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保觀點:
認知行為方法、心理動力學方法和以人為中心的方法,是三種當下頗有影響力的助人技術,這三種技術猶如三顆珠子,沒有一根線把它們串在一起,就不能掛在脖子上或戴在手上,成為人的護身符。這是一根什麼線呢?這根線就是性格。
認知行為有它自圓其說的信念系統,自動思維、中間信念、核心信念是這個信念系統的構成元素,現在的問題是,這種助人技術並不能基於個體差異定位人的信念,當然也談不上入流的什麼好工具;心理動力學通過探索、識別、分析和澄清,試圖讓生命個體由內而外地改變,基於這門技術並未對心理內容有多少了解,改變的動力何來?如果說,認知行為方法針對當下的問題,心理動力學方法重視過去對當下的影響,以人為中心的方法表面上看來它有點新意,它強調需對人無條件地積極關注、接納和共情,它區別於前兩者的地方在於不把所謂有問題的人視為患者,而是視為當事人,相信當事人有能力在諮詢師的啟發下利用自己的潛能解決自身的問題,當事人怎麼會有能力解決自身的問題呢?人一旦降臨人世,就會以普世的標準對人社會化,積澱了太多共性的東西,個性的東西早就被淹沒,諮詢師本人也沒有幸免於難,那個性的東西是什麼呢?當然是人的性格,我所指的性格不是社會性格,而是個人性格,了解了個人性格就等於了解了人的心理訴求,針對不同性格的心理訴求,諮詢才更具針對性。
前些天,有個網友做了六十四型MBTI性格測試,識別了她的主導性格是活潑(NF)、次級性格是強勢(NT)、抗壓性格是隨和(SF),我結合認知行為方法、動力心理學方法和以人為中心的方法,通過一小時左右的電詢,初步達到了她要的目標。
我電詢時採取的步驟首先是通過認知行為方法,了解她當下需解決的問題,然後是通過心理動力學方法探究她產生這種問題的根源,期間我會通過以人為中心的方法,根據她的性格類型調動她的性格潛能,一個小時左右的溝通,就好像是內宇宙的旅行,使她看到了很多東西,給她帶來了意外的驚喜……
當事人對我說,她有五個問題需要解決,我告知她先說第一個問題,她告訴我在國外上的本科和研究生,現在是研三,由於疫情原因滯留在國內,不能到國外上學,在家裡上網課,整天一個人呆在家裡嚎啕大哭,她問我她為什麼會哭…….我問她,你哭之前是什麼情緒狀態,她說是自卑情緒,我問她在自卑情緒的包圍下在想什麼,她說是學業壓力,我告訴她在壓力狀態下,你的抗壓性格是SF(隨和),隨和是你同性家長的本性,你同性家長有自卑情緒,在受到委屈時會流淚,若你處在主導性格活潑(NF)或次級性格強勢(NT)的體驗,你就沒有自卑情緒,也不會哭,她非常認同,知道她為何會哭了。
我告訴她,你是特別自信的,不僅做人自信,對應主導性格活潑(NF),而且做事也自信,對應次級性格強勢(NT),只是抗壓能力偏弱,對應抗壓性格隨和(SF)。不自信有它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早期與家人的互動模式,她似乎領悟了我說話的意思,告訴我她爸爸總是打擊和挑剔她,讓她從小就自我懷疑,由自信變得自卑。我告訴她,你爸爸的主導性格是強勢(NT)、次級性格是穩重(ST),這類性格有打擊和挑剔人的行為傾向,基於你的主導性格是活潑(NF)、次級性格是強勢(NT),你們兩個是不同關注點的人,你爸爸關注任務結果和過程,你關注社交和任務結果,你跟你爸爸不一樣,你爸爸希望你跟他一樣,所以,你爸爸是過失行為,我問她能理解嗎?電話那頭的她停頓了一下,說性格不同、行為不同。
從過去回到了現在,她說在跟我通電話之前,爸爸看著她很煩,有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她看到爸爸也很煩,覺得爸爸多管閒事,若再見到他,因為心理感受有了變化,看到他不會再煩,她覺得爸爸在做事方面的能力很強,特別重視對她教育的投入,若沒有爸爸,她不可能到國外上學,也不可能有現在的樣子。
聽到這些話,我感覺她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壓力,保持積極自信的狀態。
電詢後網友反饋、世保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