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周頔 北京報道
戶籍制度深刻地影響著城鎮化進程、公共福利分配、就業、消費等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戶籍制度改革聯動土地制度、財政金融、行政管理等方面改革,共同推進中國經濟社會體制改革不斷走向深入。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提出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也提出要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同步推進戶籍、用人、檔案等服務改革。
8月13日,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回顧了近年來我國戶籍制度的改革進程,並分享了對於戶籍制度改革困境與邏輯的思考。
圖: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 周頔/攝
作為推進我國城鎮化快速建設發展的重要舉措,戶籍制度改革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社會和諧穩定,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據姚洋測算,城市居民消費是農村居民消費的2.57倍,如果那些已經進入城市但尚未獲得城市戶口的農村居民變成城市居民,其消費將提高12%—13%。而經合組織的研究表明,解決戶籍問題將帶動消費提升約20%。
城市放開戶籍管理是否會遇到一些阻力?對此姚洋表示,與過去10年相比,來自居民方面的阻力已經有所減少。此外,當前全國房地產普遍處在低位,伴隨戶籍制度改革可以放開限購,或將給房地產行業帶來一定的起色,對地方經濟也會起到促進作用。
姚洋指出,在基礎設施承載方面,隨著人口流入,也創造了推進城市更新、加大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機會。總體看,對大多數城市來說,戶籍制度改革都會帶來機遇。
姚洋表示,戶籍制度改革的目標,是要將戶籍與其所攜帶的權利剝離開來,最終實現市民權利和義務的對等。
姚洋建議考慮修訂1958年頒布的已經實施近70年的戶口登記條例。要根據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對已經不合時宜的條例內容進行修訂。應考慮逐步將戶口登記制度改為戶口註冊制度,這也將有利於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勞動力要素的自由流動,從而避免勞動力市場上資源錯配產生的浪費。
為避免地方自行出台與上位法不一致的戶籍管理規定,他認為應考慮將戶籍管理的事權由地方提至中央,由國務院牽頭成立改革小組,在國家層面進行戶籍制度改革的具體協調。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