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時缺少糧食,為什麼災民寧啃樹皮,也不去捕魚撈蝦呢

2022-05-26     星界歷史說

原標題:古代鬧饑荒時缺少糧食,為什麼災民寧啃樹皮,也不去捕魚撈蝦呢

在我國古代的時候,人們抵禦饑荒的能力遠沒有現在這麼強。正因為如此,才會導致發生饑荒時有大量百姓死亡的情況出現。而未死亡的百姓過得也較為辛苦,餓起來甚至連樹皮都會被當成食物來吃。這時可能很多現代人就感到比較納悶了,因為在不少的現代人看來,即便是在古代,也應該有河湖海的存在。既如此,那在發生饑荒的時候,大家吃不到糧食卻明顯還可以去捕捉魚蝦來吃嘛!然而實際上,在那個時候,可並沒有人會如此去做。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古代發生饑荒時,人們會做出的表現

在我國古代的時候,一旦有饑荒情況出現,全國各地便都會有大量的人被餓死。在這種情況下,災民們根本就不會再去對食物挑肥揀瘦,而是只要發現能入口的東西,就立即蜂擁著跑去爭搶。其中,最受災民們「歡迎」的食物,就要屬樹皮了。雖然在平時的時候,人們根本不會想到要去吃樹皮。但是到了糧食極為緊缺的時候,對於災民而言,能吃上樹皮就算是很不錯的了。要知道,有的時候在某些災區,還時常會發生兩個災民為了爭搶一塊樹皮而打得你死我活的情況呢!

除了啃樹皮之外,那時的人們還會去吃觀音土。需要注意一下的是,這裡所說的觀音土,可並非是什麼普通的土。它是指寺廟城牆上的一層白灰,刮下來看著很像麵粉,但吃起來味道卻特別的不好。若是放在平時,人們別說會去吃這種東西了,能看上這種東西一眼,就算是很不錯的了。但是到了遇到饑荒時,情況可就會立馬變得與平時不同了。很多人不光會爭著搶著去吃觀音土,而且一旦搶不到還有可能會幹出殺人的舉動來。當然了,少量地吃這種東西確實能讓人感到不那麼餓了。但是若大量吃的話,那後果可就比較嚴重了——輕者漲肚,重者死亡。

二、古代發生饑荒時,人們不去捕捉魚蝦來吃的原因

首先,沒有體力。其實,按照現代人的想法,古代確實有河流和湖海存在。既如此,在發生饑荒的時候,人們也確實很該去捕捉魚蝦來吃。但是很多現代人不知道的是,在發生饑荒以後,很多古代人都被餓的連動都不想動了,哪裡還會有心思跑去河裡、湖裡和海里抓魚蝦呢?再說了,即便有體力,那在那種情況下,好不容易把魚蝦給抓到了,真正去抓魚蝦的人可能也無法將魚蝦給吃到嘴裡。要知道,人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可是什麼惡劣的行為都能做得出來的。

其次,河水易被污染。前面我們說過,發生饑荒的時候,很容易出現遍地餓殍的情況。既如此,那河水中存在餓殍也並非是絕對不可能會出現的事情。而一旦河水中有屍體出現了,那無疑就意味著河水將有被嚴重污染的可能性。而既然河水都被嚴重污染了,那生活在河水中的魚蝦的質量還能好到哪裡去呢?在這種情況下,災民若執意去捕捉魚蝦來吃的話,那起不也相當於是在找死嗎?從這一方面來說,發生饑荒時災民們不去捕捉魚蝦來吃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再次,捕魚的風險很大。很多現代人都沒有經歷過饑荒的情況,正因為如此,捕魚這件事才會被他們想成是很愜意和容易被辦到的。然而實際上,情況卻並非如此。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人們若想捕捉到魚蝦的話,那可是要冒著很大風險才有可能會達成目的。尤其是對於那些本就不擅長游泳的北方人而言,遇到饑荒的可能性更大,因捕魚而丟掉性命的幾率也更大。既然捕不捕魚都有可能會死,那換成是任何一個人,估計都不樂意再費勁兒去捕魚了。

結語:

其實除了上述這幾個原因之外,古代人在遇到饑荒時不選擇去捕捉魚蝦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說,古代人並不像現代人那麼喜歡吃魚蝦。尤其是蝦這種東西,甚至會很遭受古代人的排斥。再比如說,饑荒之所以會發生,常是由於發生了旱災的緣故。既如此,那像本就沒有太充足的水資源存在的北方地區,哪裡還能找到可以捕捉魚蝦的地方呢?再說了,人們就算有力氣去捕捉魚蝦,估計也沒那麼多力氣再去烹煮魚蝦了吧?既如此,大家應該明白古代人為何不選擇去捕捉魚蝦了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5d5c65a11309b510f34f836d3fe27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