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我才看懂了「沒頭腦」和「不高興」

2022-03-29     Lens

原標題:長大後,我才看懂了「沒頭腦」和「不高興」

有兩個小朋友,一個叫「沒頭腦」,一個叫「不高興」。

「沒頭腦」做起事來丟三落四,總要出些差錯。「不高興」總是別彆扭扭,你要他往東,他偏往西。那些年,「沒頭腦」設計的「沒電梯的摩天大樓」,「不高興」扮演的「打不死的老虎」,成為幾代觀眾難忘的童年記憶。

但我們好像很久沒在國產動畫里,看到這般令人捧腹的幽默故事了。

今年,是動畫作品《沒頭腦和不高興》上映60周年。「沒頭腦」和「不高興」這兩個可愛的兒童形象,始於童話作家任溶溶的中篇小說。1962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導演張松林帶著上海電影專科學校動畫專業畢業班的同學,把這個故事搬上了銀幕,也成為這些學生的畢業製作。

而最初寫下這個故事的任溶溶老先生,今年也迎來了百歲壽辰,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紀老人。

這是個常看常新的故事,不只是讓我們憶起國產動畫佳作不斷的童年,也是因為長大後重溫這個故事,我們會思考,「沒頭腦」和「不高興」其實就是「考慮不周」和「情緒化」兩種毛病的象徵,你可能會發現,身邊的「沒頭腦」和「不高興」還真不少,甚至於自己有時候也是「沒頭腦」,或者「不高興」。

幽默,是一種柔化劑

任溶溶最初想寫這個故事時,就是洞察到了小孩子身上存在一些缺點和弱點,比如「沒頭腦」的粗心大意,「不高興」的任性倔強。

他說:「角色都從生活中來,自己就是那個『沒頭腦』,常常糊裡糊塗的。不過,在少年宮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這個故事竟然突然自己就跑出來了。小朋友們特別喜歡,後來出版社也聽說,他們就讓我寫下來,我在咖啡館裡半個鐘頭不到就寫出來了。」

1980版《沒頭腦和不高興》

在故事裡,別人勸這兩個孩子改掉壞脾氣,他們都不以為然,為幫他們改正缺點,就把他倆暫時變成了大人:「沒頭腦」當了工程師,「不高興」做了演員。

「沒頭腦」設計了一座999層高的少年宮大樓,樓造好後,才想起沒設計電梯,結果孩子們為了在這個大樓上看戲,要帶著鋪蓋、乾糧爬一個月的樓梯,這不但害了別人,也害了設計師自己,因為「沒頭腦」也參加了少年宮開幕式。

「不高興」在開幕式這天演「武松打虎」,他扮演老虎,戲演到緊要關頭,他的老脾氣又來了,本來老虎應該被武松打死,可是他偏不高興死,反而把武松打得東逃西躲,二人一直打到台下。台下的「沒頭腦」正看得納悶,「不高興」卻打到了他的身上,於是「沒頭腦」在前邊跑,「不高興」在後邊追,兩個人從樓上滾到樓下,跌得腰酸背疼。通過這次教訓,兩個人決心改正自己的缺點,也再次穿梭回兒童時代。

故事裡,任溶溶並沒有採取說教的方式,而是把這些小缺點寫成了人物,運用幽默的方式進行善意的批評嘲諷,而這裡的幽默就變成了一種柔化劑,讓故事中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變得不那麼劍拔弩張,同時讓小讀者在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中觀察和接受一切,如此一來,小朋友既能從中照見自己身上的毛病缺點,又能在笑聲中愉快地受到啟發和教育。

方形的「沒頭腦「

圓形的「不高興」

去年,導演馬路把《沒頭腦和不高興》的故事搬到了天津兒童藝術劇團的劇場裡。他說:「我是『60後』,《沒頭腦和不高興》是我童年的記憶,當時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同名動畫片一上映就風靡全國。雖然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是在今天看來這個故事依然不過時,且具有時代性格。」

的確,在動畫《沒頭腦和不高興》出現的1960年代,國產動畫還處於民族意識覺醒的階段,既有加入了中國戲曲臉譜、剪紙、年畫等元素的《驕傲的將軍》《小鯉魚跳龍門》,也有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這樣的里程碑式作品。

但《沒頭腦和不高興》是個例外。它走了一條前人沒有實驗過的路子,既沒有把人物塑造成甜美可愛的樣子,也沒有典型的民族化特徵。影片中「沒頭腦」和「不高興」的形象,仿佛出自一個稚嫩孩子的畫筆,但又不是完全稚拙的。

沒頭腦是個「方」形的人,不高興是個「圓」形的人。「方」的稜角好似象徵著「愣」,是「粗心大意」的符號化,而「圓」的造型又象徵了「滑」,成為「隨心所欲」的符號化。這兩個孩子,在我們的印象中並不是單純可愛的小朋友,而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小缺點,細細一品又飽含深意,這也正是兩個人物形象能長久地保存在我們記憶中的原因。

電影里的很多鏡頭至今都記憶猶新。比如影片一開始,胖嘟嘟的「沒頭腦」就出場了,他跑著跑著帽子掉了,別人喊他帽子丟了,他趕緊回去撿帽子,結果帽子戴上了,書包又扔在地上忘了拿;「書包!書包!」聽到別人提醒,他又氣喘吁吁地返回去撿書包,跑得滿頭大汗,背起書包,又把擦汗的帽子掉在了地上……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廠長錢建平說,「趣味故事與樸實的單線平塗工藝相結合,是《沒頭腦和不高興》的特色。」

據導演張松林的徒弟、上海美影廠導演兼原畫師常光希回憶,自己當年跟隨張老師參與了《沒頭腦和不高興》的創作,上海電影專科學校動畫專業畢業班的全班同學每人分畫5-10個鏡頭,形象設計由阿達等人完成,再加上邱岳峰的旁白配音和張棟的京味配樂,都成為這短短20分鐘動畫佳作的加分項。

「這部帶有幽默誇張色彩的20分鐘動畫,其編劇、導演、美術設計、配音、配樂等集合了當時圈內最頂尖的創作者,是動畫創作團隊精神的一種體現,這種模式後來也在美影廠的其他一些長篇動畫創作中得以體現。」常光希說。

「沒頭腦」和「不高興」:

智商和情商

有一家少兒出版社出版的《沒頭腦和不高興》,原來也有不錯的銷售業績,每年能賣幾十萬冊,2017年暑假後突然登上暢銷書排行榜,連續加印還是供不應求,連出版社都被這個天上掉下的大餡餅砸暈了。一查原因,才知道原來這本書被選入教育部組織編寫的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的「快樂閱讀吧」,同時也是教育部推薦的中小學十大必讀書目。

這的確是故事教育的好選擇,不僅在於它有兩個非常簡單好懂的人物和幽默詼諧的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它不說教。

好的作品是可以超越時代的。長大後回看它,我們肯定會剝開象徵的外衣去看它講述的人生道理。

早就有人說過,「沒頭腦」和「不高興」代表著智商和情商。「沒頭腦」是智商不夠,「不高興」是情商不夠。「不高興」把戲搞砸了,首先演武松的演員不高興;劇組也不高興;觀眾更不高興了。「不高興」以後還怎麼混?「不高興」情商不夠的最大問題就是:不懂得情緒管理。

如果說小朋友智商、情商不夠,也許還有一些可愛,但當仙人把他們變成大人後,弊端就全部顯露出來了,攪亂了城市裡人們的生活,把這兩種特質代入工作之中,就是會給周圍的人帶來麻煩。

比如,「不高興」扮演的老虎追著武松圍著劇院跑,看得出「不高興」的武術功底是要比扮演武松的倒霉蛋要強得多的。論武藝,「不高興」略勝一籌。由此知道了「不高興」的功夫不錯,也有演武松的強烈願望。那麼,演老虎肯定不是個人意願,一定是劇組的安排。劇組為什麼要讓功夫不錯的「不高興」去演老虎?

我們試著代入一下職場情境。一個原因是,劇組單純從大局考慮,演老虎就是給「不高興」分配的任務。「不高興」顯然沒能完成任務,搞砸了。

或是另一個原因,劇組不喜歡「不高興」,受不了「不高興」這喜怒無常的性子。「不高興」敢在台上追著武松跑,想必在台下也時不時跟同事置氣。這樣的人誰會喜歡?不可能讓他演武松。甚至,要不是「不高興」的功夫好,連老虎都可能演不成,上台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不高興」扮演的老虎追著武松跑,只是「不高興」由著性子亂來的表現。根由還在於,「不高興」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但,又有哪個成年人敢拍著胸脯保證,會時時控制得好情緒呢?

如果說,兒時喜歡《沒頭腦和不高興》,是觸碰到了成長的困惑,那現在還是會被它打動,或許是因為它道出了人在任何階段都可能會遇到的情緒癥結。

你的童年裡,

有「沒頭腦」和「不高興」嗎?

柚桔園產品上新啦

瞧,睡著的大大仔變成了地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8a1afcdd067df1d1261ee3be3aa2c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