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黃河富寧夏 引黃灌溉造就「塞上江南」

2020-09-15     國家人文歷史

原標題:天下黃河富寧夏 引黃灌溉造就「塞上江南」

悠久厚重的引黃灌溉實踐生成、演繹和承載著寧夏歷史發展的進程,造就了「塞上江南」。圖為銀川城東,渠道縱橫,水田片片的場景

在青銅峽市大壩鎮韋橋村,年蒸發量1500毫米以上,降水量卻不到300毫米,但在78歲的韋煥章老人記憶里,極少見過人餓肚子:「祖輩自明代搬遷至此,世代受著唐徠渠的恩惠。」寧夏自古灌溉農業發達,溝渠縱橫,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正如一首童謠所唱的那樣,「寧夏川,兩頭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江南魚米鄉。」寧夏雖有2/3的面積處於黃土高原和荒漠區,但銀川平原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翻開寧夏地圖,就會看到彎彎曲曲的黃河斜穿而過,連綿四五百里的賀蘭山,像一座天造地設的自然屏障,擋住了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也阻止著騰格里沙漠的逐漸東移。在這座大山的護衛下,自然形成一片膏腴沃壤——「塞上江南」,加以這裡日照充足,氣溫日差較大,兩千多年來開渠引黃,古老的秦渠、漢渠、唐徠渠長流不息,黃河由南向北哺育著塞上的千里沃野,使之牛羊成群、稻穀滿倉。咆哮粗野的黃河在這裡卻變得異常溫柔,水勢平緩,蜿蜒坦蕩。所以古諺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黃河對寧夏的厚愛,使之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3萬年前,黃河東邊靈武水洞溝一帶就有原始人群生活。古代關於黃河水患的神話、傳說都與寧夏無關,倒是稱為「岩石報章」的賀蘭山岩畫留下了北方古代少數民族繁衍生息、勞動創造的信息。

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8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寧夏引黃古灌區被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當日,在「九渠渠首」的青銅峽市,人們聚集於最初由元代郭守敬主持修建的唐正閘,舉行歡慶儀式,表達對渠和水的感恩之情。

寧夏黃河沿岸沖積平原(簡稱「寧夏平原」)屬西北乾旱氣候區,日照充足,熱量適中,但降水稀少。平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坡降適當。2000多年前,從四面八方遷來的移民、戍卒,利用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開渠引水,歷經各個朝代的開鑿延伸,寧夏引黃古灌區涉及銀川、石嘴山、吳忠、中衛、固原五個地市的十八個縣市區,逐步形成了覆蓋寧夏平原的阡陌縱橫、密如網織的引黃灌溉渠系,現存秦渠、漢渠、唐徠渠、漢延渠、惠農渠、大清渠、泰民渠、東乾渠、西乾渠、美利渠、羚羊角渠、羚羊壽渠、七星渠、躍進渠14條古渠,總長度1292 公里,總灌溉面積達到828萬畝。歷代不間斷地開發, 共同造就了寧夏平原黃河文明, 形成並孕育了「塞上江南」的美譽。

「人民幟盛,牛馬布野」的「新秦中」

寧夏引黃灌溉的歷史可遠溯到秦漢。秦統一後,寧夏地區納入中央王朝有效管轄區域,移民開發和戍守屯墾就成為中原王朝管轄這裡的主要措施。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秦朝建立以後,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發兵30萬北擊匈奴,「掠取河南地(即河套平原)」。公元前214年,在黃河東岸,陰山一代設44縣(史記作34縣),其中在牛頭山北麓、吳忠金積鎮附近設富平縣,並於青銅峽、靈武設神泉、渾懷二障。公元前211年,又「遷北河榆中三萬家」,置於富平縣等地,並分配土地,提供籽種農具,實施軍民屯墾,至此,河套地區開啟了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開發的序幕。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物質基礎, 憑藉的就是在關中修建的鄭國渠和關中的糧倉。同理, 秦始皇命大將蒙恬率大軍築長城以御邊, 開發「河南地」的經濟基礎, 依賴就是當時寧夏平原的各種類型的屯田。

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8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寧夏引黃古灌區被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秦朝移民大遷徙雖然時間短,但產生了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首次交融,移民屯墾使寧夏平原的農業得到開發,開啟了之後各個歷史時期各種形式的移民屯田。兩漢時期,開始大規模向寧夏北部移民戍邊,引黃古灌區得到快速開發。漢武帝時,在大力打擊匈奴的同時,加大了北方邊疆區域的開發力度。中央王朝通過一系列措施和優惠政策諸如補貼耕畜、農具、籽種等方式鼓勵移民到北方邊疆區域。《漢書·食貨志》載,元朔三年(前126)、元狩三年(前120 )和元狩五年(前118),先後遷徙到北方邊疆地區的移民多達80 萬人,其中徙居寧夏北部引黃古灌區的人數達30多萬人。

元封二年(前109),漢武帝堵塞黃河瓠子決口後,「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穀以溉田」,其中的西河就是指寧夏至內蒙古五原的黃河段。北地郡等引黃墾區「激河浚渠為屯田」,銀川平原的河東、河西灌區已見雛形,面積約333平方公里。史稱其地「沃野千里,谷稼殷積……水草豐美,土宜產牧,牛馬銜尾,群羊塞道……因渠以溉,水舂河漕,用工省少,而軍糧饒足」(《後漢書·西羌列傳》),「人民幟盛,牛馬布野」(《後漢書·匈奴傳》),被稱為「新秦中」,成為漢王朝進擊匈奴最重要的糧草、軍馬供應基地。

漢代寧夏平原還在農牧大發展帶動手工業、商貿業發展的基礎上,黃河兩岸出現了一長串城市,如富平縣、靈州縣、廉縣、靈武縣、眴卷縣等縣城,上河城、北典農城(呂城)等屯田城,表明當地社會生產力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中央王朝還專門在移民區設立了典農都尉管理移民屯墾,在寧夏北部引黃古灌區設置3個典農城進行農耕開發,分別位於今永寧縣境內的上河典農城、青銅峽市境內的南典農城和銀川市興慶區境內的北典農城。至此,寧夏引黃古灌區基本實現了經濟形態的轉變,即以遊牧業為主的經濟轉變為以農耕為主的農業經濟。

「官課常充,民亦豐贍」的糧倉

北魏初年,北方實現統一,把勸農務本、發展農業作為立國大計,令「各地修水田,通渠灌溉」。太平真君五年(444),刁雍赴薄骨律鎮擔任將軍。薄骨律鎮是在西漢靈州縣(今寧夏吳忠古城灣一帶)設立的北方六鎮之一。他上任以後,發現古高渠不能進水,通過實地考察,發現「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南北二十六里,東西四十五里,鑿以通河」。於是上表請開艾山渠,並於太平真君六年(445)春動工,60天完成,渠道長40里,下接古渠道,總長120里。

艾山渠首位於青銅峽市青銅峽鎮,在原富平縣西南的漢朝舊渠口下方八里處。當時之所以沒有利用舊渠口,是因為這裡河水湍急,河床下切,舊渠口已經引不到河水。而新渠口具有比較優越的引水條件,這裡的河心有一個狹長的沙洲,將河道分成東西兩股,只要從西岸到沙洲下端建一條不太長的攔河壩,便可將西面那股河水攔入新渠。攔河壩「長二百七十步,廣十步,高二丈」,確保艾山渠「水則充足,溉官私田四萬餘頃」,開創了寧夏有壩引水之先河。

艾山渠的建成,使寧夏平原迅速成為北魏西北邊鎮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由於農業連年豐收,薄骨律鎮從重災區一躍成為北方輸出糧食的大糧倉。此外,刁雍經過長時間的調查測試,研究了一整套的節水灌溉法,「一旬之間,則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實」。大致從立夏開始到夏至,頭輪水澆夏田;從立秋到了寒露前後,二輪水再澆秋田,從立冬到小雪季節開始,三輪水冬灌,第三輪水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土壤墒情,預備來年春耕。夏秋兩季能及時澆三四次水的,就可以確保來年豐收了。如果農田起鹼時,就在春秋打開各閘門放水洗鹼,或者經過三四年的耕種後,再種一次稻,可以起到洗鹼的作用。

寧夏境內的古秦渠。寧夏引黃灌溉的歷史可遠溯到秦漢,形成密如織網的渠道,兩千多年來澆灌著這片土地

刁雍在北魏薄骨律鎮的十餘年間,尤其注重發展寧夏平原的農業生產。他到寧夏各地察訪,看到自魏晉以來天下大亂,「官渠乏水不得廣殖」,課稅無法完成,人民常鬧饑荒,立即向太武帝上表:請求治理和疏浚年久失修的渠道,發揮灌溉農業的效益。得到皇帝讚許後,他當即組織軍民修復和開挖溝渠,並親自到渠首勘察,計算水位高下,籌劃所需人工,儘可能不浪費人力和耽誤農時。經過幾年的辛勤努力,不僅新開修了艾山渠,還將原有的渠道普遍進行了整修。經過短短几年時間,寧夏一改過去舊貌,成為「官課常充,民亦豐贍」的糧倉。在刁雍任職期間,寧夏經濟出現了一個迅猛發展的時期。由於水力設施不斷完善,平原灌溉農業成效顯著。就在刁雍到來的第三年,寧夏地區,包括青銅峽、吳忠、靈武一帶糧食不但自給,越積越多,大量穀物被囤積。在向外地運糧時,他又倡導黃河水運,這在黃河上游水運史上屬於首創。

由於寧夏地處邊防,戰爭時有發生,雖然糧食連年豐收,但是「平地積穀,實難守護,兵人散居,無所依恃」。他請求太武帝允許他在便於水陸運輸的地方,建一座儲備糧食的城堡,太武帝下詔答應了他的請求。於是在刁雍的率領下,軍民經過一年時間,於450年三月在黃河邊上建造起一座新城。太武帝為嘉獎刁雍為國家深謀遠慮的功勞,把這座城堡命名為「刁公城」(故址在今寧夏永寧仁存渡附近)。

鮮卑族宇文氏建立的北周王朝,僅存在 20 來年,但在灌區開發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建德三年(574)遷2萬餘戶於懷遠郡,宣政元年(578)又遷大批長江下游軍民至靈州,因「江左之人尚禮好學」,使當地之風俗大變傳入了江南的生活氣息,寧夏平原遂有了「塞北江南」的美名。

「故灌溉之利,歲無旱澇之虞」

盛唐時期,由於寧夏平原處於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要害部位,靈州被稱為「國之北門,西御犬戎,北虞獫狁……戰士十萬,戰馬三萬」,是唐朝最大軍鎮朔方節度使治所。是當時中國北方最大的軍政中心、交通中心,絲綢之路國內段東段北道靈州道(長安—靈州—河西走廊)之交通物流樞紐。唐貞觀二十年(646),唐太宗李世民親至靈州接受回紇等各部首領歸降,鞏固了中央政權與西北各少數民族的和平安寧和團結融合局面。

青銅峽,唐徠渠渠首一派豐收景象。唐徠渠又名唐渠,是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由節度使李聽主持疏浚修復。

安史之亂期間,靈州成為唐肅宗李亨登基之地,以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為首的軍隊平定了安史之亂,成為唐王朝中興之地。郭子儀在黃河西岸開有豐寧軍御史渠,「溉田2000餘頃」。如今,寧夏引黃灌區最大也是最長的一條渠道,寧夏人習慣稱之為「唐老大」的唐徠渠,就是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由節度使李聽主持疏浚修復的。寧夏水利部門曾根據一張1936年的唐徠渠渠首平面圖,繪製了唐徠渠引水想像復原圖。復原圖上,唐徠渠引水土堤由相當於溢流堰的「大跳」、三道退水閘和一道正閘組成,布局精巧,和都江堰在建築原理、結構設置上相差無幾。有專家曾言,唐徠渠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南水北調工程。2000多年前開始開鑿,1000多年前疏浚,將黃河水由南向北調動幾百公里。依當時生產力水平,在荒無人煙的地區施工,人挖肩挑,其艱苦程度真是難以想像。

在此前後,漢渠、胡渠、百家渠、七級渠、尚書渠、艾山渠等都得到修復。有詩讚曰:「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水木萬家朱戶暗,弓刀千騎鐵衣明。」(韋蟾《送盧潘尚書之靈武》)反映了當時寧夏灌區渠水盈盈、稻禾青青、人煙稠密、遍地綠蔭的田園風光。

公元 11—13 世紀初,党項族建立西夏政權,原先逐水草而居的党項人入主黃河灌區後,逐漸從遊牧經濟轉向定居的農業經濟。西夏王朝的發展和壯大離不開這一條條水渠。整個引黃灌區是京畿和統治中心地區,流經西夏國王城——興慶府的唐徠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興慶府、靈州等沿河諸州縣成了整個王朝的主要產糧區,其中,鳴沙縣「御倉」,存儲的糧食在百萬石以上,賀蘭山東麓建起的「攤糧城」是西夏王朝最大的糧倉之一。正因為有了強大的糧食儲備,西夏王朝才得以在宋、遼之間立足。

元昊稱帝後,不僅修復舊渠,又擴建新建渠線較高的渠道,如賀蘭山東麓的昊王渠、衛寧平原河南的李王渠等等。此外,西夏水工用於修築護岸或堵截決口的「卷埽」技術,技藝精湛,領先於其時代。西夏時期還設置了農田司,專管農田灌溉事宜,夏仁宗天盛年間(1149—1169年)還總結歷代治水經驗,頒布《西夏天盛律令》。從開渠、放水、歲修、派夫、用料到違章處罰等皆有法可依,開創了依法管水用水的先河。《宋史》記載「其地饒五穀,尤宜稻麥……皆支引黃河,故灌溉之利,歲無旱澇之虞」;而《金史》記載「(西夏)土境雖小,能以富強」。

唐徠渠渠首的唐正閘。唐正閘是唐徠渠進水閘,最初為元至元二年(1265)郭守敬主持修建

元代,調集大量人員到寧夏引黃古灌區進行屯田,並設置懷遠、靈武兩縣進行屯田管理。中統元年(1260),遷徙「京兆諸處無籍戶之戍靈州屯田」,之後又將原南宋統治區域的軍民強制遷徙到寧夏引黃古灌區屯墾,僅至元年間移入寧夏的屯田人口就達到了7萬人,軍屯的田地多達5000 頃。元世祖忽必烈親派董文用、張文謙、郭守敬、唆脫顏等大臣前來視察水利。郭守敬在經過實地勘查後,提出「因舊謀新,更立閘堰」的方案,在對舊渠進行全面疏浚的基礎上開挖新渠,並建設滾水壩以減弱水勢,在渠道引水處築堰以提高水位,在渠口建進水閘以保證渠道水量充足,建退水閘以調節入渠流量,修築了渠、堰、水壩、斗門等水工建築物,修復疏浚興、靈、應理、鳴沙等4州主幹渠12條、支渠68條,使9萬餘頃土地恢復了灌溉,使當地生產力達到新的水平。

「天下屯田積穀,寧夏最多」

明代,寧夏是九大邊防重鎮之一。明代寧夏的政權組織形式不同於內地省、府、州、縣,而是根據其地處軍事前沿,戰事頻繁的實際情況,採取軍衛建置,施行軍屯戍邊和民屯輔助的軍政合一的方式。

宣德六年(1431),工部侍郎羅汝敬向中央建議專門設立了寧夏「河渠提舉司」,隸屬陝西布政司,專掌水利,兼收屯糧。在渠道維修方面,官督民修已成定製,灌溉於「四月初,開水北流。自上而下,官為封禁」。正統四年(1439),寧夏巡撫都御史金濂對灌區進行挖潛改造,對久塞的七星渠、漢伯渠、唐徠渠、漢延渠等13條渠道進行疏浚修治。與此同時,在衛寧灌區新修了羚羊角渠、貼渠、柳青渠、勝水渠、夾河渠、通濟渠等6條渠道。明隆慶五年(1571),汪文輝任寧夏僉事,將漢延、唐徠2渠木製進水閘改建石閘,工程歷時6年之久,漢唐二壩安如磐石。1622年,張九德任寧夏督儲河東道期間,修建靈州河堤、秦渠長堤、秦渠蘆洞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由於這一系列水利工程的修建,明史記載「黃河在天下皆為害,獨寧夏為利」。《明太宗實錄》記載「天下屯田積穀,寧夏最多」。

清初推行「地丁合一」制度,獎勵開墾,大興水利,寧夏平原舊渠改造聲勢浩大,新渠開發規模空前。康熙在親征噶爾丹時途經寧夏,留下了「湯湯南去勞疏築,唯此分渠利賴多」的讚譽。「康乾」盛世期間,持續不斷的疏浚整治,寧夏各大幹渠的引水能力、灌溉範圍達到了新的水平。雍正九年(1731),侍郎通智在大修唐徠渠時,創立准底石12塊,上刻「准底」兩字,埋於各渠段渠底,每年春浚,以見底石為準。乾隆十七年(1752),甘肅巡撫楊應踞制定「春浚規條十二則,堪與法守」,寧夏平原水利維修管理更趨制度化、規範化。寧夏府設有水利同知,專司水利。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記載,當時直接由黃河開口引水的大小乾渠有23條,全長1000多公里,灌田210萬畝,創空前紀錄。該地已成為「川輝原潤千村聚,野綠禾青一望同」的秀麗富饒之區。

清代末年和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社會動亂。水利失修,民國26年(1937)用小三角測量,核實灌區耕地面積為195萬畝。前行政院為安置抗日戰爭勝利後復員軍人擬在寧夏屯墾,責成前黃委會成立寧夏工程總隊,於民國34、35兩年測量並繪製灌區1/10000地形圖83幅,測圖面積6631平方公里,還測量黃河大斷面567個、渠道斷面1337個。至此,寧夏灌區才有一份較為精確的地形圖。在工程管理方面渠道設管理局,排水溝設溝洞事務所,黃河治理設河工處,實行分工專管,對於管理人員亦訂有獎懲制度和法令。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共有大小乾渠39條。

新中國成立後,寧夏的黃河灌溉歷史翻開新的一頁。1958年8月,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1960年2月24日截流,開始發揮灌溉效益。該樞紐工程的興建,結束了青銅峽灌區各大幹渠無壩引水的歷史。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分別對舊渠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改造,裁併扶農、太平、昌滂等舊渠,新開躍進渠、西乾渠、東乾渠等支幹渠。寧夏引黃灌區總面積達到828萬畝,灌區內有25條幹渠,數不清的支渠毛渠、排水溝渠,四通八達。與此同時,黃河水不僅在寧夏平原上自由流淌,而且開始流向寧夏中部乾旱帶的乾涸土地,流向「苦瘠甲天下」的中南部貧困山區高地。固海揚黃灌溉工程位於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的中寧縣、同心縣、海原縣、固原市境內,是以解決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水源,發展農、林、牧業生產,改變貧困山區乾旱面貌為目的,以黃河為水源的多級電力提水扶貧工程。工程1975年6月開工建設,目前建成了固海、鹽環定等四大揚水工程、中部乾旱帶脫貧攻堅水源工程等,推進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引黃灌溉面積比新中國成立初增加了4倍多;已建成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110萬山區群眾喝上了放心水。這項工程為寧夏中部乾旱帶群眾的脫貧致富、農業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貢獻,被灌區群眾形象地稱為「生命工程」「希望工程」。

圖為1960年,修建西乾渠的場景。西乾渠由河西總乾渠引水,沿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邊緣北行,渠道全長112.7公里。

「萬頃腴田憑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鋤。」千百年來,一條條古老渠道默默流淌,記錄著寧夏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孕育和滋養著這裡深厚的文化底蘊,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綺麗瑰寶。

(參考資料:《汪一鳴解讀黃河文明》;周文君《寧夏引黃古灌區的歷史與文化價值》;薛正昌《黃河文化與寧夏農業文明》;陸超《寧夏引黃古灌區流潤千秋》;侯起秀《刁雍:「塞上江南」築壩引水的奠基人》;文南《大渠之首 浩渺唐徠》;吳忠禮《寧夏引黃灌區經久不衰的歷史原因探析》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kT2kHQBLq-Ct6CZEoJ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