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四川人民抗擊瘟疫歡樂多,吃大蒜防霍亂,喝酒抗瘧疾

2023-11-12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民國時四川人民抗擊瘟疫歡樂多,吃大蒜防霍亂,喝酒抗瘧疾

古諺道:「天下有九福,藥福數西蜀」,說明四川自古中藥業在全國範圍內最為發達。但是,辛亥革命後的20餘年間,四川軍閥割據,匪禍橫行,戰火連綿,經濟、文化均遭到空前的破壞,醫療衛生事業停滯不前,民眾大多缺醫少藥。迫於這種形勢,無錢醫治的勞苦大眾常用長期以來的傳統方法以期預防傳染病的侵襲。

疫病流行時,四川民眾最常用防疫物品就是大蒜。大蒜有解毒、殺蟲的功效,而且氣味濃烈,所以,四川民眾「一遇瘟疫流行之年,概以大蒜為防疫不二妙品」,認為「霍亂盛行,乃夏日腸胃易病之際,倘能每飯食蒜一瓣,則一切傳染時疫,概可避免,較之其他藥物,尤為節省而便利也」。

所以,在瘟疫大流行的1932年,四川很多地方的市面,大蒜供不應求。當年7月,成都疫情嚴重,市民狂搶大蒜,造成全市大蒜售空。

四川民眾在長期與傳染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還認識到雄黃酒、蘿葡菜、大麴酒、醋漬胡豆也能抵制疫病。疫情嚴重時,人們常「將大蒜數枚搗碎(鬚生蒜),投在酒內攪融,日日飲之」,用來避疫。認為「醋、鹽、辣椒、大蒜、生薑、生蔥、花椒都能殺蟲滅菌,……更加嫩蕾香葉在內,值此長夏炎炎,虎疫流行,每日和稀飯同食,其效力較免疫藥水為巨」,還認為「每日宜在飯前飲一二盅大麴酒,臨睡時亦飲一二盅,蓋大麴酒有殺菌能力,可以避瘟」。

四川人民還發明了預防某種特定傳染病的專門性藥方,例如「紅牛膝,用銅鍋煎作焦黃色,以大麴酒(一杯)燒之,使酒透過藥性後,趁溫於瘧疾未發作前半時或一時服之」,可治瘧疾;白菊花(四兩),泡在水缸內,無味即換,可免猩紅熱;生蘿葡(一個),白糖(二錢)、生批把葉(三片),蔥白(七根)、生薑(一片)、燈心(五根),將生蘿葡搗碎,生批把葉去毛,合煎送服,能治療霍亂;苦生子七粒去殼,括盡青皮成白色,用桂圓肉一二片緊裹成一丸,以溫開水吞下,隔數小時再服,可治痢疾。

另外,四川民眾也用熏蒸療法來防疫。用枯葉、陳艾、葛蒲、芫萎等藥置於燒紅之石上,迅投水、酒、醋之類淬之,熏蒸患處或全身,並讓患者嗅其藥氣以治病或防疫。

以上種種,是四川人民在長期防疫實踐過程中總結的樸素療法,雖不能杜絕傳染病的發生和疫死人群的出現,但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食物特有的抵制病菌的特性,對防治傳染病有輔助作用。

參考資料

【1】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四川省志·醫藥衛生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50a191afb225445c14ba287baf67c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