真正走進實踐,融入社會。她也正是帶著這樣的情懷和追求帶領我們成長的。」周紹雄再次主動發聲,「郭老師曾對我們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你要知道你想做成什麼事,同時,你還要知道你到底能做成什麼事!』我曾對這句話反覆體會,系列活動也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即有理想的同時,還要有能力,同時要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並與周圍人開展合作。只有將每個人的優勢、能力做最大程度的發揮,才能幹成事、成大事。」

問題導向,行動促解。「復合素質、創新能力都需要在不斷解決問題中鍛鍊!」郭媛媛說,自己在做的,也會一直去做,就是為自己接觸到的所有學生搭建一個走向社會、走向實踐、走向生活的互動場、鍛鍊場、成長場。

「我努力要讓我的學生,在真正走向社會前,能提前掌握一些在社會立足、繼續成長的基本素養。而這種素養於一名人文社會學科學生如何養成?我想置身、參與生動的實踐活動是個必須項。」郭媛媛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40881daecf095faac6ff50e9f363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