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范疆,張飛讓三天湊齊白旗白甲,否則就殺頭,如何保命?

2023-12-20     康康歷史

原標題:假如你是范疆,張飛讓三天湊齊白旗白甲,否則就殺頭,如何保命?

如果以演義來說,身處范疆的境遇,最好的選擇,不是殺張飛,而是一個字:跑!如果以歷史來論,那就必殺張飛,方可保命。

演義中,張飛在得知關羽被東吳所害之後,精神有點失常。

張飛在駐地閬中,是「旦夕號泣,血濕衣襟」。桃園三結義,張飛的義絕不比義薄雲天的關羽相差一分一毫。

可惜的是,張飛脾氣暴躁,一喝酒就愛鞭撻士卒。而張飛身邊的將領也是自己找虐,偏偏「以酒解勸」。結果,張飛每次醉酒,都會怒不可遏的鞭撻帳前將士,而且打的極其兇狠,「多有鞭死者」。

出征之前,張飛去見了劉備。

劉備對於張飛的所作所為,也有所耳聞,還勸過張飛:「鞭撻健兒,還將他們留在左右,這會招致禍患。今後務宜寬容,不可如前。」

可是,張飛根本不理會。

張飛回到閬中之後,下了一道命令,限全軍三日內製辦好白旗白甲,掛孝伐吳。

白旗好理解,直接用白布做旗幟。白甲,其實並非是白色盔甲,而是在原有的盔甲之外,套上一層白布做的罩袍,只需要縫製罩袍就行了。如果真是「亮銀色」的盔甲,那打造起來,可就費工費時了,也沒那個必要。

如果白旗和白罩袍的數量較少還好辦,上萬大軍的白旗、白甲,光採買到足夠的白布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要說三天之內還要完成量衣、裁剪和縫製了。

張飛所下的軍令,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無奈之下,張飛帳下的兩員末將范疆、張達,才在第二天找到張飛,請求寬限時日。

這裡要注意,《三國演義》原著中,命令並非只是下達給范疆和張達兩人,而是全軍將士。所以,張飛的命令,並非針對二人。

只不過,其他將領都沒說什麼,只有范疆、張達找到了張飛訴苦,結果,撞到了槍口上。

替關羽報仇心切的張飛,急於出征,聽聞要求寬限時日,立刻火冒三丈,下令將范、張二人綁到樹上,各鞭背五十下。

在背部重打五十鞭,恐怕早已皮開肉綻,下不了床了。很多人被打死,也就可以理解了。張飛的確夠狠。

打完之後,張飛還不解氣,指著范疆、張達說:「來日俱要完備!若違了限,即殺汝二人示眾。」

張飛犯了當年關羽一樣的錯誤,要殺便殺,不必威脅。當年關羽威脅要殺了糜芳、傅士仁,導致二人叛變降吳。這次,張飛威脅范疆、張達,導致兩人當晚便將酒醉不醒的張飛殺死,帶著首級投奔東吳而去。

范疆、張達的選擇對麼?

演義中明顯錯了,怎麼能殺桃園三結義,帶著正義光環的張飛呢!

范疆、張達投降了在演義中被寫得有點「猥瑣」的孫權之後,又被「膽小怕事」的孫權,連同張飛的首級,一同送回了蜀漢。最終,兩人被張飛之子張苞,萬剮凌遲,祭了張飛之靈。慘吧!

演義中,范疆、張達兩人如果真想保命,根本不用找張飛訴苦,帶著金銀細軟,逃就行了。兩個末將叛逃,蜀漢君臣,根本就不會放在心上。等兩人到了東吳,孫權也沒必要將他們送回蜀漢。

如果是按照真實的歷史來決定,孫權絕不像演義中所說的那樣「膽小怕事」,他根本不懼跟蜀漢作戰。所以,范疆、張達殺了張飛,帶著首級投奔東吳,反而是立了一功,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因為,即使孫權不會重用二人,也絕不會殺了二人。

畢竟,范疆、張達兩個殺了張飛,雖然不忠不義,但是,如果敵營中經常有這樣的人殺掉主將來投,豈不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大大削弱了敵方實力,何樂而不為。如果殺了二人,那以後誰還會做類似的事情,助東吳一臂之力呢。

如果我們真處於了范疆的境地,只能根據不同的境況,不同的人物,隨機應變,而不能墨守成規。畢竟,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在變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53102ab07856f323f76a5e56311aa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