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的火熱播出,人們對戰國這個久遠而又神秘的時代有了更多的認識,也了解到大秦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秦國歷代國君們的不懈努力之下才一步步崛起的。
一提起「秦」字,多數人就會想到一統天下的秦國和秦朝,一說到秦王,多數人只會想到千古一帝秦始皇。殊不知,秦國除了秦始皇,還有許多諸如秦非子、秦襄公、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較為傑出的君王,若沒有他們為秦國打下良好基礎,秦始皇嬴政縱有鬼神之謀,也終究無法統一天下。對此,漢代賈誼也在《過秦論》中一語道破了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而得天下的玄機。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幾位對秦國的強大有著深遠影響的君王以及秦國由弱到強進而一統天下的歷史進程。
一、養馬立國
首先要說的是秦非子,正是他一舉奠定秦國的基礎。
秦非子本是商朝重臣飛廉之後,因為擅長養馬而得到周孝王的欣賞,最終被封到秦地,成了秦國的第一位君主。由於他自號秦嬴,所以歷任秦王都以嬴為姓。
當然,此時的秦國土地不過五十里,秦君也根本稱不上一方「諸侯」,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大夫」罷了,地位十分低下。
二、成為諸侯
天可憐見,秦國成為諸侯國的機會很快就來了。公元前771年,由於周幽王想要殺死太子宜臼(申後之子,即後來的周平王),申侯便糾集犬戎攻破周朝都城鎬京,在驪山之下弒殺了周幽王。由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讓周朝喪失了誠信,所以其他諸侯都選擇按兵不動,只有秦襄公派兵救援周朝。
後來,在周平王東遷的時候,秦襄公又出兵護送,周平王深感其德,於是把周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大塊土地賜予了秦國。從此,秦國成為了西周的諸侯國,有了大力發展國力的機會。
三、征伐戎狄
雖然岐山以西的土地名義上被周王室賜給了秦國,但那片土地的實際控制權卻是在戎狄手中,這就意味著秦國想要真正控制這些土地,就需要自己動手去奪回來。
但是,秦國建國伊始,其軍事實力根本不能和戎狄相比,所以戎狄時常入侵秦國進行劫掠,秦人苦不堪言,秦國面臨著能否在西陲之地生存下去的嚴峻考驗。
此後,秦國開始長期和戎狄作戰,不斷地發展自己,拓展疆土。雖然最初幾十年的戰鬥,大部分都以秦國失敗而告終,但秦人悍不畏死,秦君身先士卒,秦國上下終於摸索出了一套對付戎狄的方法,電視劇里「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干,死不休戰」歌頌的正是這些老秦人的血性。自此,攻守之勢易也。
皇天不負苦心人,秦人最終順利趕走了兇惡的戎狄人,有了自己立足之地。
四、穆公稱霸
經過歷代先君的南征北討,到了秦穆公時期,秦國在西陲所占領的領地已經非常穩固,戎狄部落已經完全不是秦國的對手。
秦穆公即位後,吐哺握髮,任用百里奚、由余、來丕豹、蹇叔、公孫支等賢才,使秦國政治清明,而且還對秦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政治上,開創客卿制度,大膽重用他國人才,為秦國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人才儲備;在軍事上,重視騎兵的發展,大大提升了秦國的軍力;在外交上,秦國的使臣從容有度,在他國覲見時不卑不亢,展現了大國氣度。另外,秦穆公為了能夠向東發展,大力交好強大的晉國,使得秦國與晉國在當時留下了「秦晉之好」的美譽。
這是秦國的第一次改革,雖不徹底,但也為後世的商鞅變法提供了範本,影響深遠。
再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秦國終於在「韓原之戰」中打敗了晉國,奪得晉國的河西五城,從此奠定了秦國的霸業之基,也讓秦國有了圖謀天下的底蘊。但是,由於當時秦國東出函谷的時機還不夠成熟,所以秦穆公就把開拓的重點放在了西方,滅掉西戎十二國,拓土千里,為後來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五、變法圖強
秦穆公時期改革並不徹底的根本原因,說到底還是人治,一旦秦穆公和他的那些賢臣逝去,秦國便很有可能走向衰落。果然,秦穆公後兩百年,秦國四代亂政,致使國力大幅衰退,甚至位於七國之末。
秦獻公繼位後,為了改變秦國積貧積弱的現狀,又開始在秦國進行改革,並且數次發動收復河西失地的戰爭。可惜的是,由於當時魏國已經通過李悝變法,並且仗著吳起訓練出來的魏武卒縱橫天下,使得發動數次大戰的秦獻公終究沒能收回河西失地。
秦孝公即位後,深感秦國國貧民弱,便一心想要徹底改變秦國貧弱的現狀。他在位時選賢任能,廣開言路,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衛國人公孫鞅由此聞訊而來,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在秦國國內進行徹底變法。
自此,秦國開始變得強大起來,商鞅的變法也為秦國日後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六、誓要東出
公元前337年,嬴駟即秦王位,是為秦惠文王。他繼位之初不僅平息以甘龍、杜摯為首的保守派的怒火,還為了鞏固自己的君位,車裂了商鞅,好在並未廢除「商君之法」。
「我大秦世居西隅,歷代先祖從無龜縮自保之意!秦幣,遵商君之制,秦法亦遵商君之法。商君之法乃富國強民之法,秦必遵之!」商君雖死,其法千年。
從此,秦惠文王拉開了秦國東出的大幕,他拜張儀為相,採用連橫之策,聯齊、聯楚,打破山東六國的合縱。公元前325年,嬴駟在龍門正式稱王,史稱「秦惠文王」,乃是秦國的第一位王。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以公孫衍、司馬錯、嬴疾、嬴華等為將,向北奪取了義渠十五座城池,向西將巴蜀之地納入秦國,向東從魏國手裡奪取了大片土地,向南遏制楚國,為秦東出函谷關打下了堅實基礎。
公元前310年,20歲的嬴盪登上了秦王之位,史稱秦武烈王。秦武王在位期間大肆開疆拓土,使秦國的版圖更加遼闊,他雖然趕走了張儀,但並沒有將其「連橫之策」棄之不用。
在秦武王的治下,秦軍打出了赫赫威名,只可惜他太過急於求成,在周王都舉鼎而亡。據史書評價,若是他在位的時候再長一點,秦國一統天下的進程可能會加快不少。
公元前306年,嬴稷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平定了「季君之亂」,繼承了秦國王位,是為秦昭襄王。自此,這位「戰國大魔王」開始他長達五十多年的秦王生涯。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先後任用魏冉、范睢為相,以白起、蒙驁等人為將,採用「遠交近攻」的方針政策,逐步蠶食六國,使秦國成為了天下最強的國家。其中白起號稱「殺神」,殺得列國膽寒,六國聞之色變。
自嬴稷以後,嬴柱、嬴子楚先後做了秦王。嬴柱在位不過三天,嬴子楚繼承了秦王之位,史稱秦莊襄王。他在位期間,任用呂不韋為相,以蒙驁、王齕為將,先後伐韓、攻趙、攻魏,拓土無數。
總體來說,自孝公以後,秦國歷代君主從不敢忘東出之志,在位期間不斷征伐中原諸國,使秦國的版圖擴張了好幾倍,為後來的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七、一統天下
公元前247年,年僅13歲的嬴政繼位為秦王。由於此時嬴政年少,朝政大權基本都由相國呂不韋把持,他不得不尊呂不韋為仲父,以至於朝野上下只聞仲父,不知大王。除此之外,嫪毐(lào ǎi)也仗著太后寵信,不但被封為長信侯,甚至還自稱秦王假父,結黨營私,囂張至極。
嬴政年歲漸長,欲要拿回自己的王權,但他深知呂不韋和嫪毐根深蒂固,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扳倒的,於是他選擇隱忍不發,暗中卻做好了各項準備。
公元前238年,嫪毐叛亂,嬴政大破叛軍,活捉了嫪毐。次年,嬴政又將呂不韋放逐巴蜀,奪回了原本屬於自己的所有權力。
此後,秦國開始積極推行統一戰略。嬴政以王翦、王賁、李信等人為將,攻伐六國,一統天下。公元前221年,天下歸一,嬴政自稱皇帝,號「始皇帝」,希望能將皇位傳至二世、三世乃至萬世。
至此,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建立了華夏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大一統王朝。他廢除分封制,採用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並在全國範圍內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形成了「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的局面,使天下百姓的交流變得更加方便。
秦始皇在位時不僅修建了長城來抵禦匈奴,還征服了百越,將百越之地納入版圖,自此開始,華夏才有了統一的概念。
不得不說,自秦獻公到秦始皇,秦國的歷代國君都是雄才大略之輩,秦國的百姓也都是悍不畏死之輩,老秦人的血是熱的,有這樣的君王,這樣的百姓,秦國何愁不能一統天下?只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經過數百年積累才建成的大秦王朝,最終才經歷二世便亡國了。
悲夫!秦人可畏,秦國可敬,秦朝可惜!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大秦帝國》賈誼《過秦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