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建築學院三年級課設作品:高校建築系館設計

2023-09-25     UniDesignLab

原標題:東北大學建築學院三年級課設作品:高校建築系館設計

東北大學建築學院三年級課設作品:高校建築系館設計

轉自:UA設計學堂

404工作室—2019級高校建築系館課設分享

01

2022年5月10日,東北大學建築學院本科2019級的同學們開始了三年級的最後一個課程設計——高校建築系館設計。404工作室的劉宇軒、尚楚玉、聶晶鑫等3位同學也都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完成了自己的設計,並提出了對於建築系館設計的理解和思考。

02

任務書概要

設計課題

擬在東北大學渾南校區或南湖校區內新建一座建築系系館,掌握既有環境條件下的建築設計方法,探索「新」與「舊」和諧相處的設計理念,處理好新建築與既有建築、環境、景觀等條件的協調關係,重視校園室外環境設計。

選址及規模

(1)在南湖校區或渾南新校區內任選一處場地:本設計建築面積規模控制在6000~8000 平方米,建築高度不超過24米。

(2)辦學規模:建築學院本科生教學人數600 人,教師人數 80人,職員15人。

(3)具體功能及相應的房間面積分配可根據設計概念自行擬定,也可以根據設計3概念加入其他相關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功能空間。

03

師語

三年級的最後一個設計課程題目是東北大學校園裡的建築系館設計,規模大約在8000㎡左右。針對該題目,在設計的初始階段,與工作室19級的幾位同學進行了一些探討。

首先也是我認為該次設計核心的一個問題——設計將與周邊環境產生怎樣的對話與互動?三個學生分別在東北大學南湖校區舊建築系館旁邊(地塊1)與渾南校區花溪地景觀旁邊(地塊2)兩處場地中選擇了一塊場地展開設計。

兩個場地處在截然不同的校園環境中

地塊1處在人文歷史深厚的老校區——南湖校區,場地內又有一座1952年建成的建築系館,系歷史保護建築。在這樣一種條件下,「新」與「舊」如何和諧相處便成了一個難題。建築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介入場地?新建築與舊建築應該相融?相接?還是相離?幾位同學對這些問題分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地塊2處在充滿活力與新生的新校區——渾南校區,場地周邊環境優美,基地形狀較為規整。東面為花溪地景觀,北、南、西臨校園幹道。在這樣一種條件下,如何與良好的景觀形成互動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建築應該如何自處?新建築如何展現新校區的創新與活力?如何與其他教學建築相呼應?同學們用自己的設計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下一個問題是「我心目中的建築系館長什麼樣子」。建築學專業無論從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模式乃至學生學習方式均有別於其他專業,因此怎樣的功能空間才是適合於建築學專業的師生所使用的?我們作為建築系館空間的親歷者,生活與學習緊密相連,甚至整個集中周都會在建築系館中度過,因此,建築系館到底是學習的地方?生活的地方?還是二者兼有?那麼,你心目中的建築系館是什麼樣的呢?

最後,建築系館是一個文化類教學建築,在充分了解校園建築的性格特徵及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繼續培養對建築功能、空間與形式的把握能力,重視空間組織、建築造型所能體現的高校教學建築特徵,重視校本專業文脈的延續及校園「隱形課程」的塑造也十分關鍵。

在方案的初期我只是把這三個問題拋給了他們,具體的答案還需要他們自己摸索。後來的整個設計過程,我很高興地看到他們能夠圍繞幾個問題展開思考。從成果來看,雖然還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大的方向是對的。

陳雷

2022.12.7

04

作品分享

01

《梁林之路·始於足下》

作者:劉宇軒

班級:1901班

選地:東北大學南湖校區

引言:

本方案選址為東北大學南湖校區的老建築系館所在地塊,舊有建築館的秩序影響著此地的場所精神,新建系館應與舊館形成怎樣的關係?對立還是共生?辭舊還是尊重?

選址概況

建築系館選址位於南湖校區老建築館(現為理學院)北側場地面積約為148mx142m。場地位於校園主要的教學區南面與中心綠化相鄰,西側為住宅區。主要的人群流線與校園十字軸線一致。場地的特殊性在於與校區老建築毗鄰,需要著重處理新建築與既有建築、環境、景觀等條件的協調關係,重視校園室外環境設計,體現「新」與「舊」的和諧共生。

設計說明:

本次設計為東北大學南湖校區建築系館設計,場地內有文物保護建築東北大學工學院建築群中的建築館。為了呼應中軸線景觀且尊重老建築本設計採用地景建築做法來襯托周圍場地。本設計以路徑為線索規劃了1.地面路徑一一通過看到老館,回憶當年建校的華路藍縷;2.屋頂路徑一一透過窗戶可以看到階梯狀排布的專教,感嘆後輩的努力求學;3.依屋頂趨勢形成的內部路徑一一階梯化專教布局有利於建築學子增加視覺交流從而相互學習。三條路徑讓古今交錯,正如東北大學大學校長為建築學院的題詞:「梁林之路,始於足下」。希望建築學子也能始於足下,踏上樑林之路。

場地分析:

概念推導:

東北大學建築系有著悠久的歷史,1928年東北大學最早創辦了建築學教育,並聘林徽因、梁思成先生等人參與教學。然而三年後的九一八事變徹底打破了國內建築學方興未艾的發展態勢。戰前學校的倉皇解散,戰時師生的顛沛流離,戰後的艱難起步,讓建築學求學之路變得更加坎坷。到今天的2022年,我國的建築學教育已經百花齊放、欣欣向榮,這將近百年的建築教育發展的坎坷道路也被更多人發現與研究。

我想用新的建築系館反應這段道路,讓一代代建築學子都能夠了解銘記並以此激勵自己。

草圖與構想:

在對場地進行分析與組織後,我通過製作多種草模探索了多種新館與舊館的關係。最終在與雷哥的交流下選擇了用拾階而上的退台地景式的建築形態,來更好地表達「路」地概念。

體塊生成

首先根據老建築館形體趨勢構建道路,後取老建築山牆尺寸比例為模數構建功能體塊,調整使之具有韻律感。將體塊變成面並相互連接,增加輕盈感的同時,一條通向屋頂的道路也自然生成。最後加入屋頂綠化,限定人地屋頂路徑的同時,也使建築更好的融入了環境。

歷史與形體的對應關係:

我將這百年的歷史劃分成了五個階段:困難起步(1928年至1931年)——東北淪陷(1931年至1945年)——復學復校(1945年至1956年)——實體依託(1956年至1958年)——不懈努力(1958年至今)

每一個歷史階段都對應一段建築屋頂,通過坡道的坡度大小、樓梯或坡道形式和坡道的寬窄反映相對應歷史階段的坎坷程度,通過改變屋頂的長短表示對應歷史時期的短暫或漫長程度;通過密集的花壇景觀裝置來體現當時的困難重重,通過中間平台的過渡反映當時局勢的暫時平穩,通過景觀的密集程度營造不同曲折程度的路徑從而反映當時發展的曲折程度。

內部空間路經:

內部頂層受屋頂形式的影響,進而也形成了退台形式。因傳統的專教為垂直分布,不同年級專教交流效果甚微。故本方案將專教放在頂層,結合起伏的屋面做階梯狀排布,使得不同年級視線相同,利於建築學這種視覺性學科的學習。

圖紙:

02

《折行於築》

作者:尚楚玉

班級:1901班

選地:東北大學南湖校區

引言:

面對歷史保護建築,新建築館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介入到場地當中?如何與舊館進行對話?新與舊如何和諧共?

設計說明:

本方案探討的主要問題是新與舊如何和諧共處。南湖校區老建築館作為歷史保護建築,在形式上,無論比例尺度、形體組合、立面造型、細節線腳等方面都極具價值。作為建築系館,建築本身的對於建築教育的遞歸作用,更加使得改擴建過程中,尊重歷史價值,在「尊重」中「創新」的意義重大。本方案試圖找到一種新舊共融的全新可能,新建築如何與老建築和諧共處的同時,體現當代建築系館的時代特徵與空間特性。

場地分析:

方案生成:

該設計首先從老建築系館的形式出發,給新建築館的形式生成尋求關聯,從總圖上看,新建築採用了一種初看與老建築不相關的折線形式,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折線關係的生成,與老建築存在隱形的線性關聯,使得新建築在總圖形式上與老建築「互補」的同時,給予了新建築館一種全新的空間可能。

總平面圖

大透視圖

空間策略:

理念引入: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結合建築學專業特點,建築學的學習與日常生活其實是融為一體的。因此,我希望建築學館並不是一個只能承載專業知識的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的知識殿堂,而應該是一個接地氣的,氛圍輕鬆愉快,融吃喝玩樂休息與專業學習為一體的生活館。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創造,在生活中成長。

老建築系館空間現狀:

空間類型和功能較為單一,無法滿足建築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要求

新館所需空間屬性與尺度:

功能情景設置:

剖面功能分析:

用一個從一層到四層通高的樓梯連接各年級專教,在交通空間處形成更好的視覺聯繫。每個年級專教空間利用高差區分班級,但空間開敞,便於學生交流討論。將需要做手工模型的年級專教置於一層模型工坊上部,利用垂直交通連接。各層均設有休閒娛樂、餐飲、閱讀等生活空間。

立面處理:

新建築採用白色的表皮處理,同時立面處理上提取老館立面窗洞比例模數,與老建築的立面形式尋求統一,在比例關係,形式處理上,使新建築與老建築物之間取得了水平上的視覺關聯。

圖紙:

03

《編織》

作者:聶晶鑫

班級:1902班

選地:東北大學渾南校區

引言:

本方案選址為東北大學渾南校區中南側地塊,位於主軸線附近。同時,建築系館作為建築教育的空間載體,是建築教育理念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因此本設計著重考慮建築在周圍環境中的關係以及建築本身如何體現出建築專業特質?

透視圖

設計說明:

本次設計為瀋陽東北大學渾南校區建築系館設計,該方案選址於東北大學渾南校區中南側,大學主軸和學生生活軸交點附近,受到了校園主次兩條軸線的控制,因此要充分考慮建築本身在周圍環境中的關係。建築系也是東北大學渾南校區唯一具有藝術氣質的學院,系館如何體現出專業特質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為了增加建築系館與周圍環境的交流並創造更大的空間變化,該建築由交織的水平帶組成,這些帶在不同的層次上交叉,這些線性帶就像道路一樣,組織流通並有利於多樣化的交流。除此之外,這些交織的水平帶確保了通風,也創造了為每個空間帶來光線的庭院。

建築內,空間豐富,部分為貫通空間,突破原有空間的單調性,有利於建築學子在建築中體驗空間。

前期分析:

設計策略:

本次設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此地塊處於大學主軸與學生生活軸交點附近,並且臨近校園主軸線景觀,那麼如何才能將建築與周圍環境融合,並融入校園肌理?二是建築系館作為建築教育的空間載體,具有「教學場所」與「實物教具」的雙重特徵,那麼如何才能讓人們在建築中感受到建築系館的性格?

應對問題一:首先提取校園建築肌理,融合形成一種新的形式——「編織」。

應對問題二:尋求變化,豐富體塊,體現建築系館性格特質,增加建築與外部、建築內部與內部之間的交流。

總平面圖

概念生成:

在上述設計策略的基礎上,對如何體現建築系館性格進行細緻探討。

1.提出問題

如何創造豐富空間?

建築學專業是向學生們講解如何設計未來的空間,而這一講述過程需要在一個已建成的空間中進行,這個空間就是建築系館,它是建築系學子們學習空間設計的空間。

如何設置交流空間?

建築學是一門及其需要交流的學科,因此建築系館應該根據學生的行為特點設置豐富以及人性化的交流空間。

2.問題解答

「編織樓板」概念的引用:編織樓板的概念轉化為建築時,核心是要建立一個編織不是圖案,簡單來說就是建築具有:「可識別的樓板元素」以及「交疊的組織關係」。

編織樓板這種獨特的空間形式恰恰創造了豐富的空間變化(部分空間貫通)以及為人們提供了充足的室內外交流空間。

方案生成:

首先確定「編織」基本形態,生成內院與平台,使建築有更好的觀景條件並且建築內部有充足的室外活動場地。確定基本形態後進行多層編織,以此得到設計的空間原型。

將確定好的建築形態置入場進行進一步細化。首先根據地根據功能及面積確定層數;其次,為順應場地環境,改變樓板長度,以加強建築與周圍環境的交流;然後,加入交通,解決水平與垂直交通問題;最後,加入結構,進一步細化,生成最終方案。

環境關係:

本方案考慮到對軸線自然景觀的利用,建築伸出的樓板可作為較好的景觀平台。

軸線景觀側透視

圖紙:

04

地塊背景介紹

地塊1

南湖校區舊建築系館旁

東北大學區位

東北大學南湖校區位於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文化路3巷11號。瀋陽市和平區具有近百年的商業發展歷史和文化積澱,市場體系完善,商貿集聚功能十分突出,屬於瀋陽的城市核心區。位於和平區的東北大學南湖校區開放程度較高,辦學理念先進。

南湖校區歷史

從規劃的形式上,以方格網分隔原本荒蕪的場地,賦予方格網中不同網格的不同功能,形成明確的功能分區。後期以綠地過度各個功能以中心綠地與綠地四周的四座歷史建築為核心區,這種以中心綠地為核心的規劃與霍華德提出的以中央公園田園城市核心的觀點一致。且多年的校園內樹木的栽植一方面優化校園環境,另一方面也緩和了各功能區之間的邊界,豐富了校園內的環境。把東北大學南湖校區建設成為「花園大學」。

老建築系館歷史

建築學館位於四大館的西北角,建築面積10500平方米。1951年由黃民生副教授主持設計,由侯繼堯、孔令文、張靖宇等幾個同學完成。1952年竣工,為東北大學南湖校區建設的第一批教學樓。平面形式為「L」形的不對稱布局。面向東側的建築體形錯落,造型優美。主入口是在新建築中運用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嘗試,包含很多中國傳統的建築元素。顏色是灰色和磚紅色

場地周邊建築

場地東側為圖書館,北側為藝術學院,東北側為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西側為住宅區,南側為大片綠化。四大學館按校園中軸線中心對稱分布,分別為建築學館,採礦學館,機電學館和冶金學館。四座建築的平面類型,冶金館為「工」型的變形,建築館與採礦館為「L」型,機電館為「L」型。

場地周圍道路、綠化

校園道路分為中央的兩個主環道和其他校園支路。場地周邊道路情況為,東側和南側均為校園主路,人流車流量較大。

周邊為校園綠化集中區,南側緊鄰校園東西方向綠軸,東側緊鄰南北方向綠軸,北側有大面積綠化用地,西側有少量綠化。場地的四個方向景觀條件均較好,但由於南側舊館的遮擋,故主要景觀集中在西南側和北側。

場地內部情況

場地面積約為18000平方米,舊建築系館呈L形居於場地南側,現有一四層高計算機中心位於場地北側,與建築系館之間有一個綠化廣場。場地內東側為校園綠化,有眾多高大松樹

地塊2

渾南校區花溪地景觀旁

場地分析

場地位於東北大學渾南校區的中南側,大學主軸和學生生活軸交點附近,南側為學生中心,東側為花溪地和一號教學樓,西側為學生生活服務中心,北鄰學校主幹道。

校園建築特點

校園內建築大部分採用採用紅磚立面,呼應南湖校區老建築,再現歷史片段,與校園整體氛圍調和,顯現著經典校園氣質。為延續校園空間結構,大部分建築採用圍合狀,借用分形幾何學的手法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形式語言。

交通與人流分析

場地北側與西側為校園主幹道,南側為主要人行道,東側為親水步道;場地西側與南側人流量較大,場地北側主要為車行。基於此,設計時在這些地方進行人流疏導。

景觀與實現分析

場地的北側及東側靠近校內的主要景觀帶,景觀良好,可以在設計時進行吸納;場地的北側面臨學校主幹道,因此在設計時,要考慮北立面對實現的影響。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90216f65fa6dfe41249a1cc6678cc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