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到底還行不行,這是個角度分析的話題。
從鐵一樣的數據來看,2022年全球市場中,日系車為全球市場貢獻了超過27%的汽車銷量,在8000萬級的汽車大市場中,豐田銷量超1000萬,日產、本田各400萬,鈴木、馬自達累計銷量400萬量級。
這幾家日系車企在全球市場的累計銷量2200萬,占到全球銷量的27.5%。
另一組數據更可怕,2022年全球摩托車銷量4900萬,本田一家銷量1760萬,配合著鈴木、川崎等品牌,日本摩托車貢獻了全球40%的銷量。
某一方面來說,日系製造業一直是全球的頭部,至少在銷量上遙遙領先。
今年,日系車在中國市場遭遇了巨大的衝擊,電動化、智能化的落後讓日系車失去了在國內市場的增長點,開始用價格換取銷量。
至少從目前來看,日系車想要在國內市場有一個很好的增長點,非常難了。
但我們在思考的一個點是,日系車真的是某些人嘴裡最差的代表嗎?事實並不是如此,日系車在國內市場提供的車型存在一個巨大的優點,就是長周期下作為基本用車的耐久性和可靠性,非常出色。
這也是日系車在全球不同需求的市場都能得到肯定的原因。
當然,當下的中國市場開啟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賽道,我們對智能化、電動化的需求史無前例的高,這也是讓日系車短期內束手無策的核心根本原因。
每個市場的需求點都不同,但基本需求是相同的,以耐久、穩定著稱。
這也是日系車在中國市場仍然有不小基礎盤的核心原因,降價換取銷量,一方面是日系車的價值正在回歸根本,是一個去泡沫的過程,畢竟之前的日系車在國內市場定價偏高,另一方面日系車對三四五線城市的用戶群體來說,依然是必選之一。
日系車的確開始被一部分人群拋棄,畢竟操控、性能、智能、電動化的確跟不上時代發展,但在滿足全球需求上,的確是很多企業學習的對象。
一個是學習日系車面對不同市場可以量身制定出不同消費需求的產品,另一個是學習應對不同市場法律法規的能力,畢竟進入一個市場並且順利打開,既需要產品力符合市場需求,還需要定價符合用戶消費能力,更需要避免被當地所處罰。
在中國市場,日系車正在經歷巨大的洗牌,馬自達、鈴木、三菱已經被邊緣化,剩下的日產、豐田、本田也在去泡沫,但泡沫去到最後,還需要考量日系車打動年輕消費者的能力。
畢竟在未來10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正在構建智能、電動化消費需求,如果無法滿足90後、00後乃至10後用戶的消費需求,再有實力的日系車也將會和韓系車一樣。
還是那句話,全球強不代表國內強,國外市場賣的火,和國內市場有什麼關係?
日系、韓系車的強勢,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價格低、穩定性強、車型產品多,基礎屬性明顯也是很容易被替代的,所以未來幾年的日系車,也的確需要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