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魏與西魏戰爭的歷史影響

2019-12-07   治國評論天下

東魏與西魏

北魏為了防禦柔然,修建長城,設置六鎮。523年,爆發了六鎮起義。關隴、河北等地人口也陸續起義。528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爾朱榮以給孝明帝報仇為藉口,進軍洛陽,控制朝政。530年,孝莊帝利用朝見機會殺爾朱榮。榮侄爾朱兆起兵赴洛陽,殺死孝莊帝,立元恭為帝(節閔帝)。532年,原爾朱榮部將高歡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滅潼關以東的爾朱氏勢力,殺節閔帝,立元修為帝(孝武帝)。北魏政權落入高歡手中。

534年,孝武帝不願作高歡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長安,投靠宇文泰。高歡立元善見為帝,從洛陽遷都於鄴,史稱東魏(534年~550年),占據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部地區。在整個東魏時期,政權一直掌握在丞相高歡家族手中,執政期間關東地區胡漢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東魏與西魏多次交戰,互有勝負,從而奠定了北朝分裂的既成事實,中國也進入了南北朝末期的「後三國時代」。東魏當時的經濟實力、人口數量都居三國(東魏、西魏、南梁)之首。


534年,孝武帝元修投靠北魏將領﹑鮮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535年,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文帝),史稱西魏(535~557),都長安,政權實由宇文泰掌握。管轄今湖北襄陽以北﹑河南洛陽以西,原北魏統治的西部地區。535年,頒布二十四條新制,後又增加至三十六條,稱為「中興永式」。其主要內容是﹕嚴禁貪污、裁減官員、置立正長(正即閭正、族正,長指保長。保、閭、族為地方基層組織名稱)、實行屯田、制定計帳(預計次年賦役的概數)和戶籍等制度。541年,關中大族出身的蘇綽把漢族封建統治的經驗總結為六條﹕清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宇文泰對這些統治經驗非常重視,頒行為「六條詔書」,作為施政綱領,組織中下級官吏學習。550年,正式建立由八柱國分掌禁旅的府兵制,除宇文泰和宗室元欣外,分別由六個柱國大將軍統領。西魏期間,社會較為安定,國力日趨強盛,有效地抗擊了東魏的多次進攻,於553年取得南朝梁的蜀地,次年又奪得江陵。557年初,宇文覺自立為帝,建立北周。

東魏比西魏地域廣﹑人口多,經濟發達,力量相對強大,這促使高歡屢次發兵進攻西魏,企圖吞併對方。537年,東魏軍進軍西魏,在潼關附近遭西魏軍襲擊大敗,高歡被迫撤軍。


此後,在沙苑之戰(537年)、河橋之戰(538年)、邙山之戰(543年)中雙方互有勝負。546年,高歡親率大軍十餘萬人圍攻西魏據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苦戰五十餘天,士卒死亡7萬人,他病倒軍中,被迫撤退,547年初,死在晉陽。

高歡在與西魏的戰爭中沒有占到便宜,且有所吃虧。筆者關注的不是這些,筆者更在乎的是他們之間的戰爭,這顯示了北魏分裂的偉大意義,這些戰爭帶來大量胡人(北方政權統治階層)的死亡,促使胡人人口比例進一步下降,漢族人口比例進一步升高。胡人比例的下降,帶來胡人兵源的困難,務農的漢族人口也開始成為重要兵源,這意味著漢族人口逐漸成為領導階層的重要構成部分。

可見,高歡是關鍵人物,提高了北魏後期的內戰規模,促進了北魏的解體,帶來了胡人之間的戰爭,客觀上削弱了北方的胡人勢力,對漢族的復興起著較大的幫助作用。可見,高歡也是一個對漢族歷史發展影響深遠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