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七夕,遠比你想像中浪漫......

2019-08-08     咕嘟夜食

編 輯 / 三水 出 品 / 自由氣質

又是一年七夕,每逢這一天都會感受到甜甜的氣息和濃濃的……「狗糧」。



朋友圈在各種花式秀恩愛的同時,也會看到一些「特別」的祝福。



可以說是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了。


鮮花、禮物、燭光晚餐甚至是電商購物噱頭,各式各樣的現代人七夕節過法兒層出不窮。那麼,在古代,人們怎麼過七夕呢?

心誠則靈的乞巧狂歡派對


我們知道的七夕節日,起源於上古,普及於西漢,在宋代達到了鼎盛。

七夕這天,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


在古代,勤勞智慧的織女是傳統女性的偶像。七夕節,又稱乞巧節。

在農曆七月初七日,古代少女們在牛郎織女相會之夜望月穿針,向織女學巧,稱為乞巧。如果對月穿針的紅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在唐宋最為流行。

在唐宋,七夕更像是姑娘們的狂歡節,每到七夕,姑娘們都要做各種奇巧小玩藝,在街上向織女星乞求智巧。

許願之後,姑娘們還會互相贈送小工藝品,送上美好祝福。



唐代詩人崔顥的《七夕詞》就向我們展現了當時都城長安七夕之夜的繁盛節日景象: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杜甫的《牽牛織女》更是唐代七夕詩中的名篇,它仿佛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一幅白描的盛唐乞巧風俗畫。



看來,七夕不僅僅是我們熟悉的鵲橋相會,古人們慶祝七夕節情趣盎然的風俗通過詩歌描繪的歷史長卷再現在我們眼前。

古代的七夕=如今的雙十一

在古代,七夕更像是今天的「雙十一」,一個買買買的狂歡日子。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



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在這裡,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



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絲毫不亞於現在的雙十一。


七夕的吃食寄予著樸素的情感


看著這麼熱鬧,那古代七夕吃什麼呢?其實古代七夕的應節食品有很多,比如吃雞。

為啥要吃雞呢?雞與織女的「織」諧音,主要是為了表達對織女的美好願望,希望織女與牛郎就可以永不分離。



據說古人會宰殺一隻雞,這樣天亮之時公雞就不會叫了,公雞不叫,就代表牛郎織女不會分開了。


真是個非常樸素的願景啊。

古人七夕還要吃「五子」。所謂「五子」就是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寓意多子多福。



不過在眾多吃食中,還是以巧果最為出名了。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其實就是吃的點心,用麵粉捏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或油炸或烙。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說起巧果還有一段故事。話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巧兒的美麗善良的姑娘,被牛郎織女的愛情感動得一塌糊塗,於是別出心裁,每年七夕之夜,都親手製作一種精美的點心來供奉牛郎織女。



天上的月老被感動了,於是大發慈悲為巧兒牽線搭橋尋找到了一門好姻緣。於是後人紛紛仿效,但是否像巧兒一樣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就不得而知了。

巧果一般由女子製作,一來展示自己的心靈手巧,二來表明自己對心上人的心意。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女子對愛情的美好憧憬是多麼地單純。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可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巧果花瓜,晚上還會在打掃乾淨的庭院裡,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享受節日的歡聚。


記得小時候,七夕這天大人們總是會和小孩子講:去葡萄架下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呢!

雖然這只是個傳說,但小時候都會認真地坐在葡萄架下靜靜地聽,即使什麼都沒聽到,也很開心。

七夕過後就立秋了,此時「天階夜色涼如水」,人們就可以「坐看牽牛織女星」了。

其實,真正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在七夕這天,並不會在天上相遇。這兩顆恆星在我們的視線里,總是保持著相同的距離,也不會跨過銀河有任何的交集。


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至少在宇宙的某個遙遠角落,在那一方小小的院子裡,在那個看星星的孩子的視線里,這兩顆星星一直都在相聚又別離的途中,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文中部分配圖源自網絡)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ExBdGwBvvf6VcSZU2y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