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氫能頂層設計發布,站在5萬億賽道的起點,如何搶跑?

2022-03-23     價值線傳媒

原標題:剛剛!氫能頂層設計發布,站在5萬億賽道的起點,如何搶跑?

今天上午,國家發改委正式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下稱《規劃》)。

作為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規劃》的發布有望為氫能的發展按下快進鍵,5萬億賽道即將爆發!

利好刺激下,A股氫能賽道集體大漲,恆光股份「20cm」漲停,昇輝科技大漲超16%,致遠新能漲超12%,蘭石重裝、雪人股份、京城股份等逾10股漲停。

《規劃》中有哪些要點需要投資者重點關注?A股中,又有哪些投資機會值得關注?

A

氫能頂層設計有哪些要點

《規劃》明確了氫能產業的戰略定位、總體要求,提出系統構建支撐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創新體系、統籌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氫能發展政策和制度保障體系,並給出了具體的組織實施方案。

現狀與形勢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年制氫產量約 3300萬噸,其中,達到工業氫氣質量標準的約 1200萬噸。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全球第一,在清潔低碳的氫能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國內氫能產業呈現積極發展態勢,已初步掌握氫能製備、儲運、加氫、燃料電池和系統集成等主要技術和生產工藝,在部分區域實現燃料電池汽車小規模示範應用。全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 300 家,集中分布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區域。

但總體看,我國氫能產業仍處於發展初期,相較於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制度滯後,產業發展形態和發展路徑尚需進一步探索等問題和挑戰。

戰略定位: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氫能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

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發展目標:五年一個台階,2025年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

到2025年,初步建立較為完整的供應鏈和產業體系。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

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

到2035年,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升。

制氫設施布局:設立制氫基地

在焦化、氯鹼、丙烷脫氫等行業集聚地區,優先利用工業副產氫,鼓勵就近消納,降低工業副產氫供給成本;

在風光水電資源豐富地區,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示範,逐步擴大示範規模,探索季節性儲能和電網調峰;

推進固體氧化物電解池制氫、光解水制氫、海水制氫、核能高溫制氫等技術研發。探索在氫能應用規模較大的地區設立制氫基地。

構建儲運體系:探索固態、深冷高壓、有機液體運輸

提高高壓氣態儲運效率,加快降低儲運成本,有效提升高壓氣態儲運商業化水平;

推動低溫液氫儲運產業化應用,探索固態、深冷高壓、有機液體等儲運方式應用;

開展摻氫天然氣管道、純氫管道等試點示範。逐步構建高密度、輕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氫能儲運體系。

統籌規劃加氫網絡:站內製氫、儲氫和加氫一體化

堅持需求導向,統籌布局建設加氫站,有序推進加氫網絡體系建設;

支持依法依規利用現有加油加氣站的場地設施改擴建加氫站;

探索站內製氫、儲氫和加氫一體化。

氫能應用:推動四大領域應用

金融支持:支持氫能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上市

發揮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引導作用,支持氫能相關產業發展;

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性原則支持氫能產業發展,運用科技化手段為優質企業提供精準化、差異化金融服務;

鼓勵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按照市場化原則支持氫能創新型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支持符合條件的氫能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等註冊上市融資。

B

專家解讀:燃料電池只是氫能的一個突破口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第一時間對《規劃》做了解讀。

歐陽明高表示,從量上講,可再生能源制氫量是可以滿足燃料電池車輛使用的;從品質上講,可再生電力電解水制氫純度很高,能夠滿足燃料電池對氫純度的高要求,可以完全避免加氫站、儲氫瓶和燃料電池受腐蝕或中毒等問題。

根據國內外主要燃料電池廠商產品測試數據,預計今後十年燃料電池成本將大幅下降、性能穩定提升。

電解水制氫分為鹼性電解水制氫(AEC)、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PEMEC)、高溫水蒸氣電解制氫(SOEC)等技術路線,一些專家預測,電解水制氫的需求在未來將比燃料電池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燃料電池車輛只是氫能應用的突破口,長遠發展應逐步拓展到交通、電力、化工、冶金等領域多元應用,充分發揮氫能在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高排放、高污染行業綠色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

C

5萬億大賽道才剛剛開始

相比鋰電,氫能是一種來源更廣泛、更清潔無碳、應用場景更豐富的二次能源。

根據中國氫能聯盟的預計,2020年至2025年間,中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1萬億元,2026年至2035年產值將達到5萬億元。

這意味著,氫能是一個市場容量龐大且有5倍成長空間的產業。那麼,該如何搶占這一5萬億級別的大賽道呢?

從產業角度來看,氫能產業鏈條長,主要可分為上游的氫氣生產和供應、中游的燃料電池及核心零部件,以及下游的燃料電池應用。

1、氫氣生產和供應

制氫:包括化石能源制氫、工業副產制氫、電解水制氫,目前以化石能源制氫為目前主流,電解水制氫最具潛力。

儲運:可分為壓縮氣態儲氫、低溫液態儲氫、液氨/甲醇儲氫、吸附儲能(氫化物/LOHC)等。高壓氣儲氫為目前主流,但存在儲氫密度低、壓縮能耗高且材料成本高等缺點,先進儲氫技術待突破。

加氫:加氫站為重要基礎設施,到2025年我國加氫站的建設目標為至少1000座,2020-2025年的CAGR達53%。

2、燃料電池

燃料電池系統和儲氫系統占據整車成本的65%,遠高於鋰電池成本占比。燃料電池中又以燃料電堆成本最高,占比達30%。而燃料電堆中成本占比最高的為催化劑,占比達36%。催化劑的核心為鉑金屬,成本高昂。

膜電極是燃料電池發電的關鍵核心部件,由質子交換膜、膜兩側的催化層和氣體擴散層組成,燃料電池的電化學反應發生在膜電極中。

燃料電池的其他核心部件還包括雙極板、空壓機、氫循環裝置。

近年來,伴隨優秀國產燃料電池產業鏈企業的崛起,核心材料和關鍵部件國產化水平持續提升,燃料電池的價格快速下降,2021年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有望繼續降價30%左右。

3、燃料電池汽車

燃料電池應用主要包括汽車領域以及作為固定、可攜式電源。

尤其是汽車領域備受關注。燃料電池車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燃料電池電堆、儲氫罐、驅動電機、動力電池、電力電子控制器、DC/DC、熱管理(冷卻)系統、變速器等。

受成本和技術限制,目前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在重卡、乘用車等車型的市場化進程將加快。在乘用車領域,國際廠商布局和量產應用較早。

根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制定的發展規劃,到2020/2025/2030年,氫燃料電池汽車的保有量將分別達到8000-10000輛/5萬-10萬輛規模/80萬-100萬輛,保有量的增長空間達十年百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10c1ad00196181d7e9ad57c7aae9a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