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熟悉那曲優美的雲南彝族舞蹈《阿細跳月》吧,在春節前夕,我走進了雲南這個小鎮——全國美麗鄉村示範村,彌勒的可邑小鎮。
到了雲南的彌勒,是一定要去可邑小鎮看看,可邑,是雲南少數民族彝族的一個分支,到了可邑,你才會真正理解阿細跳月——阿細,怎麼跳月?原來,這一跳,如月一般美麗。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阿細跳月阿細語稱「嘎斯比」,即「歡樂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阿細跳月也稱「阿西跳月」、「跳樂」。
雲南省彌勒是阿細人聚集區,流行於雲南彌勒、石林、瀘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娛樂形式。男舞者彈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
一起走過相思橋,眼前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鳥語花香、碧水藍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如今,在全國1000個村莊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工作,可邑村名列其。
這個小鎮,簡直就是掩藏在山谷中的一處世外桃源,安靜,秀美,一處空中吊橋,把你引入可邑小鎮的深處。
生活在雲南彌勒的彝族支系的阿細人,在夏季星回節的黃昏時節,高舉火把繞行田間以預祝來年豐收之後,便集中到村裡的曠場上舉行傳統的歡慶活動。
自古以來,阿細山寨就流傳著「活著不跳樂,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響,腳底板就癢」等諺語。新中國成立後,「阿細跳月」正式搬上文藝舞台。
在彌勒這塊美麗、神奇的紅土地上,多彩多姿的民歌像山裡的泉水一樣甘甜,即使上了年紀的老人,依舊載歌載舞。他們的血液里流淌著的天生的跳舞基因。女性唯美的女高音唱出了族人的驕傲,男性激情雄性的歌喉唱出了族人骨子裡的倔強。演出以後,阿細跳月的曲調還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如今的阿細跳月,分青年舞和老年舞兩種。老年舞緩慢輕鬆,隨著笛子的節奏,男子的彈起小三弦、月琴、拉起二胡坦然瀟洒,喜而不露的翩翩起舞;女的則雙手叉腰起舞,抬著腳,隨著笛聲、弦聲拍著雙手,旋轉擺腿,時而圍圈齊跳,時而相對而舞,保持著集體舞的陣容,溫雅自如,情趣神怡。
阿細的孩子們一出生,就薰陶在這樣的環境里,會下地走路了,也就會蹦蹦跳跳開始了阿細跳月。
這裡的婚俗也是十分的簡單,淳樸自然,挑水求親,擔柴進門,這婚姻就成家開始了過日子了。
淳樸的可邑,有一種阿細土蜂蜜十分的甜,甜的讓你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形容,就像新婚的夫妻生活一一甜蜜。
阿細的姑娘有一種說不出的美,到了吃飯的時刻,做好可口美味,只等心裡的他回家。
阿細的小鎮,依舊保持著傳統的民居,鎮民們過著自然、安逸的幸福生活,隨著全域旅遊的不斷興起,小鎮里的民宿也是非常有特色,如果在感受了阿細跳月的美好之後,在這獨具特色的玻璃帳篷民宿里夜晚看星星,賞明月,與你可愛的人兒小住一晚,那份甜美與溫馨,可謂是美好的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