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後,中國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這對古代戰爭有什麼樣的影響?

2023-12-17     古今記實1

原標題:宋代以後,中國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這對古代戰爭有什麼樣的影響?

宋代以後,隨著商業的發達和農業技術的發展,城市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口,《馬可波羅遊記》中就曾盛讚元朝南方城市比起義大利城邦的城市,規模與繁盛程度上大大的超越了。

而明開始一直到清,城市化比率變高一直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南京,北京,臨清的常住人口都達到或接近百萬人,那麼這對古代戰爭都有哪些重大影響呢?

筆者認為,首先大量的戰役開始圍繞著城市的攻防展開,同宋以前激烈的野戰偏多不同,宋以後的朝代,激烈的戰役中,巨大城市的攻防戰占據的比例變得很大。

同時,軍用器械中攻城武器的比例也大大提高,除了圍困外,短時間內攻陷一座人口大城的難度變得極高,然而從反方向來說,過大的城市守城方後勤的壓力變大也造成了不戰而降的戰例數量變多。

一.宋開始的密集的城市攻防戰

1.蒙古人的攻城噩夢

蒙古軍隊作為十三世紀世界的頂級軍隊,對南宋的長期圍城戰役恐怕是那個時代最艱難的戰役了,無論是釣魚城蒙哥汗的殞命,還是襄陽長達四十年的防禦,事實證明,在險要的或者人口眾多的城市中,如果不能徹底切斷城市的後勤供應,這些巨大的堡壘化的城市就是任何軍隊的噩夢。

南宋軍隊由於水軍的優勢,保證襄陽和城外的聯繫沒有徹底斷絕,而釣魚城更是得天獨厚,可以捕獲大量的魚類給城中充飢,並且也由於水軍的庇護,能不定期的得到給養。這樣南宋發達的軍用器械配備守軍旺盛的士氣,實在是冷兵器軍隊的天敵。

事實證明,只要不斷絕大城的補給,他們就能在長期的圍攻中堅持下來,而採用了西方技術的蒙古回回炮,確實也摧毀了華夏堅城的一部分城牆,在斷絕後援的情況下,蒙古人不斷的攻擊缺口消耗守軍的力量,得不到支援的城市最後只能血盡而亡。

2.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元末混亂的天下,敵我雙方的軍事行動,基本都是圍繞著地方的核心城市展開的,攻陷重要的城市,既是政治上的壓制,更是對後勤樞紐的占領。

朱元璋之所以能笑到最後,就和他的核心城市群,應天府江蘇城市群運營得當有莫大的關係,而元軍在北方的戰役,基本也是圍繞著城市的得失展開的,大都攻防戰表示元庭的覆滅,曾經野戰無敵的蒙古人也開始依賴城牆的保護戰鬥了。

隨著明朝軍隊大量火器的配備,蒙古騎兵在堂堂戰陣中,正面衝擊已經很難占到便宜了,這也是曾經天下無敵的蒙古軍隊在大量堡壘化的北方城市群中作戰,屢屢失敗的原因,蒙古人的軍事體系已經不再適於中原的政治形式了。

當然,徐達和湯和在北伐途中都被王保保擊敗過,在北方的荒漠裡,失去了城市庇佑的敵我雙方,蒙古人的機動性優勢再次體現了出來,而土木堡之變,更是說明,蒙古人的體系在戰略欺騙,突襲等環節的幫助下,還是能夠擊敗明軍精銳的。簡單地說,明軍還是應當避免運動戰,將蒙古人消耗在無休止的城市攻堅中,于謙當然明白了這個道理。

3.明末清初屠城慘案

清朝軍隊的體系,除了八旗騎兵騎射強大外,重甲步兵依託木盾車接近敵人肉搏也是重要的戰術,當時歐洲技術紅衣大炮的引入,對攻城守城方都提出了新的戰術要求,滿清軍隊中大量的漢人炮隊,是他在南明攻無不克的重要原因。

而江陰的慘劇和大同,廣州的攻防戰,都是明末明軍少有的亮點,可見明朝殘缺的軍事體系,依賴堅固的城牆和火藥,還是有和滿族軍隊掰掰腕子的能力的,這些支離破碎的戰例雖然根本改變不了明朝的戰略頹勢,卻給我們觀察當時軍隊作戰方式的重要機會。

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湘軍的結硬寨,打呆仗就是對大量西洋武器出現在戰場的戰術回應,湘軍對安慶和南京等巨大城市的圍城都持續了很久,在雙方都擁有火炮和大量火槍的時候,守城方的優勢進一步被放大了,湘軍的建軍模式,已經有了近代軍隊的雛形。

二.大型城市的歸屬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事件

1.洪都保衛戰和保衛北京

洪都被陳友諒的大軍圍攻的時候,可能是朱元璋勢力最為兇險的時刻,南昌這個大城市發生的攻防戰直接影響到了天下大勢的發展。

南北朝時期,北方鮮卑政權征對南方的大量戰役,都是繞過守軍防守的城市直接撲向敵人的心臟的,然而隨著大量的新興城市出現在華夏的版圖,迂迴穿插的攻擊模式慢慢的消亡了,不被攻陷的巨大城市本身就是進攻軍隊巨大的後勤隱患,而如果每過一個地方都留軍隊圍困城市的話,又大大的削弱了主力兵團的力量。

陳友諒對南昌進攻的失敗標誌著他基本退出了天下的爭奪,而瓦剌挾土木堡之變大敗五十萬明軍的餘威,卻完全打不動北京。

我們可以想像北京被攻下後明朝的窘迫,筆者認為,沒有于謙的堅守,瓦剌的力量基本可以肆虐明朝北方,而且大機率在機動戰中擊敗南方勤王的軍隊,那麼天下的局面是不是又會迎來南北分裂,就很難講了,北京就是這樣重要的明廷北方定海神針,他不但是首都,更是整個明朝北方戰略的支撐點。

2.隨著大量巨型城市的出現,火器與步兵取代了騎兵作用

從明朝和北元的戰鬥看,一支數量龐大的配有火器的部隊完全不是蒙元騎兵正面可以抵抗的,隨著大城市的增多,騎兵穿插的功能大大的降低了,戰爭的勝敗更多的糾結在火力配備,後勤給養而不是馬術精湛上。

明末對遼東地區的堡壘化,大方向是正確的,遲滯滿洲騎兵在戰略戰術上的主動性,將戰爭的模式演變成人力物力的較量,是明朝正確的戰略,明的失敗是內政的失敗,不能看成明朝軍事體系對滿洲軍事體系的失敗。

清軍後期的勢如破竹,漢軍起的作用非常大,這和南宋滅亡的時候情況異常的相同,大量漢人技術兵種彌補了騎兵強大方攻城技巧的不足,滅宋者張弘范,絞死永樂帝的是漢人吳三桂。

除了明軍戰略進攻遼東時候的戰例,明末不能說明滿清騎兵對明朝步兵和火槍兵體系優勢巨大,更何況明末明軍武器的質量低劣到了嚴重影響戰鬥的地步,明朝的軍事體系其實才更適合大城市林立的華夏本土,這點筆者認為是可信的。

三.巨型城市的出現加重了防守方的後勤壓力

1.後勤問題為巨型城市的癥結

在戰爭中,後勤決定一切,除了特殊的不能完全切斷後勤的,主要是沿水域分布的城市,很多巨型城市其實糧食飲水壓力是巨大的,除了首都和非常重要的戰略樞紐,近代以前社會的農業水平,是不能夠支撐大量巨型城市長期的戰爭的,收攏起來的人民本身就是海量的糧食消耗者。

所以我們在宋以後的戰爭中,很少看到張巡守睢陽那樣極端的戰例了,張巡吃了三萬人的前提是,軍隊對百姓的絕對掌控,百萬級別的城市,是不會有百萬順民等你吃的,你要老百姓的命,就要做好丟自己命的準備。

2.大部分巨型城市都是不戰而降

在主力戰役失敗後,王朝處於崩潰的邊緣時,宋以後其實大量的城市是不戰而降的,而進攻方獲得的這些巨大城市,本身就是對某一個區域掌控的標誌。

隨著農村鄉鎮人口的減少,大量人口進入城市,其實零星的抵抗反而減少了,而像江陰那樣頑強抵抗的城市,在戰爭中的比例是極低的,大部分城市不論在明滅元還是清滅明中,都是望風而降,這客觀上也減少了王朝更迭時期人口的損耗。

結語:

隨著巨大城市的增加,克勞塞維茨提出的消滅主力部隊的設想開始變得難以在野戰中完成,大量的軍隊開始依託巨型城市防守,機動性這個屬性從漢開始的戰爭中其獨一無二的地位就被削弱了,軍隊更加依賴後勤和正面的力量來決定戰爭的勝負。

同時游牧民族在得不到漢人技術力量援助的情況下,侵略性其實比起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下降了。大量的城市群客觀上就是堡壘,如果有足夠的後勤補給和有戰鬥意志的士兵守衛,他們是能夠堅持很長時間的。

當然,這樣的堅持在有希望得到援軍幫助的情況下才顯得有意義,否則只是單純的消耗而已。另外人民集中在城市,雖然也有屠城的災禍,不過比起鄉野的無依無靠,日子怎麼也好過了一些。

參考資料:

《劍橋戰爭史》

《資治通鑑》

《明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4b96dd7204d4376c38958743b021f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