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國家最像三體人,懂的都懂

2023-12-17   抽屜電影

原標題:哪個國家最像三體人,懂的都懂

在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對於三體人的描述之下,我們似乎能總結出來這群人的生活習性以及性格特點。在一個極端不穩定的生態系統中,想要存活下來,三體人所具備的各種各樣的屬性歸根結底都會聚集到一點上面,那就是適應環境,或者說對於固定環境的依存度不高。也正因為對於固定環境的依存度不高,他們才能很自然的對於環境優於自己的地方進行掠奪。

與此同時,外部環境的不穩定催生出來了三體人對於人際關係的淡漠,三體人是沒有感情的,有感情的三體人會被當作不穩定因素而處死,且即便是死去,也沒有人認為這是一個生命的消失,因為脫水的三體人是可以當作食物的。為什麼要說這麼多,因為我們今天推薦的影片《河畔須臾》與之相關。

《河畔須臾》是一部日式小清新影片,本片主要講述了在一個日本的村落之間的聚集點,一群人面對著生死以及生活的各種各樣的壓力之下,尋找心靈的慰藉,且相互取暖,共同狂歡的故事,本片討論了生存,討論了災難,討論了團結,討論了死亡。在這幾個話題之下,我們可以結合一下日本的社會現狀以及地理環境歷史現狀,並對於這種類似的小清新影片進行一番分析。如果你能全面的了解整個日本,那麼對於劉慈欣筆下的三體人就能融會貫通。這並不是一個虛構的外星文明,而是跟我們的鄰居具有某些相似性。

《河畔須臾》中的人永遠是陽光燦爛的,這個永遠指代的是一個時間維度非常久的時間段里發生的事情,可能他們會有一時的哀怨,但是長久來看,他們總是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化解自己的哀怨。因為日本人知道,外部環境發聲巨大變動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因此,他們在面對自然災害或者是人為產生的災難的時候,並沒有特殊的專門的花時間撫慰,因為這種撫慰並沒有什麼意義,可能正當你撫慰的同時,災難會接踵而至。因此,生存的第一奧義就是活下去而不管情緒。

有人會說,日式的小清新不正是情緒的聚集類型的影視作品嗎?可以說是,但這種小清新更多的是對於災難或者人生的一種安慰劑,它並不承擔撫慰的作用,因為災難太過於頻繁,它只是承擔麻醉的作用,讓每一個經受了災難的人找一個理由活下去,即使活得很彆扭,也要活下去。

個人面對災難,在應對的時候,自然是捉襟見肘的,因此,日式的小清新向來強調團結,本片中的所有原來屬於陌生人的聚集點,在漸漸的熟悉後,大家展現出來的是一種團結,這種團結是為了人多力量大,而不被外界過多的影響的團結。因為個體在應對災難的時候,所展現出來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團結之後,展現出來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也不同於我們國家所展示出來的團結,我們的團結是為了實現某一個既定目標而共同奮鬥,日式的團結,不過是為了在擴張的時候有更多的依賴。擴張什麼?看看三體人就明白。

與此同時,擴張則意味著死亡,小說《三體》中,三體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是麻木的,因為死亡對於他們來說不過是自身價值的一部分,三體人死了之後,依舊是可以做貢獻的,比如說成為活著的人的糧食,脫水之後是更加方便貯存的。這種高度流程化的方式讓三體人克服了死亡帶來的恐懼感,也因為沒有了恐懼感,死亡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對比本片,你就會發現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片中的死亡最終幻化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對於死者缺乏起碼的敬畏,雖然這有著文化的隔膜,但全世界任何地方對於死者都有一種起碼的尊重人,然而在本片中我們看到的這種應該是尊重的行為的時候,卻發生了另一種場景,女鄰居對於自己丈夫的骨殖,男主角對於自己父親的骨殖等等,這些褻瀆的行為即使是通過小清新的形式表達出來看上去很美好,但是細細的思索一下,這實際上並不是美好的事情。

人對於死者的尊重並不僅僅是用自己所喜歡的各種方式來懷念,而是對於死者有著起碼的尊重,對於死者的殘存保留最基本的道德觀點,而不是隨意處置。本片當中懷念逝者的方式無一例外都是現存的人們自己所喜歡的方式,而不是對於逝者有一絲絲的尊重所產生的方式,埋在樹下,用煙花發射到天上,將骨灰裝進醬菜罈子,或者用骨殖自瀆等等。這些奇怪且有些變態的方式有一個是逝者自己做出的選擇嗎?

因此,當我們越來越多的看到這種日式小清新的時候,進而可以聯想一下三體人,因為這兩者之間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喜歡對外擴張,因為自身生存環境的惡劣,使得他們並不具備正常人所應該具備的情感。眷戀情感的人會被當作異類,而對於死亡,只不過是被當作了生活的一部分,而沒有任何的敬畏。這一點尤為可怕,二戰中的萬歲衝鋒軍,神風敢死隊等等,都有一種對於死亡的淡漠,這種淡漠並不是捨身取義的淡漠,而是將死亡當作是工具,未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的淡漠,可見,變態的行徑總讓人刻骨銘心。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