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熱議的新車當中,日系、德系、美系的出鏡率都還不錯,但韓系車卻幾乎沒有存在感,甚至還不如推出408X的法系車。韓系車如今的窘境估計大家也能窺探一二,藉助如今北京現代出售工廠的事件,我們也一起探討一下韓系車究竟怎麼了。
降價11億賣工廠
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北京現代汽車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公布的一份披露文件顯示,北京現代正在出售其位於中國西南部城市重慶工廠的土地使用權、設備和其他設施,轉讓底價為36.84億元。
而如今時隔3個月過去了,該工廠依舊沒有人接盤,近日北京現代將售價調低11億元,轉讓底價為25.8億元,再次將重慶工廠掛牌出售,不過該掛牌截止日期為10月10日,本次拍賣又將以流拍結束。
該工廠並非是現代淘汰的落後生產線,反倒還是北京現代「最先進」的工廠,是其在國內的第五座整車製造工廠。2015年開工建設,2017年8月正式建成投產,總投資達77億元,如今相當於「三折賤賣」。
當然了,這也不是北京現代第一次賣工廠,2021年時,北京現代就把北京順義一廠出售給了理想汽車。今年北京現代還宣布將關閉一家在華工廠,並且將出售兩家在華工廠(包括重慶工廠),這也意味著未來北京現代在國內僅剩一間工廠。
除了現代以外,悅達起亞同樣也在賣廠,2020年的華人運通收購了悅達起亞第一工廠,目前僅剩2家工廠,而且目前還有大量空閒產能。
從網友評論來看,大多數人並不覺得可惜,反倒是叫好,也見得韓系車目前的品牌力十分薄弱。
銷量一年不如一年
兩大韓系品牌工廠的拓張與關閉,其實都與銷量息息相關。
在2012年、2013年、2014年,北京現代銷量分別為85萬輛、103萬輛、112萬輛,而當時北京現代僅有三個工廠。曾幾何時,北京現代也經歷過提車難的情況。
為了解決供不應求的產能問題,北京現代在2015年開建了重慶工廠和滄州工廠,北京現代也在2016年賣出了114萬台,創造歷史新高。
而命運的轉折點就在2017年開始,2017-2021年,北京現代銷量分別為82萬輛、74.6萬輛、70.3萬輛、50.2萬輛和38.5萬輛,2022年則為28.4萬輛。銷量大幅下滑,也讓北京現代的工廠產能空閒,最終只能出售或者關閉節約成本。
而今年1-8月,北京現代累計銷量為15.74萬輛,預計今年全年銷量為25萬輛左右,依舊處在下坡的勢頭當中。
起亞的銷量走勢同樣如此,起亞2016年在國內賣出了65萬輛,自此就開始走起了下坡路。今年1-8月,起亞銷量僅為4.7萬輛,幾乎已經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不過悅達起亞今年1-8月累計出口銷量達到45549台,如今工廠產能都提供給東南亞國家。
如果說從數字方面看不出它們的慘澹,大咖也從品牌銷量排名來對比一番。北京現代8月份賣出了18005輛,與領克(17836輛)、凱迪拉克(16007)同一梯隊。
而起亞在8月份賣出了4084輛,與東風風行(4056輛)、嵐圖汽車(4005)處於同一梯隊,甚至還不如超豪華品牌保時捷(5000輛)。
韓系車徹底沒戲了嗎?
韓系車徹底沒戲了嗎?首先還是得知道韓系車因何而起。
在韓系車輝煌的時期,不少人都將其看作是日系車的平替車型,省油、家用、可靠,加上比日系車更便宜的價格,獨特的外觀設計,成就了韓系車那幾年的巔峰期。
而韓系車為什麼走下坡路?
2016年的「薩德事件」是重要的導火索,但韓系車自身問題也不小,例如新老同堂、車型長時間不換代、技術更新緩慢等等。在2017年國產車崛起之後,韓系車在性價比上不如國產車,產品力不如其他合資車,因此競爭力也逐漸下滑。
而放在2023年來看,韓系品牌推出了新款起亞K3、起亞EV6,以及即將上市的起亞EV5、第五代勝達等車型,更新力度並不算大。
而從表現來看,年初上市的新款起亞K3已經可以宣告失敗,其改款至今的月銷量都在三位數。其賣不好的原因一方面是動力組合不合理,另一方面則是同級競品降價,同價位還有朗逸、雷凌、軒逸可選。
而進口車引入的起亞EV6競爭力也更差,作為一台緊湊型純電SUV,其價格高達28.28-43.98萬元,可以說是毫無性價比。
至於即將上市的起亞EV5、全新勝達、新款索納塔、新款伊蘭特N Line等車型,起亞EV5作為中型SUV,軸距僅有2750mm,15.98-22.98萬元的預售價也沒太高性價比。
全新勝達設計較為亮眼,有HEV和PHEV可選,明年上市後如果起售價在20萬元以內,相信有不錯的市場前景;新款索納塔變化在於外觀,在雅閣、凱美瑞、邁騰大幅降價的當下,新款索納塔競爭力也有限。
而新款伊蘭特N Line只是針對外觀進行升級,並增加N Line版本套件,動力並未提升,也沒有太強的吸引力。
在現有車型無力回天,未來新車只有全新勝達有熱銷前景的情況下,韓系車明年銷量大漲的希望也十分渺茫。
而大咖給出的建議是,一方面參考韓系品牌僅有兩個成功案例,那就是伊蘭特和途勝,作為目前韓系車唯二月銷超過5000輛的車型,它們都是通過顏值和降價提升銷量,因此未來新車也要給出更有優勢的價格。
其二放棄原有的引進思路,而是參考上汽通用和大眾集團,例如學上汽通用進行本土化研發,推出更有定價權、更符合國人需求的「中國特供車」。或是學習大眾牽手小鵬、奧迪牽手上汽,選擇與國內的新能源品牌合作,打造出更有競爭力的新能源車型。
大咖總結
時至今日,合資車已經不再與「面子」相掛鉤,消費者買車更多還是關注性價比和產品力,而韓系車在這兩方面都沒明顯優勢,也逐漸失去了國人的信任。對於消費者而言,大多數對此也並不惋惜,大多數人還是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