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60%繳納25年竟然比按照100%繳納15年領退的養老金多?
這是一個朋友問我的問題,讓我幫忙計算一下,是否真如網上所傳的那樣:按照60%繳納25年竟然比按照100%繳納15年領退的養老金多。
我認真的思考了一下:一個是繳費年限短,但是繳費比例高,另外一個是繳費年限長,但是繳費比例低,哪個更划算一些呢? 最後經過我的計算:我認為是繳60%的25年更划算。
我的計算過程(有疑問或者意見,歡迎來留言)
第一,同樣的社保繳費,按照60%比例繳費25年卻比按照100%比例繳費15年多領養老金;
假如老李和老王都是山東省在職參保職工,2018年度全省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65383元,則月平均工資為65383÷12=5448元,則最低繳費基數為月平均工資的60%則為5448×60%=3270元,養老保險的繳費比例為月平均工資的20%,則每月的養老保險費用為3270×20%=654元,按照60%繳納全年為654×12=7848元。
如果老李是按照最低繳費基數60%繳納則一年費用為7848元,個人帳戶餘額為7848×40%=3139.2元;老王按照中檔繳費基數的100%繳納社保,則一年的費用為13075.2元,個人帳戶餘額為5230.08元。
假設老王按照100%比例繳納靈活就業15年,則老王的繳納金額為13075.2×15=196128元,個人帳戶餘額為79201.2元;
老李按照60%的比例繳納靈活就業25年,則老李的繳納金額為7848×25=196200元,個人帳戶餘額為78480元。
(在這裡我們按照每年繳費基數一致,實際上繳費基數會每年遞增,相應的金額也會比測算值大)
養老金計算公式
月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上年度平均工資+上年度平均工資×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個人帳戶養老金=個人帳戶餘額÷計發月數
解讀:基礎養老金月標準以本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
解讀: 個人帳戶養老金月標準都為個人帳戶儲存額除以國家規定的計發月數(常見的有50周歲為195個月,55周歲為170個月,60周歲為139個月)。
假設老李和老王都是在2019年開始參保,則老王退休時間為2034年,老李的退休時間為2044年,(我突然發現好遙遠的時間呀,我為什麼要如此假設,簡直是給自己挖坑)。
假設2034年的全省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80000元,(這個數字為假設,實際的無法預測,可能以下的金額與現在的實際相差較大,但僅用於驗證結論)
則
- 老王的按照100%繳費15年的老王的基礎養老金為80000 ×(1+1)÷2×15%=12000元
- 按照60%繳費25年的老李的基礎養老金為:80000 ×(1+0.6)÷2×25%=16000元;
- 兩人的 個人帳戶養老金則為 :老王為79201.2÷139=569.8元,老李為78480÷12=564.6元
- 養老金金額分別為:老王12000+569.8=12569.8元,老李為16000+564.6=16564.6元
- 老李按照60%繳費25年比老王按照100%繳費15年每月多16564.6-12569.8=3994.8元。
所以,在兩者繳費開始時間相同的情況下的情況下,根據上述計算情況,按照100%繳費15年卻比按照60%繳費25年,少領【三分之一的養老金】呢。
最後想說的:
所以,綜合分析,自由職業者選擇繳納25年60%繳費基數比繳納15年的100%社保基數更划算!
繳納社保的年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往往決定養老金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