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氣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徵4例報告

2023-11-01     納諾巴伯氫友會

原標題:氫氣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徵4例報告

雖然案例報道的證據級別不高,但價值仍然非常高,尤其是對目前沒有理想治療方法的疾病的治療新方法探索,對氫氣這種人類安全性極高容易獲取的工具,這種證據尤其具有更高價值。關於 ME/CFS 的治療,德國學者曾經報道過非常有效的個案,且是案例就是作者本人,也是德國馬普研究所的研究員。後來有學者進行了更多研究認為氫氣對這類疾病沒有效果。這就導致氫氣是否具有治療作用成為爭議話題。這種情況下需要有更多的研究證據,才能真正確定是否真的有效,這種可能性大小。當然最終的確定仍然需要大規模嚴格的對照臨床研究證據。這種案例可為進一步研究提供新的證據支持。

慢性疲勞綜合徵發生率越來越高,病毒感染如新冠病毒感染後的表現,尤其是長新冠,從症狀角度比較接近慢性疲勞綜合徵。氫氣對長新冠狀的效應也有一些研究。那麼這些研究可以放一起進行綜合分析。

日本學者進行了氫氣吸入治療該疾病的案例報道,如下最新研究論文的介紹,該論文發表在《醫學氣體研究》雜誌,作者分別來自慶應義塾大學和日本Miz公司。本研究採用的氫氣吸入方法為,6-7%的氫氣濃度,每分鐘供氣量2000毫升,每天3-6小時,連續2月以上。

Hirano, Shin-ichi*; Ichikawa, Yusuke; Sato, Bunpei; Takefuji, Yoshiyasu; Satoh, Fumitake. 氫氣成功治療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綜合徵:4例報告. Medical Gas Research 14(2):p 84-86

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綜合症(ME/CFS)的特徵是持續超過6個月的無法解釋的疲勞和不適,伴有神經精神症狀,包括輕微發熱、頭痛、虛弱、思維障礙和抑鬱。這些症狀的發作和嚴重程度各不相同,降低了受影響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社會、職業和個人活動能力,有些人甚至臥床不起。據估計,美國ME/CFS患者數量在83.6萬至250萬人之間。

儘管目前尚不清楚ME/CFS是否存在客觀和生物學異常,但最近的神經影像學、血液標誌物分析以及能量代謝和線粒體研究表明,ME/CFS患者存在這些異常。ME/CFS可能是由大腦內外激活的免疫系統引起的,這會引發炎症因子的釋放。ME/CFS被認為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的異常,全身能量代謝和免疫系統的異常,並涉及氧化和氮化應激。全身能量代謝的功能障礙可能與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異常有關。

氫氣是一種選擇性清除具有強氧化能力的活性氧和氮物種(即羥基自由基(·OH)和過氧亞硝酸鹽)的氣態分子。氫氣易於穿過血腦屏障和生物膜,到達線粒體,並保護細胞免受·OH誘導的細胞損傷。最近的一項文獻綜述揭示了氫氣減輕了動物和健康受試者的急性或慢性疲勞。我們也曾報道過氫氣的抗疲勞作用涉及對線粒體的保護,這也可能改善ME/CFS的發病機制。因此,我們進行了這項病例研究,通過檢查4名ME/CFS患者吸入氫氣氣體療法的療效來測試這一假設。

案例1

我們在此介紹了一名58歲男性ME/CFS患者,他成功響應了氫氣氣體吸入治療。加拿大共識標準(CCC)基於21個症狀(無症狀:0,輕度:1,中度:2,重度:3)的評分,包括ME/CFS的典型症狀,如運動後疲勞、睡眠障礙、思維障礙、疼痛、自主神經紊亂和化學過敏。每個症狀的得分以及21個症狀的總得分(最高分為63分)用於確定症狀是否改善或惡化。為了評估該患者吸入氫氣氣體療法的療效,我們採用了每兩周一次的患者醫學訪談和CCC記錄,因為目前除了患者的主觀症狀外,沒有準確的方法來評估ME/CFS的物質療效。

該患者在2012年4月出現了極度疲勞、頭痛和其他症狀,並且思維清晰和集中注意力困難。他前往多家醫院試圖診斷和治療這些症狀,但未成功。他於2019年就診於國家神經學和精神病學中心(NCNP)。進行了許多檢查,主觀症狀符合CCC的ME/CFS標準。進行了大約兩年的各種治療,但均未成功。

該患者在2021年6月至2021年11月期間每天吸入6-7%的氫氣氣體(2 L/min,MHG-2000α,MiZ有限公司,日本鎌倉)3-5小時。氫氣氣體治療前後的嚴重程度評分如表1和圖1所示。

圖1:ME/CFS患者吸入氫氣氣體後總嚴重程度評分和「腦霧」的變化。註:患者每天吸入水電解產生的6-7% 氫氣氣體3-5小時。每個氫氣氣體治療前後的嚴重程度評分基於CCC記錄,並計算出總得分(最高分為63分)。他在第8周和第11周接種了COVID-19疫苗,但疫苗接種加重了ME/CFS的症狀。然而,在吸入氫氣氣體治療14周後,症狀恢復到疫苗接種前的水平。

表1:ME/CFS患者吸入氫氣(氫氣)氣體後的21個症狀嚴重程度評分 治療前嚴重程度得分為29分,治療後4周降至23分,證實了慢性嚴重疲勞和劇烈運動後的強烈疲勞明顯減輕。頭痛、運動後肌肉疼痛、關節疼痛、注意力不集中和反覆喉嚨痛的改善也有所注意。進一步的改善在6周後觀察到。劇烈運動後的嚴重疲勞、頭痛和肌肉疼痛明顯緩解。體重增加以及腳部血流增加,用力時的氣短和對聲音的敏感性降低也有所發現。儘管沒有反映在嚴重程度評分中,但「腦霧」減少了;6周後的嚴重程度評分降至15分。8周後的嚴重程度評分為16分,與6周時沒有顯著差異;然而,沒有「腦霧」的天數增加了。

該病人在第8周和第11周接種了新冠疫苗。第一次接種後5天,ME/CFS症狀暫時惡化,但在持續吸氫10周後(嚴重程度評分為16),症狀有所恢復。第二次接種後8天(吸氫後12周),ME/CFS症狀比第一次接種後更為嚴重,嚴重程度評分為27。然而,在持續吸氫後,症狀在14周後恢復到接種前水平,嚴重程度評分降至15。雖然新冠疫苗加重了ME/CFS的症狀,但這只是暫時的,吸氫顯著緩解了這些症狀。

16周後的嚴重程度評分與14周後相同,但日常活動水平顯著提高。因此,該病人可以進行康復訓練並恢復工作。然而,由於他的病情尚未穩定,病人只能每隔三天進行一次與健康人相當的活動。儘管如此,觀察到他的恢復是穩定的。雖然運動後仍然會出現疲勞,但病人可以通過休息幾個小時和吸氫來恢復。18周後,嚴重程度評分與14和16周後的相同;然而,他能進行日常生活活動,如家務、輕工作和在社區內外出,他的身體症狀在接種新冠疫苗後已經完全消除。由於病人在治療20周後也有更多的活動範圍,他進行了一次小旅行。回家後他感到疲勞並容易入睡,但幾天後就恢復了,這表明了氫氣的抗疲勞作用。此外,本周的嚴重程度評分降至13。

由於第一個案例中氫氣對ME/CFS的療效,我們對其進行了三個更多的案例研究。我們為NCNP轉診的三名患者提供了與第一個案例中相同的氫氣吸入器。氫氣的療效在3周和8-9周後通過訪談和記錄一般症狀進行了兩次評估,因為患者無法通過CCC進行自我評分。

案例2:

一名43歲的女性於2017年被NCNP診斷為可能的ME/CFS,她曾嘗試過各種治療方法,但效果不佳。在進行氫氣吸入之前,由於上下肢和軀幹功能嚴重下降,她無法保持站立、直立和坐姿。白天大部分時間躺在床上,室內活動需要輪椅。她還表現出全身疼痛、虛弱、不適、勞累後疲勞、睡眠障礙以及輕微發熱、心動過緩和低血壓等症狀,這些症狀是通過在NCNP進行測試診斷出來的。這名患者從2021年8月底到2021年11月初每天吸入氫氣6小時。經過3周的吸入後,睡眠障礙和每天發生的頭痛和偏頭痛發作的次數減少。9周後,氫氣吸入繼續改善睡眠障礙、頭痛和偏頭痛等症狀。

案例3:

一名18歲的女性於2020年4月被NCNP診斷為可能的ME/CFS,她曾嘗試過各種治療方法,但效果不佳。她白天大部分時間躺在床上。從2021年8月底到2021年10月底,她每天開始吸入氫氣5小時。吸入後大約3周,她注意到疲勞減輕,大便改善,情緒改善。8周後,她白天睡覺的時間減少,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體力活動,但仍然感到疲勞。

案例4:

一名18歲男性於2020年8月被NCNP診斷為可能患有ME/CFS和纖維肌痛,曾嘗試過各種治療方法,但效果不佳。在氫氣吸入之前,患者表現出疲勞、頭痛、肌肉無力、全身疼痛、睡眠障礙、思維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耳鳴和「腦霧」等症狀。從2021年8月底到2021年11月初,他每天開始吸入氫氣6小時。經過大約3周的治療後,頭痛和全身疼痛減輕,9周後氫氣吸入對這些症狀的改善作用持續存在,鎮痛藥的使用減少。此外,「腦霧」症狀也有所改善。

正在開發能夠緩解ME/CFS發病機制的物質。臨床研究調查了抗體藥物利妥昔單抗、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氫化物、輔酶Q10和乙醯基-L-肉鹼對ME/CFS的治療效果,但發現它們無效或效果有限。因此,需要開發能夠治癒而非僅緩解ME/CFS症狀的治療藥物。

在本案例研究中,我們對4例ME/CFS患者的氫氣療法效果進行了觀察。案例1是一名2年前被診斷為ME/CFS的患者,對各種療法均無反應,接受氫氣吸入治療20周。氫氣吸入顯著緩解了運動後疲勞、恢復時間、運動時呼吸短促、頭痛、喉嚨痛、注意力不集中、體溫異常和對聲音的敏感性。案例2-4也是對各種治療方法均無反應的患者。經過8-9周的氫氣吸入治療,所有三名患者的頭痛、全身疼痛、睡眠障礙、腸蠕動、動機下降和「腦霧」症狀都有所改善。這四個案例是首批證明氫氣吸入可以緩解這些症狀的案例。

COVID-19是由感染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2引起的。雖然急性症狀在2-3周內消失,但一些患者在初次感染後幾個月內仍有「後遺症」。許多症狀被稱為「長期COVID」或「COVID後」,與ME/CFS相似。然而,儘管存在這些相似之處,但尚不清楚COVID-19感染是否是發展為ME/CFS的觸發因素。Botek等人[21]最近對50名「COVID後」患者進行了一項單盲隨機試驗,並報告說,14天的氫氣吸入改善了感染急性期的身體和呼吸功能。雖然還需要進一步的大規模研究,但如果我們假設「長期COVID」或「COVID後」與ME/CFS的發展機制相同,那麼我們的案例研究結果得到了Botek等人[21]發現的支持。

總之,由於這是一項基於少數患者自我評估的案例研究,而不是隨機對照試驗形式的臨床研究,因此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然而,所得結果暗示了氫氣氣體作為ME/CFS治療氣體的潛力。需要進一步的大規模臨床研究來評估氫氣氣體作為ME/CFS治療劑的功效和潛在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

1. Carruthers BM, van de Sande MI, De Meirleir KL, et al.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riteria. J Intern Med. 2011;270:327-338.

2. Fukuda K, Straus SE, Hickie I, Sharpe MC, Dobbins JG, Komaroff A. 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its definition and study. International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Study Group. Ann Intern Med. 1994;121:953-959.

3.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Board on the Health of Select Populations; Institute of Medicine. The National Academies Collection: Reports funded by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yond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Redefining an Illnes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2015.

4. Komaroff AL, Takahashi R, Yamamura T, Sawamura M. Neurologic abnormalities in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 review. Brain Nerve. 2018;70:41-54.

5. Hornig M, Montoya JG, Klimas NG, et al. Distinct plasma immune signatures in ME/CFS are present early in the course of illness. Sci Adv 2015;1:e1400121.

6. Hornig M, Gottschalk G, Peterson DL, et al. Cytokine network analysi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in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Mol Psychiatry. 2016;21:261-269.

7. Lawson N, Hsieh CH, March D, Wang X. Elevated energy production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patients. J Nat Sci. 2016;2:e221.

8. Boles RG, Zaki EA, Kerr JR, Das K, Biswas S, Gardner A.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two mitochondrial DNA polymorphisms in functional disease: Are we describing different parts of an energy-depleted elephant? Mitochondrion. 2015;23:1-6.

9. Billing-Ross P, Germain A, Ye K, Keinan A, Gu Z, Hanson MR. Mitochondrial DNA variants correlate with symptoms in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J Transl Med. 2016;14:19.

10. Naviaux RK, Naviaux JC, Li K, et al. Metabolic features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6;113:E5472-5480.

11. Ohsawa I, Ishikawa M, Takahashi K, et al. Hydrogen acts as a therapeutic antioxidant by selectively reducing cytotoxic oxygen radicals. Nat Med. 2007;13:688-694.

12. Hirano SI, Ichikawa Y, Kurokawa R, Takefuji Y, Satoh F. A "philosophical molecule," hydrogen may overcome senescence and intractable diseases. Med Gas Res. 2020;10:47-49.

13. Hirano SI, Ichikawa Y, Sato B, Takefuji Y, Satoh F. Molecular hydrogen as a medical gas for the treatment of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possible efficacy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Front Neurol. 2022;13:841310.

14. Carruthers BM, Jain AK, De Meirleir KL, et al.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J Chronic Fatigue Syndr. 2003;11:7-115.

15. Fluge Ø, Rekeland IG, Lien K, et al. B-Lymphocyte depletion in patients with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Ann Intern Med. 2019;170:585-593.

16. Castro-Marrero J, Sáez-Francàs N, Segundo MJ, et al. Effect of coenzyme Q10 plus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supplementation on maximum heart rate after exercise testing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double-blind trial. Clin Nutr. 2016;35:826-834.

17. Castro-Marrero J, Cordero MD, Segundo MJ, et al. Does oral coenzyme Q10 plus NADH supplementation improve fatigue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tioxid Redox Signal. 2015;22:679-685.

18. Forsyth LM, Preuss HG, MacDowell AL, Chiazze L Jr., Birkmayer GD, Bellanti JA. Therapeutic effects of oral NADH on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1999;82:185-191.

19. Poenaru S, Abdallah SJ, Corrales-Medina V, Cowan J. COVID-19 and post-infectious 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 narrative review. Ther Adv Infect Dis. 2021;8:20499361211009385.

20. Nath A. Long-Haul COVID. Neurology. 2020;95:559-560.

21. Botek M, Krejčí J, Valenta M, et al. Molecular hydrogen positively affects physical and respiratory function in acute post-COVID-19 patients: a new perspective in rehabilitation.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2;19:1992.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氫思雲,納諾巴伯氫友會不對其科學性、有效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若內容涉及健康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健康指導依據。溫馨提示:氫氣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7c3a644ce05b1cd615a63f3b3e61a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