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耕文明起始較晚的原因
中國東北地區氣候寒冷,明朝之前,農耕文明一直難以在此發展,雖然,這裡夏朝之前就屬於華夏先民的生存區域。東北地區冬季的寒冷或漫長的冬季應該是阻礙當地古代農耕文明的主要因素,寒冷的氣候需要用獸皮禦寒,而有限的獸皮不可能滿足稠密農耕人口的需求,這讓東北地區難以出現稠密的農耕人口生活模式。人口密度決定文明程度,較大的人口密度意味著較高的文明程度,這是古代文明的普遍狀況。稀少的人口分布,意味著文明的停滯或較低的文明水平,這也是古代文明的普遍事實。缺少禦寒服飾或禦寒的床上用品,意味著東北農耕人口密度不會較大,非農耕人口密度更不會較大,人口的稀少帶來文明程度的低下,這就是東北農耕文明起始較晚的原因。
宋朝時期,棉花開始在南方流行,到元朝時,棉花在北方也開始流行,棉花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禦寒的主要原材料。棉花做成的禦寒物品,特別是棉襖、棉褲、棉被的普及,促使農耕人口擁有了廉價而充足的禦寒物品,這為東北的農耕開發奠定了基礎。明朝時期,取得東北地區的漢族政權,引領了漢族開發東北的潮流,可以種植棉花的遼東地區成為漢族的農耕地區。
19世紀後期,東北地區開始了漢族農耕人口的再次開發,這次的農耕開發速度或強度都遠超明朝那次,畢竟這是近現代文明時代,通信技術與火車等交通工具的前進,都促使內地漢族人口更容易知道東北的情況或更容易進入或深入東北地區。交通工具的改進,方便了貿易,帶來了農業的區域分工,吉林或黑龍江區域不種植棉花,可以通過貿易渠道得到禦寒的棉花,這最終帶來了東北區域的農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