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足弓塌陷、腰腿痛,9個動作減輕穿高跟鞋的5大傷害!

2020-08-25   康復醫學網

原標題:拇外翻、足弓塌陷、腰腿痛,9個動作減輕穿高跟鞋的5大傷害!

「三分涼薄三分譏笑四分漫不經心」

44歲的劉敏濤一首《紅色高跟鞋》演繹「中年叛逆」

而後一夜爆紅,被稱為「姐圈頂流」。

但今天我們要說的並不是「圈姐頂流」劉敏濤

而是時尚代名詞——高跟鞋

圖片來源:Pixabay

高跟鞋代表著時尚、美麗、優雅、幹練

在現代都市劇、職場劇中

高跟鞋幾乎是每一位成功女士的標配

據統計現代社會有72%的成年女性穿高跟鞋,這其中39%的女性每天都會穿。

隨著穿高跟鞋人數的增多

其帶來的健康問題也逐漸引起大家的重視

穿高跟鞋的危害多嗎?

不多,也就拇外翻、扁平足、雞眼、崴腳、膝關節炎、骨盆前傾、脊椎變形、腰疼吧~

美麗優雅的背後其實是我們的身體在苦苦支撐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盤點高跟鞋對身體的主要危害~

最直接的影響——拇外翻

拇外翻是長期穿高跟鞋比較典型的症狀。長期穿高跟鞋,尤其是高跟尖頭鞋,改變了足部均勻承受體重的狀態,破壞了力傳遞載荷線,對拇趾矢狀面方向施加異常高的壓力。為了維持足部的穩定,足內側的拇收肌和拇短屈肌緊張收縮,牽扯拇趾外翻,並且拇長伸肌肌腱滑向拇趾外側,促使第 1 跖骨內翻,促使拇外翻的形成。拇外翻不僅是腳的畸形,影響外觀,更重要的是它會帶來疼痛,並可能造成大腳趾移向其他腳趾。

足弓塌陷

穿著高跟鞋後,足弓的自然形態因足跟的被動抬高而被破壞,足縱弓緩衝震動的功能顯著減小,加劇跖骨疲勞,從而使足弓過勞性損傷機率大大提高。並且隨著足跟的被動抬高,負重由內側縱弓向前足轉移,使第一、二跖趾關節應力增加的同時,內側縱弓及橫弓為適應新的受力模式而改變原有的自然形態,最終發生塌陷;由於足底壓力分布的不均,行走姿勢不良,可能使維繫足弓的足底筋膜及外在肌疲勞或損傷,最終均可導致平足畸形。足弓塌陷會讓我們在步行時更易疲勞,並且還會帶來膝關節疼痛等併發症。

崴腳

圖片來源:Pixabay

踝關節的穩定性會隨著鞋跟的高度增加而降低。穿高跟鞋行走時踝關節處於跖屈位, 足跟向外側偏離距下關節軸尤為明顯,踝關節內翻損傷風險處於較高水平。並且,高跟鞋造成的踝關節過分跖屈還會限制落地時刻距下關節外翻活動與脛骨旋轉活動, 導致支撐相早期足部的減震功能下降。除此之外還有研究證實,長期穿高跟鞋脛骨長肌與腓腸肌外側束更易產生疲勞,導致步態穩定性降低。這些都會增加崴腳的發生風險。

膝關節疾病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人在穿高跟鞋時膝關節是屈曲的,並且隨著鞋跟高度的增加屈曲角度也在增加,這其實是膝關節為維持身體平衡而啟動的代償機制。但是長時間屈膝會使髕韌帶處於緊張狀態,這就增加了髕股關節和脛股關節的壓力,增加了膝關節疼痛和關節退行性變化的風險。除此之外,穿高跟鞋時膝關節在擺動過程中受到限制,使膝關節表現的僵直,並且使與之相關的肌群也緊張僵直,長此以往也會造成膝關節疾病。

腰痛

人體在穿上高跟鞋後,骨盆前傾,人體的重心前移,為了維持穩定,人體採取挺胸、翹臀 、腰後伸姿勢重新建立平衡。但是過度的腰背後伸導致腰背肌收縮、緊繃,並會使腰椎小關節及關節囊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並且穿高跟鞋時,下肢關節及肌肉受到的力是不均衡的,站立、行走都會為腰部帶來很大的壓力,整個人體的協調平衡能力相應下降,因此,穿高跟鞋加大腰背肌的活動,很容易發生腰部損傷。

高跟鞋的危害有很多,但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才是其對健康最大的威脅。它可以拉長腿部線條,改變身體比例,彌補許多先天不足的身體條件,所以讓很多愛美女士欲罷不能。但是,為了我們的健康,我們仍需要將傷害降到最低。

1、減少穿高跟鞋的時間

每天連續穿著高跟鞋超2h會使小腿肌肉持續緊張收縮,易引起肌肉酸痛、乏力。有條件的時候可以常備一雙舒適的平底鞋,在非必須場所讓腳放鬆一下。

2、 選低不選高,選粗不選細

隨著鞋跟的逐漸增高足前掌的動態穩定性逐步下降,足跟越高,傷害越大。鞋跟的高度最好不要超過4cm。另外鞋跟越粗穩定性越好,傷害也越好,在選鞋的時候也要考量進去。

3、 熱水泡腳

4、運動防護

踝泵訓練&足底筋膜放鬆

小腿放鬆

臀部訓練

美麗固然重要,但是健康同樣重要,在生活中切記兩者兼顧噢~

【本文參考文獻】

余萍,劉瑞峰.高跟鞋對女性足型和身體形態的影響研究綜述[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27(10):174

孫育欣,潘曉華.高跟鞋與足弓的關係[J].海南醫學,2013,24(5):750

張妍, 顧耀東, Gusztáv Fekete.高跟鞋致損傷的生物力學與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寧波大學學 報(理工版),2017,30(3):83

余婷,陳華,王志紅.女生穿運動鞋與高跟鞋步行腰背肌電比較[J].體育科學研究,2015,19(4):68

編輯:申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