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大大小小的書店裡,只要有中國歷史與文化的那欄,就一定能看到標著「錢穆」大名的著作,要是哪家書店沒有,那蘇州人一定會說那家書店「蠻蹩腳格」。
錢穆,近代中國學術界赫赫有名的國學大師,也是公認的四大歷史學家之一。他雖然出生在太湖彼岸的無錫,一輩子卻與蘇州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在百年之後也選擇歸葬在太湖這頭的西山。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錢穆和蘇州的那些事。
錢穆
錢穆的父親英年早逝,所以從小他就在母親的拉扯下一邊苦讀一邊長大,從家門口的私塾到常州再到南京,他求學的腳步從未停止。
從16歲那年起,他便開始了自己的教書生涯,到了1927年,在友人的推薦下他來到了蘇州,在三元坊邊的蘇州中學任教,而就在這前身是范仲淹創立的蘇州府學的千年文脈之地,錢穆不僅結識了一群摯友,也迎來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
那個時期的蘇州中學聚集了一大批知名的學者,在當時的校長、近代著名教育家汪懋祖的帶領下,陳去病、呂思勉、吳梅、呂叔湘等國內知名學者紛紛被請來做學校老師。
蘇州中學
可以說那時候的蘇州中學不僅風景如園林十分怡人,文化與學術氛圍更是令人羨慕,一心治學的錢穆來到這裡過上了一段非常舒服的日子。
他的名篇《先秦諸子系年》以及大型叢書《萬有文庫》中的《墨子》、《王守仁》兩部著作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耦園
他的足跡遍布蘇州,當年河南大學南遷把校址設在了怡園,錢穆就在滄浪亭附近上過課;他還在耦園讀過書,就在園內城曲草堂上的「補讀舊書樓」,在窗外滿園春色的陪伴下收穫了許多創作的靈感。
不過呢,一門心思搞學術研究的錢穆正是因為太專注還差點和胡適鬧了矛盾。那是 1928年的一個秋天,校長汪懋祖請已經名滿天下的胡適來蘇州演講。
錢穆與胡適
來之前就有人跟胡適提起,到蘇州你一定要見下那個厲害的錢穆。巧的是講座當天錢穆剛好坐在第一排,校長就順勢讓錢穆上台和胡適鄭重見面。
別人初次見面肯定是一陣寒暄,但這兩位大師卻是一陣尬聊,因為當時錢穆正在編撰《先秦諸子系年》,被一些學術問題所困擾,所以想都沒想就向胡適請教了起來。可這些問題根本不屬於胡適的研究領域,結果就是「適之無以對」,當時的氣氛可想而知。
《先秦諸子系年》,商務印書館1936年出版
據說當晚一群人吃好飯順便遊覽了拙政園後,胡適說什麼都不肯在蘇州過夜,堅持要走。事後錢穆回憶起來才明白,很有可能是因為他「以生僻之書詢問,事近刁難」,把胡適給「氣走了」。也許這件事就為兩人後半生的恩恩怨怨埋下了伏筆吧。
時間來到1930年,錢穆遇到了也許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而導演這次轉折的正是一個同樣是近代著名歷史學家的蘇州人顧頡剛。
顧頡剛
原來顧頡剛也受到邀請回到家鄉演講,於是也在蘇中結識了錢穆,僅僅是匆匆翻閱錢穆的著作後他就感到十分震驚,當時就對錢穆說你這樣的才能待在中學有點可惜了,應該去大學教書才行!
顧頡剛的一番感慨可不是社交場合的寒暄,他轉頭就向中山大學認真推薦起錢穆來。不過校長汪懋祖可不肯輕易放錢穆走,在他極力挽留下錢穆也決定繼續留在蘇中。
沒多久錢穆發表的《劉向歆父子年譜》文章終於在學術界引起了轟動,就連千里之外的北平都在熱議江南出了個了不起的人物。
錢穆在北大課堂
於是顧頡剛感到時機成熟了,便向燕京大學推薦錢穆,要知道錢穆雖然一直在教書,但其實他本人的學歷不過是高中(而且還沒畢業),所以去大學教書自然會受到不少阻力。
但他憑著自己的努力、創作的學術著作終於叩開了象牙塔的大門,於是他決定邁出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步,走上了大學的講壇,而從此以後他一步一步,在中國近當代學術界的版圖上深深刻上了他的姓名。
錢穆後半輩子幾乎都是在台灣度過的,但他一直想要落葉歸根。1990年去世之後,家人遵照他的遺囑想要回到家鄉為他找一個長眠之地。
先是去了老家無錫,但看了幾塊風水寶地後錢夫人都不太滿意。於是就一路來到太湖的另一側,結果就在西山島上錢夫人一眼相中了一個叫做俞家渡村的地方。
錢穆墓
那裡有座小山(石皮山),滿坡的翠綠一直流向太湖邊,遠山如黛近水如煙,一派寧靜致遠,像極了錢穆夫婦曾經在香港定居時家中窗外看到的景象。此情此景,似乎早已是命中注定。
於是錢穆先生就在這裡長眠了,陪伴他的是《先秦諸子系年》、《國史大綱》、《論語新解》等著作,是太湖邊的湖光山色,是清風明月與松柏,也是永恆的、極少有人來打擾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