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存續四十三年,劉備和劉禪應該感謝兩個人:關羽先見之明,諸葛亮當機立斷

2023-10-18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蜀漢存續四十三年,劉備和劉禪應該感謝兩個人:關羽先見之明,諸葛亮當機立斷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十月,劉備在成都武擔山登基稱帝,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景元四年)十一月,「蜀主劉禪詣艾降,巴蜀皆平」。

從頭到尾都算上,蜀漢國祚存續了四十三年,到鄧艾軍前投降的劉禪,也成了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次才是在位二十四年的孫權。

蜀漢(實際應該是季漢,因為劉家父子君臣一致認為自己是繼承漢室基業)之所以能存續四十三年,劉備和劉禪最應該感謝的是兩個人,其中一個是有先見之明的關羽,另一個就是當機立斷的諸葛亮——要沒有這兩個人,蜀漢早就亂套了,劉禪能不能繼位不好說,就是當了皇帝,也坐不穩龍椅。

與曹魏、孫吳相比,蜀漢政權算是十分穩定的:曹魏後期被司馬家把持,「三少帝(芳、髦、奐)」都活得憋屈死得冤枉,最後廟號諡號都沒撈到,而劉禪好賴不濟,後世還是給了他思公、孝懷皇帝的諡號;孫權死後,東吳也發生了內亂,東吳「三嗣主(亮、休、皓)」的情況也沒比曹魏「三少帝」好多少。

蜀漢的穩定,起源於劉備的寬厚仁德和諸葛亮的忠貞不渝,劉禪也並非昏君,這一點我們從李邈被誅殺一事中就能看得出來:「建興十二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書(認為應該慶賀)……後主怒,下獄誅之。

劉禪對諸葛亮的信任是百分之百的:「初備以諸葛亮為太子太傅,及禪立,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干,劉禪初期的安排不可謂不明智。景耀三年秋九月和四年春三月對已故大將的追諡,再加上前期對諸葛亮的諡號,我們也能看出劉禪的感激之情:張飛、馬超、龐統、黃忠都是單字諡號,諸葛亮諡號忠武侯、關羽諡號壯繆侯、趙雲諡號順平侯。

很多人爭論壯繆侯是美諡還是惡諡,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後世已經尊關羽為「武聖」,壯繆稱號也沒有取消,那是因為「壯繆」是「壯穆」的另一種寫法而已。

「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關羽敢於仗義執言,有啥說啥,在這一點上,劉禪是必然心存感激的:當年劉備犯糊塗,收寇封為養子,大家都不說話,只有關羽明確表示反對。

關羽熟讀春秋左轉,而且還能倒背如流,自然深明春秋大義:養子與義子是有本質區別的——義子不必改姓,也沒有繼承權,養子必須隨養父姓,也有繼承權。

劉備把寇封改為劉封,那就是有讓他接班的意思了:「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

從《三國志·卷四十·蜀書十》的記載中,我們不難看出劉備養寇封為子有多糊塗:你當年才四十歲,只要努努力,生三五個兒子是不成問題的,為什麼要把弟兄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家當傳給八竿子打不著的外甥?

即使是親外甥也未必靠得住,義子的危害劉備也不是不知道,他一言送掉呂布性命,就是因為呂布對不起丁原和董卓——董卓兒子早亡,只有一個孫女董白,如果呂布不挖義父的牆角,是可能由義子晉升養子並繼承家業的。

劉備犯糊塗,別人都沒看出危害,只有關羽不肯認這個「侄子」:「兄長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後必生亂。」

劉備在劉禪之前,有好幾個失散了的兒子,史書說他在入荊州之前「數失妻子」,指的就是幾次丟了正妻和兒子(妾和女兒不屬妻子之列)。

關羽這番話的意思,是劉備此前能生齣兒子,此後也未必不能生,如果失散的兒子找回來了,或者又生出親兒子,該如何擺布劉封?

寇封被「收養」的時候已經不小了,他於建安六年後被收養,建安十六年入川之戰是已經二十大多並顯現出了較強的戰鬥力:「時封年二十餘,有武藝,氣力過人,將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益州既定,以封為副軍中郎將。」

這樣算起來,寇封認劉備為養父並改名為劉封的時候,已經是半大小伙子了,這跟收養的嬰兒還是有本質區別的——他知道自己有親生父母,也知道自己姓寇,劉備與他只是利用關係而沒有養育之恩。

如果劉備收養的是一個還不記事的嬰兒且視如己出精心呵護,情況可能還好一點,關羽也未必會反對。但事實證明,改名後的劉封是很囂張的,孟達叛變,跟劉封也有很大關係:「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

鼓吹就是儀仗隊或樂隊,看起來劉封就是個很講究排場的「假王子」,根本沒有儲君應有的寬宏大量。

關羽那句「後必勝亂」真有先見之明,劉禪出生後,劉封感覺自己繼位無望,就對關羽產生了怨恨,這種因私廢公的怨恨,直接導致了關羽在襄樊前線後援不濟——如果關羽得到劉封孟達的支援而早一點拿下曹仁困守的樊城(當時城牆即將被淹沒,但關羽也連日苦戰成了強弩之末,只差臨門一腳而功虧一簣),即使張遼徐晃兩路夾攻,關羽也能支撐一陣子。

劉封闖出如此大禍,劉備還有些不忍心動手,最後是諸葛亮當機立斷幫劉備下了決心:「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事實證明,諸葛亮的當機立斷,為蜀漢消除了隱患,也保全了劉備的面子——孟達腦後也是有反骨的,他在自裁前很後悔:「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孟子度就是孟達,孟達之言,就是攛掇劉封一起降曹。從劉封的臨終遺言來看,他是有可能背叛劉備而投降曹魏的,「養子投敵」,劉備丟面子是小,對蜀漢士氣的打擊,可就嚴重了。

升米恩,斗米仇。劉備對劉封可謂情深義重,劉封卻不顧大局見死不救,還動過叛逃的念頭,這樣的狼子野心成長起來,在沒有劉備約束的情況下,豈不是要把劉禪趕下台?

劉封成為養子那天,就是奔著繼位去的,如果劉禪和關羽張飛趙雲等一群忠誠老將都不在了,劉禪怎麼能是這位「寇哥哥」的對手?

即使劉禪在張苞、張紹、張遵、趙統、趙廣、關統、關彝等人的支持下消滅了反叛的劉封,蜀漢也必將元氣大傷,曹魏東吳乘勢來襲,蜀漢亡無日矣。

這樣想來,蜀漢能延續四十三年,劉備和劉禪都應該感謝關羽的先見之明和諸葛亮的當機立斷。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劉封活到諸葛亮辭世之後,他會甘心當弟弟阿斗的臣子嗎?劉封會不會在諸葛亮總攬軍政大權的時候起兵「清君側」、「靖難」?如果劉封成了蜀漢二世祖,他能在魏吳兩國的夾攻下保全西川之地嗎?

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如果劉備沒生出劉禪、劉永、劉理,劉封順理成章繼位,他會不會「認祖歸宗」恢復寇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ed60caa84b83c52de3cd3f9109e5b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