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所謂的雅利安人並不存在像入侵南亞次大陸一樣,入侵中國的史實和事實。在文化與商貿的交流中,我們的史書賦予了他們新的名稱——古印度人與波斯人。
從下面這張圖上,我們就能看得很清楚了——開伯爾山口。
人們今天給它的定義是這樣的:開伯爾山口Khyber PassKhyber亦作Khaybar或Khaibar。興都庫什山脈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之間,穿行開伯爾山,東口距巴基斯坦白沙瓦16公里。歷史上為連接南亞與西亞、中亞的最重要通道。山口由發源於開伯爾山的兩條小河的河谷組成。山口西北-東南走向,全長53公里,最窄處不超過600米,兩側山高60-90米。隘道最高點蘭迪科塔爾堡壘,海拔1,067米。冬不封山,終年可通行。從白沙瓦到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公路由此經過。鐵路則從白沙瓦修到蘭迪卡納。
因為有帕米爾高原,由於古代技術限制西亞、中亞帝國一般會在阿富汗斯坦這個四戰通道盤居,然後選擇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河谷,越過山口後,就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以及大平原上幾百個小邦國。阿富汗開伯爾山口,是整個中亞通往南亞的唯一通道。
2300多年前的亞歷山大帝國如此,幾百年前的莫臥兒帝國也如此。貴霜帝國,伽色尼王國,愷加王朝,杜蘭尼王朝也都是從開伯爾山口一路南下到印度。因為開伯爾山口這個狹小的缺口的存在,使得南亞次大陸不再與亞洲其他區域隔絕。我們通過下面這張圖就可以看得很很清楚。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人們今天所說的印度完全不同於古印度,古印度是一個區域概念,而不是一個國家概念。我們在以前的文章里介紹過,古印度文明實際上來自印度河流域的一小塊平原——印度河平原。印度河平原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大部分地區是廣闊的塔爾沙漠,面積26.6萬平方公里。大致分為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部分、旁遮普(Punjab)與哈里亞納平原區、恆河中下游地區三大部分。分布有恆河與印度河兩大水系,跨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涵蓋了印度東北部、巴基斯坦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孟加拉國的大部分,為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居住有超過8.5億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大沖積平原之一。通過下面的這張圖,我們就可以看清它。
重要的事需要強調多遍,印度作為一個國名,是近現代意義上的概念。古印度文明實際上與現代印度關係不大。作為地名印度泛指南亞次大陸,古印度文明核心區域在印度河平原。能夠作為一個地名的印度,得益於中國的玄奘。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他的《大唐西域記》所記載當時中亞及南亞次大陸的國家數目多達138個。玄奘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根據當地發音,將南亞次大陸稱作印度。
搞清楚了這些地理的問題,我們可以進入正題了——雅利安人來過中國的青藏高原?對此,我們認為,最為正確的說法是:或有交流,但一定是受到了藏族先民的阻攔,沿開伯爾山口去了古代印度。
為什麼要這樣說,或者說我們的理論依據是什麼?首先,要搞清什麼是雅利安人以及他們的遷徙路線。
雅利安人,今天的學者給他們的定義是:印度語支諸民族、伊朗語支諸民族共同的祖先。雅利安一詞一說源自伊朗的波斯文,意為「有信仰的人」;另一說源自梵文,意為「高尚」。19世紀,雅利安語一名被用作印歐語的同義語,從狹義上說是指印度-伊朗諸語言(Indo-Iranian languages)。現在此名在語言學中,僅用於印度-雅利安諸語言(Indo-Aryan languages)一支。這段記述中「雅利安語一名被用作印歐語的同義語」—「僅用於印度-雅利安諸語言(Indo-Aryan languages)一支」,人們隱約可以看到:由雅利安語延伸至雅利安人,「雅利安」的概念曾經被「泛」過,回歸原位是當下的事情了,即是「現在此名在語言學中」。
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游牧民族,遷移至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平原。這些人被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這就是印度古文獻中提及的雅利安人,他們往南驅逐古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種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語族的語言帶到了印度。最終古雅利安人和古達羅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體徵獨特的南亞次大陸人。
這是雅利安人與作為地名的印度(南亞次大陸人)人的關係。至於雅利安人起源的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有兩個方面可以證明:一是現代人類基因圖譜;一是考古發現。
人類基因組圖譜是2001年2月12日,由美、英、法、德、日和中國6國的科學家共同參與的人類基因組,對23對染色體DNA大規模測序的國際合作,最終繪製的一張類似化學元素周期表的人類基因組精確圖譜。基本上解說或者證明了世界民族的遷移史,也推翻了以往看來是真理的東西。從基因的角度證明,斯拉夫人才是真正的雅利安人。現今波蘭境內的維斯瓦河河谷,被認為是斯拉夫人的故鄉,斯拉夫人主要分布於東歐和南歐。斯拉夫按照斯拉夫語族中的含義,有榮譽、光榮的意思。「榮譽」與「光榮」,在這裡和「有信仰的人」和「高尚」很近了。
考古發現是在1987年,位於烏拉爾山脈南部的也里可溫(Arkaim)峽谷。負責也里可溫的考古專家表示,所獲得的發現結果似乎是「難以置信」的:居住在也里可溫的居民,代表著古代印歐文明的最為特別的分支,成為雅利安文明。又說:「也里可溫不但是一座居住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座廟宇、一座天文觀測台。」
也里可溫(Arkaim)峽谷位於烏拉爾山脈南部。烏拉爾山脈是俄羅斯境內大致南北走向的一座山脈,它位於俄羅斯的中西部,為歐洲與亞洲分界山脈。北起北冰洋喀拉海沿岸,南至烏拉爾河河谷,綿延2500多千米。寬40—150千米。大致呈南北走向。介於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之間,為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流域同鄂畢河流域的分水嶺。「當最終發掘完成時,科學家們被這個同埃及和巴比倫有著同樣歷史的也里可溫驚呆了。」這讓烏拉爾地區與雅利安人很「近」了。
印度的古典文明是從早期吠陀文明(Vedas Civilization)發展而來,而吠陀文明則是雅利安人(Aryans)創造的。雅利安人是一個侵入的民族,今天的學者們估計,他們最初來到印度次大陸的時間大概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甚至還要晚200年左右。這一點在印度現存最古老的文獻《梨俱吠陀》中有體現(林太 《梨俱吠陀精讀》,復旦大學出版社)。
《梨俱吠陀》漢譯名稱為《歌詠明論》,是四大吠陀經之第一部,全名《梨俱吠陀本集》。印度傳統認為,它是從上古口傳下來,只有一派的傳本,後有了寫本,由一個名叫廣博(音譯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到19世紀才由歐洲人第一次刊印,現有數種語言全譯或選譯。全書分為10卷或8卷,編訂年代可能是公元前16世紀到前11世紀。其中展現出關於當時情形的相當清晰的畫面:一系列有親緣關係的部落,主要定居在旁遮普及其鄰近地區,使用共同的語言,信仰共同的宗教,自稱為「雅利安」(arya-)。
這就是說,雅利安人出現於印度西北部已為《梨俱吠陀》所證實。據此,今天的學者們給出了這樣的假定: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前的時期里,很可能居住在中亞草原地區,以中亞奧克蘇斯河(阿姆河)、雅克薩爾特河(錫爾河)、鹹海和裏海為界。他們的各個分支就是從這個「基地」推進到帕米爾高原西部和喀喇崑崙山脈一帶的阿富汗高原,然後到達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平原。從這一地區,另一些雅利安部落朝著相反的方向,西向移入伊朗高原東部地區。在那裡,他們第一次出現在亞述記載中是在公元前9世紀中葉。
因此,雅利安人開始占領伊朗不早於公元前1000年。如果上述估計的時間是正確的,那麼雅利安人占領伊朗的時間就比其遷入印度晚得多。只是,伊朗人保留了對雅利安人最初的家鄉的記憶,稱之為「雅利安人故鄉」(中華網《早期雅利安人入侵南亞次大陸:古印度文明從此消亡》)。
知道了這些,再說雅利安人是否來過中國、中國的青藏高原就容易多了。而這需要弄清青藏高原上的兩個王朝——古象雄王國與吐蕃王朝。
現在,網上有這樣一種很流行的說法,很是流行:雅利安人摧毀了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三個,即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但是,他們卻沒有奈何中國文明。原因是,在這個時代,中華民族在西北邊疆打了一次勇敢的、勝利的自衛戰,自衛戰的指揮者就是婦好。雅利安人東進,威脅商朝國家安全,於是武丁派遣婦好征伐,從陝甘寧夏打到新疆,最終婦好擊敗了雅利安人。這一點,除了甲骨文中的記載,婦好墓中的大量新疆玉石以及白人頭骨也得到了證實。
對於此種說法,我們是不贊同的。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也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約在公元前1600年前立國,但與商朝在西北地區的交戰應與雅利安人沒有關係,他們是中國史籍里記述的塞人,與雅利安人雖在起源上或有相近,但在文化上卻有質的區別,兩者這間並不能完全劃等號群體。因為塞人也是白種,所以就很好解釋婦好墓中的白人頭骨了。這個問題我們把它留給以後,現在只說古象與吐番。
象雄王國是吐蕃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國家。最早建立於公元前1500年,於645年亡於吐蕃王朝。疆域中心地區位於今阿里地區,與中亞、西亞、南亞等地域都有過交流。古老的象雄產生過極高的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雄文,而且還是西藏傳統土著宗教——苯教的發源地,對後來的吐蕃以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關於象雄的地理位置,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地域,只能確定大致的方位。據本教文獻的傳統說法,象雄由三個部分組成,即:里象雄,中象雄和外象雄。以著名本教學者朵桑坦貝《世界地理概說》中的地理概念為基礎,今天的人們給象雄畫一個大致的輪廓:象雄最西端是大小勃律(吉爾吉特),即今克什米爾。從勃律向東南方向沿著喜馬拉雅山脈延伸,包括今印度和尼泊爾的一小部分領土。北鄰蔥嶺、和田,包括羌塘。東面的邊界不太清楚。如果按照佛教文獻記載,東面只限於與吐蕃和蘇毗接壤,象雄的疆域就不包括多康地區。
克什米爾原指喜馬拉雅山脈最西端的一處峽谷,而今泛指克什米爾谷地、查謨、拉達克(中國領土)、蓬奇、吉爾吉特和巴爾蒂斯坦的廣大地區(中國政府網《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就當前克什米爾地區局勢答記者問》)。我們以中國領土拉達克為例。拉達克地區的石刻表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這個地區。1世紀左右,拉達克成為貴霜帝國的一部分。2世紀的時候,佛教經過克什米爾傳入西拉達克,而此時東拉達克仍然盛行苯教。如果按照前文中說的雅利安人最初來到印度次大陸的時間大概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那麼,最早建立於公元前1500年象雄古國的存在,應是對雅利安人的有力阻攔。
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8世紀末至9世紀初,吐蕃的疆域達到極盛,西起蔥嶺(今帕米爾高原)與大食(即興起於西南亞地區的阿拉伯帝國,東至帕米爾高原和印度河流域,西至大西洋)接壤,東至現今甘肅省隴山、四川盆地西緣,北起天山山脈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與印度次大陸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與天竺(今南亞次大陸)接壤。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還一度推進到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恆河北岸。
在唐朝後期,吐蕃王朝有力地阻擋了阿拉伯帝國的東進,而在這一時間,雅利安人的另一支已經去了伊朗高原,並在我們的史籍里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波斯——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制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波斯第三帝國)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雅利安人的帝國」。
薩珊王朝國祚始自公元224年,雖然在稱謂上還原了「雅利安人的帝國」,但已經與入侵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族群了。而入侵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始終被古象雄王國與吐蕃王朝以及強悍的漢唐王朝進行了有力地阻擋。我們要說的是,這種阻擋僅限於大規模的入侵,而非經濟與文化的交流。這一點,即使到了今天拉達克地區的文化特點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主要為藏人以及操印度-伊朗語族的族群,多數信藏傳佛教。還有大量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印度教等。
結語:我們的觀點是:所謂的雅利安人並不存在像入侵南亞次大陸一樣,入侵中國的史實和事實。在文化與商貿的交流中,我們的史書賦予了他們新的名稱——古印度人與波斯人。順便弱弱地說一句:今天所做的人類基因圖譜,即DNA測序的方法,對民族的研究是有一定的幫助的,但其本質是停留在人種的層面上的,所以,其結果也只能是一個參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