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鏡頭下,遙遠的印度

2022-06-12     飛地APP

原標題:布列松鏡頭下,遙遠的印度

亨利·卡蒂爾-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於1908年出生於法國巴黎近郊,年少時學習繪畫,1930年開始攝影創作,1931年廣泛遊歷各地,作品也開始在報紙、雜誌、書籍上陸續發表。他創辦了世上最具影響力的馬格南攝影通訊社,也是35毫米菲林攝影的先鋒。他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及現代新聞攝影的創立人。他的「決定性瞬間」攝影理論影響了無數後繼的攝影人。

亨利·卡蒂爾-布列松

1947年,布列鬆開始了他為期三年的亞洲之旅,並在途中拍攝照片,供稿於馬格南圖片社。同年,他在三四十年代的早期攝影作品在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由於布列松的第一任妻子拉特納·莫西尼 (Ratna "Elie" Mohini)是一位印尼裔舞者,他對亞洲文化異常感興趣,並關注亞洲殖民地在二戰後大規模的社會和政治獨立運動。

布列松和妻子拉特納·莫西尼

布列松亞洲之旅的第一站,就是印度。當時的印度,才剛剛脫離英殖民帝國的統治而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布列松在逗留印度期間,拍攝了甘地最後的歲月,印度的街頭景象和形形色色的人。

那也是印度社會動盪不安的時期,在苦難和不公面前,布列松的攝影鏡頭似乎不願意透露太多暴力和悲慘信息。1947至1948年間,是印巴衝突最為激烈的兩年,布列松所拍攝的正在乘坐火車躲避戰亂的難民最終能否穿越邊境,在另一個家園活下來?也許布列松即便知道答案,也不願作太多解釋。

1947年,大批穆斯林難民從新德里逃往巴基斯坦的拉合爾(布列松 攝,下同)

1948年,布列松的相機記錄了甘地被刺殺前的兩天裡的生活,他拍下甘地在他的侄女的照顧下進行絕食,以呼籲印裔與穆斯林裔和平共處,然後採訪了這位印度民族英雄。數小時後,甘地被民族主義者刺殺身亡。甘地逝世後,布列松追隨著送葬的人群,記錄一個國家悲痛而混亂的群像。

1948年,甘地被刺殺前夕

1948年,甘地在結束絕食後,由侄女攙扶外出

甘地被刺殺後,他中槍倒下的地方被簡易地圍起

在拍攝甘地葬禮的時候,布列松似乎有意識地避開西方新聞攝影對印度社會的刻板印象,他放棄了從上往下拍攝的角度,而走進人群中拍攝人們焦慮而哀痛的面孔,從而避免照片成為「優越西方的凝視」的產物。他在拍攝過程中不用閃光燈,使得照片成像顯得溫柔而具有人情味。他說: 「我們註定了只是這裡的侵略者,所以要小心翼翼地接近我們拍攝的對象,不要大張旗鼓地擠進這裡的生活。」

甘地遇刺後,送葬的人群

匆匆趕往恆河邊為甘地送葬的人群

布列松鏡頭下的印度不同於新聞紀錄攝影,而是延續了他早期的超現實主義藝術風格,在政治動亂之外,他拍下占星者的工作坊,正在午休的街頭攝影師,節日歡慶的舞者。從這些影像可見,攝影師反映日常生活的微妙之處的敏感度,遠遠高於傳統的新聞攝影框架理念。布列松在1952年所寫的文章里,提出他的攝影理念為捕捉「決定性的瞬間」, 「以活著的行動,來保留生活的本質。」

占星者的作坊

印度北部一個超過30萬人的難民營

在所有的表達方式中,攝影是唯一能定格一個瞬間的一種。

——亨利·卡蒂爾-布列松

在太陽下晾曬布料的女人

難民營里的情侶

布列松曾說:「攝影師每天的任務是拍攝持續不斷地在消逝的事物,因為這些事物一旦完全消逝,世上任何矯揉造作的挽救,都無法將這些東西帶回人間。」如果說在歐洲拍攝時,布列松總是無限接近他的攝影對象,以捕捉最精準最完美的「決定性瞬間」,那麼在印度的布列松則採用了一種更為安靜平和的遠距離,讓照片自身去完成其表達。

在一張拍攝市場賣牛景象的照片中,他站在遠處,拍下身穿白衣的人們和同樣白色的牛隻,近處,有兩位默不作聲,定睛思考的男人,整幅畫面似乎過濾了現場的聲音和景物的移動,只留下緩慢的時間和猶如田園詩的畫面。

賣牛市場

印度王公的妻子的39歲生日禮物,她手上的鑽石曾屬拿破崙

從軍的女子

一位攝影師必須永遠對他的攝影對象心懷尊敬,並且能堅持己見,不受大眾觀點的影響。

——亨利·卡蒂爾-布列松

賣香水的小販

回憶很重要,每張照片都有它的回憶,在它所屬的事件中,一切都保持著和當初的時間一樣的速度在流淌。在工作的時候,你必須確保你沒有遺漏任何一個瞬間,你要捕捉一切事物,否則你將後悔莫及。

——亨利·卡蒂爾-布列松

1948年,在喀什米爾博物館的露台上的穆斯林難民,遠處是賈姆穆神廟

1948年,圍坐在地上上課的小學生

在恆河邊洗衣的人們

喀什米爾地區蘇菲教派的穆斯林女子

|亨利·卡蒂爾-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法國著名攝影家,年少時學習繪畫,1930年開始加入攝影創作,偏愛黑白攝影,喜愛萊卡135旁軸相機與50mm標準鏡頭,反對裁剪照片與使用閃光燈,認為不應干涉現場光線,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及現代新聞攝影的創立人。他同時也是知名的馬格南攝影通訊社創辦者。他的「決定性瞬間」攝影理論影響了無數後繼的攝影人。

題圖:布列松攝影作品《印度全景》(India in Full Frame)

責任編輯:奕奕(前)

轉載請聯繫後台並註明個人信息

他們仿佛生活在一個全然沒有活人的世界裡

阿拉·古勒攝影丨伊斯坦堡有無窮美景,但那裡的人是第一位的

謝閣蘭的照片丨經歷時間,穿越而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f076c534cfd8b1542274c134e6bdc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