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曉曉
「意料之中,相食有緣」、「奇妙的東方味道」這是《中餐廳》開播宣傳片的廣告語。
然而,我們遺憾的發現,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美好都在宣傳片里了,一旦開播,就只有「搞事情」。宣傳片是「賣家秀」,而正片則是「買家秀」,那差別可不是一般的大。剛剛開播的《中餐廳》第三季又是如此。
新晉MC楊紫因《親愛的,熱愛的》電視劇的熱播,天天霸榜各大榜單和熱搜。節目組無意命中了一個當紅流量,本來是一件能錦上添花的事情。但在《中餐廳》這檔節目中,能「搞事情」的才是主角,楊紫和王俊凱這對梳頭姐弟,只能充當一下調和劑。
綜藝節目的戲劇衝突 不靠劇本靠規則
從《中餐廳》第一季開播以來,節目組就不斷對外稱:沒有劇本。但沒有劇本,並不影響節目組製造戲劇衝突。《中餐廳3》有規則:啟動資金為零。
猶記得《中餐廳》這檔節目的初衷是,推廣中國美食文化。然而,在「啟動資金為零」的新規則下,這檔以推廣中國美食文化為目的的節目,畫風突變,變成了明星藝人海外求生節目。
第一期節目中,為了生存,黃曉明帶著國宴大師、金馬影后以及兩位頂級流量楊紫、王俊凱,開啟了在國外的「以物易物」。而這種「以物易物」的方式,也被眾多網友吐槽:丟人丟到國外。節目組可能只是想通過「搞事情」博看點,結果沒想到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其實,「以物易物」的規則,並非第一次在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中出現。在《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爸爸們就曾帶著孩子「以物易物」。但孩子「伸手要糖」是天真、可愛,平均年齡過40的嘉賓還去「伸手要糖」的話,確實有點奇怪。
同時,因為「啟動資金為零」,秦海璐主張勤儉持家,希望能省則省,而國宴大師林述巍則是瘋狂買買買。不需要劇本,秦海璐和林老師之間因為觀念不和帶來了極度強烈的戲劇衝突。
在「以物換物」換來200歐之後,林老師要花了5歐買梨,給出的理由是「必須買」。然而,我們觀眾也沒想到,這個林老師口中必須買的梨,是給幾位嘉賓的晚餐。而嘉賓們是沒吃飽,還不敢言語。
家裡明明有檸檬,林老師還是要買,原因是:那個不行。
買迷迭香和薄荷葉花了16歐。
本來要買6個梨,因為秦海璐提議先換,瞬間變成了20個。
而秦海璐的表情,從溝通、試圖勸阻、掙扎、無奈、不想說話,到爆發。在第一期中,秦海璐貢獻了無數個白眼。而楊紫和王俊凱兩位後輩也就只能面面相覷,習慣了當開心果的兩個小孩,幾乎是抓住一切機會調節氣氛。
不符合節目調性的嘉賓 結局會很慘
嘉賓劃傷手指、上錯菜,店內食材不夠、漏水、燃氣用盡……《中餐廳》的第二季充滿了意外和忙亂。在第二季節目開播之時,觀眾們最懷念的不是黃曉明,而是張亮。很多觀眾都認為,《中餐廳》這樣的節目需要一個像張亮一樣真正當過廚師,能夠掌勺的嘉賓。
不知是不是節目組是聽到了觀眾們的心聲,於是在第三季的《中餐廳》中,我們看到了林述巍這位國宴主廚的加盟。這也是節目組敢於在第三季時,打出「史上最高配的中餐廳團隊」的重要原因。然而,沒想到的是,這位國宴主廚的加盟,成為《中餐廳》第三季噩夢的開始。
對於電視劇來說,選擇演員的時候要考慮演員的外形、感覺是否和角色人物相似,對於綜藝真人秀來說,似乎更強調嘉賓真實個性的展現。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綜藝節目的嘉賓選擇,雖然沒有人物角色的限制,但卻有節目調性的限制。回看那些在綜藝節目中被罵慘的嘉賓,多數是因為在節目中的表現,偏離了節目原有的調性。
諸如在《嚮往的生活》第三季中,被觀眾吐槽的嘉賓,就大多是因與節目原有調性不符。大批選秀節目新人組團來宣傳,何藍逗言行不當被觀眾罵上熱搜,李子璇強凹人設等,這些嘉賓的言行與節目原來的畫風嚴重不符,當然會被節目原有的粉絲吐槽。
當年,劉嘉玲在《跑男》播出後,被粉絲瘋狂吐槽,看起來好像只是因為一句「你還真敢撕我呀」,但其深層原因卻是所說的話,與節目調性不符所致。《跑男》本來就是一檔以撕名牌為主要樂趣的節目,以名氣和江湖地位來要挾對手,與節目調性不符,必然會被粉絲吐槽「玩不起」。
而《中餐廳》在第三季中,用林述巍試圖來彌補張亮的位置,最大的錯誤就在於沒有理解張亮在第一季節目中真正的功能意義,張亮可不止是個大廚那麼簡單。回想下《中餐廳》第一季的張亮,我們會發現從餐廳分工上來說,張亮承擔的是主廚的功能作用,而從組織管理結構上來說,張亮承擔的是團隊的調和劑,粘合劑的重大作用,無論任何時候,張亮都不會抱怨,也不會去挑事兒,同時還會在適當的時候,調節氛圍。
在觀眾在觀看綜藝的過程中,並沒有機會親自感知到張亮做的菜到底有多好吃,但是卻會明顯的感知到張亮的人格魅力。而林述巍雖然貴為國宴大師,在廚藝上甩張亮幾條街,但是卻沒有承擔張亮在組織管理上的作用,第一期的表現更是讓這檔慢綜藝,竟然充滿了火藥味,觀眾當然不買帳。《中餐廳》缺的不是主廚,而是缺「張亮式」的主廚。
其實,第二季加入的新成員王俊凱,在節目播出之時,也曾因粉絲不斷在彈幕刷屏,而引來了原節目觀眾的不滿。但很快王俊凱靠著廚藝、少年的清爽感、幽默感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贏得了觀眾的喜歡。而此刻我們也預測,習慣了當開心果的楊紫,也勢必會在《中餐廳》第三季吸粉,因為這個調性是與原有觀眾的喜好高度吻合的。
創新節目真的勢微嗎
在過去很多年內,國內無論是綜藝、電視劇還是電影,都曾深陷於無法形成品牌化和IP化的泥潭中。暫且不談這些節目是否原創,但之後國內也陸續有了聯播五季的《極限挑戰》,播出了六季的《中國好聲音》,聯播七季的《歌手》和《跑男》。而《中餐廳》能夠做到第三季,也證明前兩季節目收穫了相對不錯的市場效果。
但並非每一個節目都適合做綜N代。這些節目在形成品牌化、iP化的基礎上,其口碑也在不斷下降。《奔跑吧 兄弟》第一季豆瓣評分7.4,而最新一季的《奔跑吧》豆瓣評分為5.3。《極限挑戰》第一季、第二季的豆瓣評分都在9分以上,第三季、第四季的評分分別為8.2分和7.6分。最新一季節目,在導演嚴敏、黃渤、孫紅雷暫時出走後,評分掉到了4.1,竟比第一季評分下滑了一半還多 。剛剛開播的《聲入人心》第二季評分也是從9.3分滑坡到了6.8分,口碑堪憂。
針對《中餐廳》來說,在第一季節目中,明星經營餐廳的模式對於很多觀眾來說是新奇的。在綜藝真人秀中,觀眾們看過了明星旅遊,明星談戀愛,明星和朋友同學相處,但卻第一次看到明星經營餐館,第一次看到明星做飯,第一次看到明星變成服務員去服務普通人。
但是當節目衍生到第三季的時候,觀眾的好奇心沒了,「留存」和「納新」就成為了節目組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而包括《中餐廳》在內的很多綜N代節目都選擇了創新來維持和延長節目的生命力,可結果往往是新粉沒有吸引到,還引來了舊粉絲的強烈不滿,就如《中餐廳》的「零啟動資金」創意一樣,成為了觀眾對於新一季節目差評的源頭。
我們期待綜藝節目、影視劇都可以形成IP效應,也可以理解平台不斷推出綜N代的原因是想要持續地,最大限度地挖掘一個節目的能量,但最終結果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僅節目熱度、網播量、市場份額都在不斷下降,沒有創造期待的商業價值,最後還損失了節目原有的高口碑。
儘管綜N代會有粉絲、受眾和口碑基礎,但一個新的節目形態所創造的價值不一定會低於綜N代。在《聲入人心》第一季播出時,就是一個創新的節目形態,由於節目屬於小眾垂直細分市場,當時平台對於節目的期待值和投入度都十分有限。在第一季節目播出時,節目組曾直言沒錢買熱搜。可《聲入人心》卻最終以9.3分的成績拿下了2018年大陸綜藝節目豆瓣最高評分,其國內巡演也是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由此可見,儘管綜N代看起來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但是若發揮不好,甚至會壓縮曾經「巨人」的高度,而新節目儘管起點低,但作為新生力量通常擁有更旺盛的生長速度,甚至會在口碑和市場價值上超越綜N代,未必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