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山核桃
1979年7月,深圳南頭半島的東南部傳來一聲巨響。彼時,許多人尚不知曉,深圳的黃金年代由此拉開了序幕。
「巨響」來自於深圳蛇口工業區基礎工程的破土動工。從一個僅有2.14平方公里的偏僻小漁村到推動深圳改革開放的「第一根試管」,作為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區,蛇口工業區的意義重大。
有人這樣形容,先有蛇口,後有深圳,蛇口工業區是「深圳夢」的起點。
毫無疑問,蛇口工業區的實踐印證了改革試驗的先進性。這片當時僅2.14平方公里的工業區迸發出了舉世矚目的發展能量。
從打破「大鍋飯」到招商引資,從「4分錢獎金」到率先圍繞激勵與分配製度變革……蛇口創下了20多項全國第一,為中國產業園區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蛇口經驗」。
中國園區的發展從改革開放之初的蛇口工業區起步,其發展路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以「三來一補」的模式到九十年代形成以蘇州工業園為典型的製造業園區,再到本世紀誕生了以中關村、清華科技城為代表的科技驅動型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最小單元」,理解中國經濟的發展,產業園區提供了一個嶄新視角。
改革開放經濟史,也是產業發展的創新史。
經濟學者們將中國經濟的發展奇蹟形容為「增量改革模式」,而產業園區正是這一模式下的改革載體。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喊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工業區為始,我國園區建設經歷了從沿海試點到內陸推廣,再到全國複製創新。這些大大小小、功能不一的物理空間載體,從「一張白紙」起步,逐步與城市、區域經濟發展共生共榮。
一組數據印證了產業園區的關鍵作用。2021年,國家級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8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了11%。智研諮詢發布的數據也顯示,當下中國各類產業園區數量已高達2.5萬個。
毋庸置疑的是,歷經四十餘年發展,產業園區見證著中國新生產力與新生產關係的改革與創新。如今翻開中國園區的發展圖譜,因各地區域產業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偏好各異,產業園區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發展生態。
不同園區往往承載著不同的發展功能。如定位發展高精尖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圍繞大宗商品交易,承擔開放樞紐的自由貿易區,以及各地豐富的特色產業園區等等。
微觀層面來看,園區內部靈活的政策機制、集聚的創新生態能進一步激活產業集群;宏觀層面來看,各類國家級園區正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看點之一。
進擊的中國園區,正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隱秘武器」。
然而,產業園區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並非沒有痛點。
同濟大學中國產業園區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甄傑在梳理中國產業園區發展歷程時,就曾指出,當下園區建設已進入「創新發展期」,園區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現象尤為凸顯。部分園區無法發揮集聚效應,導致同質化嚴重,造成「千園一面」現象,進而難以成為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
具體來看,擺在中國園區發展面前的,其實有三道「看不見的檻」。
一是,產業數字化協同。產業園區集聚一大批中小企業,想要轉型升級,繞不過產業數字化的問題。行業龍頭企業在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目前大部分企業開放共享程度較低,對上下游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帶動作用較弱,產業集群尚未形成數字化的協同效應。
二是,數據孤島。數字化轉型大勢下,當產業園區產值爬升,鏈條複雜度提升,需要挖掘數據價值,跳出園區同質化,邁向特色化與差異化。
三是,數字服務供給不足。產業園區是多元主體協同的產業集聚區,產業數字化轉型制約因素較多,除了本身的技術、人才、資金等限制性因素之外,缺乏匹配企業需求的 「橋樑」服務者角色,也是障礙因素之一。
在過往不少產業園區的實踐中,有的批量採取行業通用化方案,但卻忽略了產業園區發展要因地制宜。有的儘管做到了因地制宜,但卻囿於物理空間的限制,產業面臨「大而不強」的困境。
上述問題指向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們缺乏面向產業園區的定製化與一體化解決方案。跨越眼前的「三道檻」的關鍵,需要針對產業園區服務進行模式創新,從而讓產業內部割裂的生態走向聚合,走出同質化。
這或許也是近期京東雲率先推出3款產業園區產品的原因所在。4月20 日,面向產業集群、大宗商品、高能耗行業,京東雲推出了產業協同平台、數字倉庫和綠色園區三款產業園區產品。通過圍繞「點(核心場景破局)—線(產業協同)—面(轉型趨勢洞察)—鏈(區域經濟升級)」,推動產業園區走出孤島,迸發出新勢能。
理解京東雲這一「描點、連線、拓面與成鏈」的過程,不妨從那些已被改變的產業園區案例開始。
作為我國鐵礦石、原油、橡膠、棉花等大宗商品的重要中轉樞紐,京東雲助力青島自貿片區重點發力打造航運、貿易、金融的耦合生態,重塑大宗商品金融信用,建立起數字倉儲、數字貿易、數字金融三位一體的新型大宗商品貿易生態體系。現在,在青島自貿片區的數字倉庫內,實時更新的數字大屏動態監管著貨物信息,藉助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人不用到倉庫,就能實現安全控貨。
不僅是青島自貿片區。在京東雲的賦能下,天津融誠的冷軋板鋼材倉庫、「糧食大省」內蒙古自治區的糧庫都在化身為一個個數字倉庫。
數字倉庫所帶來的增長與改變是看得見的。過去,大宗商品傳統倉儲極為依賴人工,且數字化水平低下。而區別於舊模式,京東雲「數字倉庫」不僅能夠實現對貨物的全流程動態監管,確保貨物安全可控,同時還提供了數字貿易與數字金融等功能,解決了過去企業融資成本高企的難題,這一圍繞政府、企業與金融機構所搭建的新產業服務生態,也進一步推動自貿區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這其實是一個「描點」的過程。通過錨定具體場景,京東雲圍繞產業園區內部中小企業的核心痛點,逐一擊破,從而幫助企業提升經營效率,推動所在園區的轉型升級。
除了打通場景外,園區是產業發揮集聚效應的重要載體,不同產業鏈也面臨不同的發展難題。藉助數字化集成能力,京東雲產業協同平台則通過挖掘產業數據價值,連點成線,解決產業鏈的核心痛點,助推區域特色產業躍升為特色優勢產業。
以攀枝花鹽邊縣為例,芒果是當地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支柱。但「鹽邊芒果」此前曾因土地資源有限、銷售渠道狹窄且品牌勢能不足,產業發展一度撞上了「天花板」。
如何由「產業規模」轉化為「產業優勢」?京東雲在攀枝花搭建了芒果B2P產業服務平台,通過引導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等產業鏈各生態方的集聚,解決了此前鹽邊芒果「產-供-銷」相互割裂的問題。
對產業鏈的改造,京東雲不僅僅只是停留「微笑曲線」的中間環節,更在於圍繞研發與品牌「兩頭」的創新。
京東雲圍繞「滋味鹽邊」區域品牌的打造與傳播,進一步挖掘與開發芒果乾、桑葚、鹽邊羊肉米線等區域特色產品和深加工產品,讓更多的農特品走向全國,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網紅產品」。
小城鹽邊的故事也在全國各地特色產業帶內陸續上演。宿遷的大閘蟹、重慶的鄭茶油、山東的預製菜、銅川的金銀花......越來越多的特色農產品,藉助京東雲「連點成線」的能力,走向微笑曲線的兩端。
在農村特色產業外,目前京東雲產業協同平台也已走進工業產業集群、產業鏈服務,沉澱產業數據達2.7億,超300個產業模型和4000餘個產業標籤,為產業集群的特色化與差異化發展奠定了數智化基礎。
更為關鍵的是,跨越曾經急風驟雨式的埋頭開發時期,對標國外產業園區的發展,中國產業園區也在尋求新的轉型模式。
如果說,從核心場景的破局到產業集群的整體升級是一個「從點到線」的過程,那麼順應政策發展,京東雲幫助產業園區謀求綠色化與低碳化發展,則是一個更高階段的「拓面」過程。
在這一視角下,京東雲所推出的綠色碳資產管理「京碳號」,實則瞄準了產業園區發展的更高階段——綠色園區,為園區內中小企業節碳降費提供完備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推動區域產業帶的綠色高質量發展。
浙江麗水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由於缺乏統一的管控與運營,此前麗水合成革產業鏈是當地碳排放大戶,但通過接入京東雲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如今這裡產業鏈整體的能耗節省已超15%。
綜上來看,通過「點-線-面」的升級,京東雲對於中國園區的整體賦能,也徹底激活了產業園區的創新鏈與價值鏈,助力中國園區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
回顧中國的園區經濟發展歷程,實則走過了一個循環。
自2023年1月以來,包括廣東、重慶、北京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園區建設」,無論是進一步圍繞產業特色,聚焦園區內部資源要素的提升,還是推動產業轉型,專注園區內部的品牌建設......
探路「最小單元」的高質量發展,無疑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詞之一。
從引進海外先進園區的發展經驗,埋頭建設園區起步,幾十年時光匆匆而過,從被動的學習者到主動的探索者。可以肯定的是,如今我們已能系統輸出自己的園區經驗,這一角色轉變的背後,實則是長期的經驗積累以及多方助攻使然。
中國產業園區的發展,本質上體現著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產業化與城市化的複雜關係。從早期政府主導下的園區發展模式到民營力量的補充,再到當下如京東一樣的新型實體企業,以自身「產業+技術」的數智化供應鏈能力對園區高質量發展的賦能,多方合力下,才讓今天的中國園區呈現出了新的面貌。
正如京東科技解決方案中心副總裁徐偉光對產業園區的理解:「(京東做特色產業園區)不是僅限於物理載體的園區,還是結合本身產業特色,建設集中的載體。(在政策扶持下),將本地有優勢的、有產業特色的優勢企業進行物理集中,做更好的服務。」
截至目前,京東雲產業園區業務已覆蓋30個省(區、市),在落地全國100座城市,服務了近1800個產業園區,集聚6000多家企業,覆蓋園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超過了30萬家。
一系列數字成果背後,京東雲之所以能夠點燃園區發展引擎,背後實則是這朵雲的差異化價值所在。
這是一朵「更懂產業」的雲。
一方面得益於京東雲自身的數智供應鏈能力,這一已經歷了千行百業反覆錘鍊的供應鏈能力,幫助京東雲能夠理解產業、挖掘產業數據價值,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及產業集群打造。
另一方面,這也與京東多年基於供應鏈的技術投入不無關係。自2017年全面向技術轉型以來,京東體系已在技術方向上累計投入近1000億元。目前,京東已建立起以京東云為技術與服務品牌對外輸出核心技術,雲網也成為貨網和倉網的技術底座。
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區域經濟的「最小單元」的賦能,這是一件難但正確的事。
京東雲的實踐已經為中國園區經濟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數智化的新路徑,利用數智供應鏈的能力,對產業的理解以及務實的服務態度,描繪出一副更具想像力的發展圖景。
如學者所言,中國經濟發展不可一日無園區。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邁向第五個十年,進擊的中國園區面前已然有了一個新的歷史使命——從學習者到引領者,走向新的天地。
參考資料:
甄傑等:《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歷程、形態與邏輯》
中國基本盤:《進擊的園區,「孤島」求生》
深圳商報:《蛇口「開山炮」震驚全世界 》
秦朔:《中國第一「園」是怎樣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