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發展倒計時, 奧迪接觸智己要施展「鈔能力」了?

2023-07-14     EV視界

原標題:面對發展倒計時, 奧迪接觸智己要施展「鈔能力」了?

【EV視界報道】這幾日,關於奧迪要花錢購買純電平台的消息可以說在圈裡傳得沸沸揚揚,而今天似乎有了更新的進展。

據路透社報道,奧迪正就購買電動平台有關事宜在和上汽集團進行談判,有可能購買上汽集團旗下新能源品牌智己的電動平台,並且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會談已進入後期階段。

而對此,上汽集團發表回應稱,「目前公司沒有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項,如有重要進展並涉及上市公司披露要求,公司將按照有關規定,相應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說起奧迪的純電車型,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奧迪e-tron系列的車型。雖然不否認這款車擁有的豪華質感,但是近些年的銷售卻未能對奧迪的電動化發展帶來多少的起色。

據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梅賽德斯-奔馳集團的純電車銷量達到51600輛,同比增長89%,在總銷量中的占比攀升至10%;寶馬集團一季度的純電車型累計銷量接近6.5萬輛,同比增長83.2%,純電車占有率攀升至11%。

相比之下,奧迪集團一季度的純電車銷量僅為3.5萬輛,同比增長43%,占有率達到8.2%。可見,不論是銷量規模還是占有率,奧迪的電動化成績都要落後於奔馳和寶馬。

那麼,作為享譽世界的百年車企的奧迪,為何在純電平台上「栽了跟頭」呢?

前不久大眾汽車集團旗下奧迪品牌對外宣布重大人事變動。奧迪在其官網表示,大眾集團產品和集團戰略副總裁格諾特·多爾納將接替奧迪現任CEO馬庫斯·杜斯曼出任奧迪新任執行長,該任命將從2023年9月1日起生效。

據悉,從上任到如今離開,馬庫斯·杜斯曼任職奧迪CEO僅三年多時間。期間他表示稱,奧迪目前的車型陣容面臨著極為尷尬的局面——不僅落後於競爭對手,更落後於自己的能力。奧博穆認為,奧迪近年來沒有捍衛它相對於主要競爭對手的領先地位,嚴峻的軟體問題迫使奧迪推遲了電動車的發布計劃。

所以說,大眾汽車集團的業務高度依賴中國,但目前集團內的純電動汽車產品線在中國市場面臨挑戰。

目前來看,雖然大眾集團旗下共有MLBevo平台、J1高性能電動平台、MEB平台和PPE平台這四個純電平台,但它們都不是為奧迪而研發的。

其中:MLBevo 平台是基於燃油平台改進而來,也就是奧迪e-tron所搭載的純電平台,但這也是一款標準的「油改電」產品,基本上在國內屬於被「排斥」的對象。

而大家最為熟知的MEB純電平台,主要用來自大眾汽車的ID.系列,而奧迪則計劃使用這一平台製造中型和小型的純電動汽車。

J1高性能電動平台屬於保時捷品牌主導,從MSB燃油平台升級改進而來,主要用來打造高端純電轎跑車型。但尷尬的是,該平台的主力產品保時捷Taycan以及奧迪e-tronGT、RS e-tronGT兩款車型未來都將投身PPE平台門下。

PPE 平台由奧迪和保時捷兩個品牌合作開發,用於製造中型、大型轎車和SUV,由奧迪與保時捷共用。根據規劃,奧迪A6 e-tron和Q6 e-tron都將基於該平台生產,目前主攻PPE平台的中國長春工廠正在建設中,預計2024年底完工投產。

值得注意的是,PPE平台是支持800V高壓快充的,理論上從10%充到80%僅需21分鐘,還支持半自動駕駛功能。可以說搭載了該平台的Q6 e-tron則是更能展現出奧迪在電氣化轉型的技術實力。

可是,生產Q6 e-tron的長春工廠要預計2024年底才能完工開啟量產,再加上該車因為軟體開發落後於計劃而被推遲發布,所以拖延了奧迪電動化的攻勢,在面對國內純電動車發展的大環境下,顯得格外被動。

畢竟按照奧迪的規劃,到2025年,將面向全球市場推出30款電動車型,其中20款為純電車型,預計5年後電動車年產量也將達80萬輛,電動車銷量將占全部汽車銷量的40%。

所以,奧迪想要達到以上的預期目標,最快的辦法或許就只有引進國內非常成熟的純電平台,來完成它的「千秋大計」了。

不過,對於奧迪為什麼會選擇智己,據有關人士表示其主要原因就是智己是上汽旗下的高端品牌,而上汽本身也是奧迪的合作夥伴。

智己汽車成立於2020年末,由上汽集團、張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團共同打造,其中上汽集團持股54%,阿里巴巴和張江高科分別占比18%。目前智己旗下共有L7和LS7兩款車型,據智己方面披露的銷量信息,6月,智己LS7車型銷量為1948輛,開啟交付4個月內,智己LS7累計銷售7737輛,累計鎖單1.01萬輛,平均訂單金額35.6萬元。而在2021年4月,上汽奧迪正式成立,為中國市場生產A7L、Q5 e-tron等車型。

據該消息人士分析,從產品價格來看,智己的產品在 20-50 萬元區間,這與奧迪主力產品所在區間基本重疊。這也避免了奧迪在使用中國本土車企的平台後,對其本身造成品牌傷害。

另外,有媒體猜測,一汽奧迪的PPE平台將在明年投產,考慮到一汽奧迪和上汽奧迪的南北競爭格局,此次奧迪購買上汽的電動平台推出的產品,很有可能僅會在上汽奧迪中進行投產和銷售。

事實上,對於國外車企與自主品牌合作的案例近年來還是有很多的,比如2019年豐田宣布與比亞迪聯手,共同開發純電動車型以及所需動力電池。同年,長城和寶馬也合資成立光束汽車,戴姆勒和吉利汽車也合資成立智馬達汽車。

當然,除了整車製造外,在產業鏈方面,國外與國內企業的合作模式也是屢見不鮮的。

福特汽車與寧德時代雙方宣布,將聯手在美國密西根州建立一座由福特汽車全資擁有的磷酸鐵鋰電池工廠。而在本次合作中,福特投資達35億美元,而寧德時代只進行了技術、專利、籌建運營的投入,並沒有進行任何資金方面的投資。

這次用技術換市場的一方變成了中國企業,而這似乎也將變成為未來更為常態化的事。

寫在最後:

因此綜合看來,雖然奧迪購入智己純電平台的消息並未正式落地,但是如果要是成為真的,那在業內來看也不會感到意外,只不過所面臨的挑戰將會更為艱巨,畢竟在面對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像奧迪這類的在燃油車時代馳騁的豪華品牌,在面對電動化的轉型中如何去克服「水土不服」將成為其繼續發展的重中之重,畢竟現在自主品牌銷量暴增的當下,留給奧迪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或許動用「鈔能力」來快速「出貨」,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呢,您認為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053dbabb3480335c78a96d202d901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