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廢水造就螢光魚?寧波女子買海魚回家,紅燒熟了還會發綠光

2023-11-13     怪羅科普

原標題:日本核廢水造就螢光魚?寧波女子買海魚回家,紅燒熟了還會發綠光

「都已經紅燒煮熟了,為什麼還會發光?還是那種綠色的螢光,這魚還能吃嗎?」

近日,寧波一女子在自家遇到怪事,她的媽媽在碼頭買了幾條海魚回來,當天晚上就紅燒了一條,但沒有吃完。

半夜女子突然發現,紅燒的這條魚居然在黑夜裡發出幽幽綠光,肉眼看很清晰,但照片拍出來就不太明顯,用手一摸,手上也有螢光,頓時就覺得後怕,畢竟家裡人都有吃這條魚!

心生恐懼的女子隨後將吃剩的魚喂野貓了,冰箱裡還有幾條冷凍的,也不敢吃了,還將「發光魚肉」的照片發到了網上,希望有專業人士能解答。

這照片一發,事態就越發不可收拾了。

有人說:「這是日本核污染導致的,放射性物質鐳發出的就是這種幽幽綠光!」

有人覺得:「是魚的水裡加了孔雀藍(添加劑),是為了保證魚的鮮活,在這樣的水裡待久了,就會有螢光。」

也有人分享自己遇到發光魚肉的真實事件,據說後來還吃了,沒什麼問題!

那這究竟是什麼呢?其實可以參考前年的一個真實案例。

女子買到螢光豬肉,專家出來解答

2021年,也在11月份,據《華商報》報道,陝西漢中的勉縣出現螢光肉事件,這次主角不是魚,是豬肉。

一男子在菜場裡買了70多斤豬肉,差不多1000左右的價格,拿回家後,他的女兒陳女士發現豬肉有螢火蟲一樣的綠光,即使用水清洗,肉還是有亮光,就連水也會發亮。

這麼多肉究竟還能不能吃?該怎麼處理?成為陳女士心中最大的難題。

她找到市場攤位賣肉老闆,老闆堅持認為自己的肉來自正規渠道,肯定沒問題。

她又找當地市場部門反映,得到的處理意見則是:自己去檢測,有問題的話再來找我們!

她最後找豬肉出廠的廠家,當時廠家是答應送檢,有結果後再通報。

但是過了幾天,廠家又表示自己的流程都是符合規定的,這種情況不在廠家檢測範圍,還是得消費者自己拿去權威機構檢測。

反正最後這個事情,在多個部門踢來踢去之後,就不了了之了。

肉是全額退款了,至於究竟為什麼會發光,沒有查明原因。

事情雖然沒有結果,但陝西理工大學生物與工程學院食品系的教授耿敬章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發光主要是兩種東西導致的,一個是磷,一個是生物發光細菌

磷可以通過兩種途徑進入豬體內,在日常的飼料添加,或者在賣肉的時候,為了讓肉更好看也更重,會在豬肉里注入一些含磷的添加劑。如果是這個原因導致的,那麼這個肉還是要少吃或者不吃。

如果是因為感染生物發光細菌才發光,那麼只要高溫烹飪,做熟了還是可以吃的。

生物發光細菌一般是因為儲存不當才會產生,本身沒有毒,細菌滋生也不會產生有毒物質,只要高溫滅菌,還是可以食用的。

不是核污染,而是會發光的生物細菌?

其實,目前各種信息組合起來分析,發光細菌的機率更大!

因為發光細菌大多是海生的,而海洋里有很多會發光的物體。

例如那些著名的螢光海灘:

世界上有很多地方出現螢光海灘,中國河北秦皇島、大連、香港等地的夜晚,都曾出現過泛藍的海水。

螢光海灘中的亮光,一部分來自發光的浮游生物,例如甲藻夜光藻,還有一部分則來自那些發光細菌。

如果你扔一塊石頭到發光的海水中,或者此時海浪不停翻湧,藍光的持續時間會很長,這些生物受到「驚嚇」後會持續發光。

例如那些發光的海洋動物:

印象最深的就是鮟鱇魚,它生活在深海中,黑漆漆的,長得也很隨便,但它的腦袋上吊著一個「小燈籠」,在黑暗之中,會發出光線。它正是利用這種光線,引誘小魚前來,再一口將其吞下。

鮟鱇魚那釣魚竿一樣的小燈籠裡面,就有很多發光細菌,這些細菌和魚是共生關係,魚給細菌提供「食物」,而細菌給魚提供「發光誘餌」,互惠互利。

從這些案例來看,發光在海洋中不算稀奇,那為什麼這種細菌會上岸呢

其實發光細菌很脆弱,只要溫度稍微高一些,它就很難生存。開頭提到的紅燒魚,本身是不可能有細菌的。

但煮好後如果儲存不當,很容易出現二次污染,發光現象在死魚和水產品加工物上很容易出現。

而據陳女士表示,剩菜確實沒有放冰箱保存,有再次污染的可能。

發光細菌雖然沒有毒性,但它的出現,就意味著已經滋生了細菌,最好不要再食用。

有趣的應用:用發光細菌來傳遞間諜信息

利用細菌的發光屬性,可以檢測環境中是否含有有毒物質,可以檢測某一物質的含量是多是少,甚至可以檢測是否含有某個特定基因。

在眾多應用有,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就是用它來傳遞秘密信息。

早在2011年,就傳出美國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了用發光細菌來傳遞信息的方法。

將不同的螢光蛋白基因植入7個大腸桿菌群落中,每一種的顏色都不一樣。

將其兩兩組合,那麼就有49種組合,可以涵蓋26個字母和23個符號編碼。

事先編好密碼本(假設紅綠是字母a,綠紅就是字母b),那麼根據不同的顏色排列組合,就能推算出對應的字母,再將這些字母組合起來,就能連成一句話。

用顏色組合來傳遞消息,本身隱藏地就很深,設計者為此還加了兩道「密碼鎖」。

第一道密碼鎖則是,傳遞的信息載體根本看不出來顏色。

已經編輯好的文字,先是在瓊脂上生長,這時候它是有顏色的,然後再用硝化纖維素製成的「紙」覆蓋在菌落上,以「拓印」的方式,將信息轉移到這張「紙」上。失去培養液的滋潤,細菌的顏色會消失,肉眼看不到任何顏色和信息。

將其放在含有特定化學觸發劑的培養皿中,顏色就能展現出來。

第二道密碼鎖則是,在細菌中還插入了特定的抗生素基因。

怕內容會泄露,科學家們還在「紙」上多安排了一些雜亂無章的顏色組合,目的是混淆,並保護真實信息。

收到信息後,這些菌落要先經歷一波抗生素的打擊,沒有特定抗生素基因的細菌(無用信息)會死亡,留下的細菌,顯示出的顏色組合,就是真正要傳遞的秘密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bef288e43ff473333f887463aa2e2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