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討厭學習怎麼辦?培養自我效能感,比讓他愛上學習更易操作

2019-11-24     小燦親子教育

這次學校測試,小美的成績考得不太好。問及原因,她說自己不太喜歡現在的學校,所以沒有考好。

媽媽感覺有些不滿,認為新學校沒有正確對待小美,就沖老師發了幾句牢騷,結果老師對她說:

  • 「學生是皇帝,我們老師只是輔政大臣,我們是可以給孩子一定的指導,但是皇位能不能坐穩,還要看學生自己的。」

小美媽媽聽了這話,感覺特別不痛快。本想反駁老師幾句,又擔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就對老師說了幾句感謝的話,離開了。

回來後,小美媽媽對我說:「我覺得學校真不負責任,如果學習只能靠孩子自己,我們還拚命買學區房幹什麼?

我笑了笑,沒有回答。

學生對學校的態度與成績無關

很多家長認為,如果學校和老師做得不到位,導致孩子不喜歡學校的話,那麼他們也很難取得好成績。可實際上,這是誇大了學校和老師的作用。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大學的副教授Jihyun Lee在一項研究中指出,好學生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喜歡學校。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學生對待學校的喜愛程度之間,並沒有任何關係。

What?有這理論?是的,很難想像吧。

通常我們都會認為,好學生每天上課時特別熱情,對老師特別尊重,言聽計從,對學校的制度特別配合,所以成績也會特別好;而差生肯定就是不愛學習,對抗老師和學校,所以成績也特別差。

但Jihyun Lee通過對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數據分析發現,很多好學生並不喜歡學校,認為學校不起作用,在校就是浪費時間。相反,那些差生則認為,學校的教育對自己很有用,儘管自己成績差,依然對學校充滿了感激之情。

據此,Jihyun Lee得出了結論:學生對學校的態度和他們的成績無關。

影響孩子成績好壞的真正因素

當然,這個研究結果針對的是學生對學校的主觀印象,並不是說,學校就沒有任何作用,只是學生以為學校不起作用而已。

退一步說,如果學校對學習真的沒用,那麼就不會有人花錢去買學區房,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好學校去了,不是嗎?

然而,學校雖是學習的場所,但是它最大的作用卻是,建立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小社會環境,滿足學生的社交需求。

在學習方面,學校和老師的作用是安排孩子的學習內容,督促孩子的學習進展,考核孩子的學習水平,以及同孩子交流學習心得體會等。

至於影響學習的因素,Jihyun Lee通過數據對比發現,孩子對於自身優缺點的認知信念,導致了成績的差異,這其中包括一些個人心理變量,諸如自我效能,焦慮感的大小,是否享受學習過程等。這些因素從本質上解釋了學生成績的變化。

也就是說,孩子對自身的看法比對學校的看法更重要了。小美成績退步,與她不喜歡學校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自我效能感最重要

孩子是家庭希望,因此我們總擔心自己的言行舉止會對孩子的前程造成重大影響,但是專家卻告訴我們,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

不管是《魔鬼經濟學》中所說的「你是什麼人,是決定你的孩子會是什麼人的最大因素,因為遺傳基因勝過你對孩子的其他影響」

還是《教養的迷思》中指出的「父母的教養方式並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群體對孩子的影響更重要」,都論證了這個觀點。

但是作為家長,我們肯定覺得,對孩子採取放養的方式不對,總要做點什麼才能安心。那麼,我們可以為孩子做點什麼呢?我們可以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什麼是自我效能感?

有些家長可能會發現,面對學習時,孩子雖然清楚自己該做什麼,可就是不願意去做。這是因為在知道和做到之間缺少了一個環節——就是當孩子相信自己能做成一件事時,才會去行動。而相信自己能做到,就是自我效能感。

我來舉個例子,幫助家長更容易地理解這一概念。

  • 假設孩子遇到了一道難題,想要得出答案,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大人三下五除二把題目幫他做出來,二是讓孩子苦思冥想自己得到答案。
  • 雖然這兩種方式的結果都一樣,但是,給孩子造成的感覺卻非常不同。前一種方式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很厲害;但後一種方式卻能讓他覺得,我很厲害,這就是在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所以,我們可以給自我效能感下一個定義,當一個人確信可以利用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就會產生一種自信,展開行動。說白了,就是「我相信,我能行」。

這個概念最早是在1997年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他給出的定義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據此我們可以得到兩個要點:

第一,孩子的成功經歷會激發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失敗的經驗則會使自信心受到打擊,造成自我效能感的下降。

第二,孩子的成功經驗,最好是通過他自己的努力獲得的,這樣才能增強自我效能感;如果大人進行過多的干涉或幫助,會破壞他的自我效能感。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1.培養孩子的成功經驗

在自我效能感的來源中,自身經歷是最有力量的,所以,我們要給孩子提供抱持性環境,並且從小注重這方面的培養。

這是因為,孩子小的時候,成敗可以帶來心理上的收穫,但對於現實造成的影響並不大。也正因為成本和代價並不大,比如小學階段的各種小考試,就可以當作增強自我效能感的小練習。

當孩子有意願去做某事時,讓他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就會使自我效能感增強。如果孩子一開始能力不足,可以做一些挑戰小的事情,然後不斷升級事情的難度。

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有些結果的出現是需要時間的。只要不斷努力,出現好結果的機率就會增加,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在成長。

當然,如果當孩子靠自己的力量遇到挫敗時,家長的抱持就會把挫敗感托住,讓孩子重新振作起來。記住,不能越俎代庖,要讓孩子覺得,是他自己行。

2.幫助孩子找到學習榜樣

比起父母,比起學校和老師,群體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尤其是群體中的領袖人物,會引發孩子積極主動地模仿與學習。

所以,幫助孩子找到學習榜樣,孩子就會主動通過了解別人的經驗,完成自我認知與預測的過程,比各種說教都有效。

孩子會想:「既然他能做到,那麼我也能做到。如果我做到了,也能像他一樣,得到群體的認可,受到大家的歡迎。」

這個榜樣不一定是學習好的孩子,只要身上有某種正面積極的特質即可。因為即使是通過其他活動,使得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這種提升也能遷移到學習上,促進孩子進步。

3.給孩子傳播正能量

雖然我們接受的教育是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但是我們大部分人還是非常容易被別人影響,孩子更加不例外。

我們是孩子每天都會接觸到的人,如果我們充滿負能量,孩子也很難積極起來,所以,我們要努力給孩子傳播正能量,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具體要怎麼做呢?

我們自己要努力理解和支持孩子,說一些積極正面的話,做一些正面的、激勵孩子的舉動,讓孩子生活在充滿正能量的家庭環境中。

同時,鼓勵孩子結交一些充滿正能量的朋友,找到除了父母以外,還能支持他的人和小群體。這樣即使我們不在孩子身邊,孩子依然能從其他地方汲取能量。

「學生是皇帝,老師是輔政大臣,皇位能不能坐穩,要看學生自己的」,這話雖然說得很直白,但是卻很有道理。

想讓孩子勝任自己的學習,就需要增加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當孩子相信自己能做到時,才會去展開行動,為取得更好的成績而努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_sNoG4BMH2_cNUgt97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