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27日 · 南昌起義,九江策劃

2022-07-27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27日 · 南昌起義,九江策劃

2007年7月27日, 「八一起義」葉挺九江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開展。

地點:

潯陽區

類別:

軍事

葉挺九江指揮部舊址 筆者攝於2022年4月

2007年7月27日上午, 「八一起義」葉挺九江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開展。

為紀念建軍80周年,由九江市委黨史研究室聯合解放軍171醫院,將位於171醫院內的「八一起義」葉挺指揮部舊址開發成「八一起義策源地紀念館」。27日舉行了開展儀式。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沈謙芳,市委書記出席並講話,市領導王萍、程來安等出席。市委副書記劉德意主持揭牌儀式。剪彩後出席揭牌活動的領導,市直單位負責同志和各界代表200餘人參觀紀念館。

資料來源:《九江市志》

如果您仔細閱讀上面這篇新聞報道,就會發現其中有位不配展現姓名的人。他是這個儀式中最重要的嘉賓,名字卻被刪除了。他是誰?讀者可擴展閱讀《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5月20日 · ……》。筆者一直以為,咱們老百姓也是可以講述歷史,比咱們檔次更高的歷史講述,也未必嚴謹可信。

本篇原計劃寫在25日,卻因為7月25日、26日被抗日戰爭九江保衛戰占用了,就移到了今天。南昌起義前在九江市區、牯嶺發生的故事,就如一部諜戰片,每天都有重要的事件發生,甚至可以說每天都在反轉,所以具體是哪一天反而不重要。

南昌起義,九江策劃,是近年來興起的一個口號。關於這一段歷史,如今到處都在講述,它已成為九江紅色宣傳的亮點。

九江是最早就被選定為起義城市,後來擔心這裡的交通過於便利,蔣介石軍隊很容易乘軍艦前來,我黨才將起義地點改到了南昌。起義前夕,大批領導隨同起義部隊彙集於九江,就一系列重要問題多次舉行會議,並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決議,起義部隊的主力也是從九江開往南昌。九江地區是發動起義的主要基地,在「八一」建軍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

本篇就來講講起義在九江的策划過程。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其後不久,汪精衛把持的武漢國民政府也轉向了「清共」。面臨如此嚴峻的現狀,我黨開始爭取和團結蔣介石嫡系之外傾向共產黨的北伐軍將領工作。此時,國民革命軍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意欲返回廣東搞獨立。對此,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決定與張發奎合作。

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張發奎 圖源:客家網

就是這位張發奎,在前兩天的九江保衛戰的文章中做過介紹,他被日軍打得灰頭土臉。僅僅一天就棄守九江這座與他淵源很深的城市。當年的張發奎可是相當光彩,也可以說炙手可熱。他掌控的二方面軍是粵軍,我黨的力量比較集中,希望與他合作,決定推舉張為領袖,去廣東建立革命根據地。這也就是為何,南昌起義的部隊都是張發奎的人馬,十大元帥中除了彭德懷和羅榮桓,全是張發奎的部下。南昌起義後部隊向廣東轉移,本就是最初的計劃。

7月中旬,因寧漢分裂,武漢國民政府組織了浩浩蕩蕩的「東征討蔣」部隊,由張發奎率領,順江東下到達九江,實際上他準備準備占據南潯鐵路,必要時南下廣東。7月15日,汪精衛宣布與與共產黨決裂,並極力拉攏張發奎。中共一批領導人因此離開武漢,前往九江。

7月19日,由譚平山召集,鄧中夏、李立三、葉挺、聶榮臻等人參加的會議在九江召開,史稱「第一次九江會議」,地點可能在葉挺24師師部,即本篇概述中的指揮部舊址。會議討論了如果張發奎轉向,我黨獨立進行暴動的可能性。

當天,與會人員上了廬山,面見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當晚,鮑羅廷、瞿秋白、李立三、張太雷、林伯渠、葉挺等人在廬山仙岩飯店召開會議,決定軍事上儘快集中南昌,動員賀龍第20軍參加起義。

鮑羅廷作為共產國際的代表,是我黨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在廬山上的這一次會議(史稱「第一次廬山會議」)被認為是南昌起義的實際性策劃會議,「南昌起義,九江策劃」,即源於此。更準確地說,是「南昌起義,廬山策劃」。

廬山仙岩飯店(已被現代改造) 圖源:九江視聽網

7月22日左右,鮑羅廷、瞿秋白等人從九江到達武漢,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會議通過了在南昌舉行暴動的決議。因此,南昌起義是在九江(或者說廬山)策劃的,但最終是在武漢決定的。

7月24日前後,大批中國、國民黨官員紛紛從武漢前往九江,都在想方設法控制局勢,團結或者拉攏各方勢力。7月25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從廬山專程來九江,會晤了賀龍、葉挺等人。他向掌控軍隊的賀龍、葉挺說明,張發奎已經明確轉向與汪精衛合作,張發奎和汪精衛即將召開廬山會議,名義上是為了討伐蔣介石,其實上準備解決部隊內的共產黨員,如果賀龍、葉挺上山,很有可能會被軟禁並解除兵權。

據相關人員回憶,當時葉劍英、賀龍、葉挺等人在甘棠湖上租了一艘小船,以遊玩的形式在船上進行了討論。最後決定,賀龍與葉挺不上山開會,他們的20軍和24師脫離張發奎的管控,向南昌進發。至此,起義走向了最重要的實質性的一步。也可以說,反叛了張發奎的賀龍與葉挺,只能義無反顧地走向起義的道路。這一次會議,現在被稱為「九江甘棠湖小船會議」,甘棠湖上的這一隻小船,甚至被稱為是中國革命史上第二隻「紅船」,前一隻是中共一大在嘉興南湖上開會的那隻遊船。

1920年的煙水亭和湖中的小划子 圖源不詳

7月24日晚上(也有說是在25日、26日),周恩來從武漢到達九江,次日在九江的中共高層領導人召開會議上傳達了中央的決定:「認為形勢既已如是,對在潯同志的意見完全同意。」會後,周恩來指示聶榮臻到九江、南昌之間的馬回嶺,將第四軍第二十五師拉到南昌參加起義。

25日至26日,葉挺、賀龍的部隊由九江依次乘火車,沿南潯線向南昌進發。27日,周恩來、李立三、劉伯承、彭湃、吳玉章、林伯渠、徐特立、陳賡等繞道廬山,步行到德安,由德安坐火車到南昌。

至此,南昌起義的前期工作已經完成,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起義即將爆發。

油畫《九江甘棠湖小船會議》 圖源:文博在線

關於南昌起義前各方在九江的活動,都是當事人的自述,彼此之間也有矛盾之處。比如著名的甘棠湖小船會議,賀龍本人的回憶是只有他和葉劍英、葉挺三人參加,在鄱陽湖上星子縣附近(有人認為是在都昌老爺廟)。葉劍英的回憶,是在鄱陽湖姑塘海關附近的小船上進行的磋商。而根據其他人的回憶,當時我黨部分領導人被安排住在煙水亭中,當年煙水亭與岸邊並無曲橋連接,來往需要坐小划子,會議在船上召開,參加者為葉劍英(第四軍參謀長)、葉挺(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師長)、賀龍(第二十軍軍長)、高語罕(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秘書)、廖干吾(第四軍政治部主任)。

後人根據這三個彼此矛盾的回憶,推斷本次磋商「很可能」在甘棠湖上召開的。筆者讀了相關的研究論文,覺得有一定說服力,但也只是推斷,並無鐵證。後人依此將會議描繪得活靈活現,有對話有表情,仿佛當年有人在船上安裝了攝像頭一般,真是大可不必。就好比本文特意找來的兩幅油畫,上圖的那張還可以,遠處有煙水亭模樣的建築,將甘棠湖畫得煙波浩淼如鄱陽湖一般,也算是藝術加工吧。

九江甘棠湖小船會議 圖源:B站

而這一幅繪畫,船上寫了「游5」的字樣,顯然作者沒來過九江,他去過魯迅家鄉,按照景區的烏篷船繪製的。那遠方的山水樹木又是怎麼回事?這是甘棠湖還是白洋淀?在這種假得不成樣子的繪畫前,讓一位孩子生動無比地背誦歷史故事,就像描述者身臨其境一般,真事兒也會被打上問號。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f74be0094e47dea49f34764bcf2eb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