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時期,新基金髮行難的問題在市場上顯現。單從數據看,以認購起始日為考量維度,截至5月29日,5月共有25隻基金成立,發行規模207.47億元,創下2015年9月以來的新低。
在5月發行並成立的25隻基金產品中,僅7隻產品便貢獻了本月超8成的發行規模,其中兩隻債基合計募集規模近80億元,4隻央企主題ETF成立規模均為20億元,另有14隻新基金成立規模不足3億元,8隻基金成立規模更是在5000萬元以下。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5月發行並成立的7隻主動權益基金中,最高發行規模僅有2.74億元,無一隻主動權益基金(QDII除外)的發行規模進入單月發行規模榜單前十,其餘6隻主動權益類基金均為發起式基金,成立規模均在千萬元級別。鑒於基金髮行的這般現狀,以至監管部門不得不放緩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審批流程。
其實,就目前的股票市場來說,出現新基金髮行難的現象並不令人意外。畢竟基金髮行的易難通常都是與股市行情的好壞緊密相連的。股市賺錢效應偏好時,基金髮行尤其是主動權益基金的發行就會相對容易很多。相反,如果股市只有虧錢效應,新基金的發行特別是主動權益基金的發行就會出現困難。所以,新基金髮行的易難,其實是股市行情好壞的一個晴雨表。
就當前的股市行情來看,新基金出現發行困難是必然的,畢竟當前的股市帶給投資者的基本上就是虧錢效應。雖然最近一個時期,由於「中特估」的炒作,使得A股市場的指數跌幅相對較小,但很多個股卻是跌幅巨大,其中不少個股的股價甚至一再創出近年來的新低,甚至是歷史的新低。置身市場裡的投資者基本上處於虧損狀態。
實際上,就連投資基金也不例外。比如,2022年,公募基金合計虧損1.45萬億元;而今年前5個月,約六成主動權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和靈活配置型基金)年內虧損。具體來看,4201隻主動權益基金中,1687隻正收益,2508隻負收益,占比分別為40%、60%,此外有個別基金零收益。
百億主動權益基金的表現則更差。今年虧損數量達到七成,全市場55隻超百億的主動權益基金,年內15隻正收益,40隻負收益,占比分別為27%、73%。
另有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5月24日,共有11隻基金虧損超過20%,東吳新經濟以24.27%的虧損幅度居首,華泰柏瑞旗下3隻基金虧損超過22%,墊底同類。
因此,面對近年來尤其是今年來投資基金特別是主動權益基金業績普遍虧損的局面,投資者誰還敢輕易地認購新基金呢?新基金髮行遭到投資者冷落是正常的,是股市缺少賺錢效應的必然結果。投資者將錢投向股市,投向基金,還不如把錢存進銀行靠譜。
當然,也有人認為,新基金髮行難是好事,是市場見底的信號,投資者可以炒底了。應該說,這是經驗主義的一種說法。畢竟市場上有一種說法,叫做基金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其意就是,基金越是好發行的時候,其實就是投資風險比較大的時候,這時候往往是不好進行投資的;相反,基金越是不好發行的時候,其實正是行情可以看好的時候,是可以逢低買進股票進行抄底的時候。按此經驗來判斷,目前新基金髮行難,可以視為是投資者的機會來臨。
但問題是目前的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的經驗放在今天未必適用。一方面是在全面註冊制的環境下,新股發行仍然暢通無阻,而且還是高市盈率發行,這仍然會成為推動市場下跌的動力所在;另一方面市場對「中特估」的炒作,有效地推高了目前大盤的指數,使得現在的指數離底部位置還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即便新基金髮行困難,但目前的位置未必就是底部,投資者也不能單憑基金髮行困難就判斷目前的指數位置就是底部,過去的經驗在現在不一定還能成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e0fc528ad19d2320eb9647584918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