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大國醫:長壽的人,並不刻意養生,只是做到了四個字

2019-04-25     養生雜誌

本文作者:裴學義,著名中醫專家

養生並不是讓你永葆青春、百病不生,這本身就不符合自然規律,養生其實很簡單,就是到什麼年齡就做什麼事,這也是我常常跟人講的一句話。

人生,每個年齡段都有精彩,青年時期是女兒或兒子,中年時期成了父母,老年後變成老太太或老頭兒。

即使在工作中也會根據年齡有角色上的轉換,比如在體育界,青年時期做衝鋒陷陣的運動員,中年時期做教練,當個幕後英雄,老年後又可以成為控制場面的裁判。

這就叫到什麼年齡做什麼事。

當齡時就應該恪盡職守,把事情做得有聲有色,當進入下一階段時也要及時調整心態去適應新情況。

但大多數人卻沒有這樣的自知之明,當齡時不珍惜,虛度光陰,過齡後又遺憾一番壯志還未實現,一味留戀。

從這方面來說,應該對每個時期的年齡過渡有點超前意識,為年齡的轉換做好準備。只有認識了這樣的自然規律並接受它,才能讓每一年齡段都悠然自得。

其實,這就是中醫提到的養生大觀——順其自然,不違背人和自然之間的平衡與和諧,不做違背身體規律的事情。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順其自然呢?

《黃帝內經》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主張,意思是人的這個小天地要和宇宙自然這個大天地保持一致,人與自然從本質上看是相通的,一切人事必須順其自然。

什麼是自然呢?實際上,自然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觀察動物,有的動物會在冬季到來之前換上厚厚的皮毛,有些動物會冬眠;

春天萬物復甦,天氣變暖,躲了一冬的動物開始出來尋找食物;夏天,萬物開始變得活躍;秋天,動物們又開始忙著收穫和儲存食物,為即將到來的冬天做準備。

相較於人,動物似乎更懂得順應自然,可以說是天生的養生家。

而古人也常常向動物學習養生,五禽戲、八段錦、武術等,裡面都有模仿動物的成分。可在現代社會,人們為生計奔波,為名利競相追逐,被太多的瑣事干擾,結果健康也就付之東流了。

可如果我們向「動物」學習,順應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陽升起時起床,太陽落下時就休息,少一些外出應酬。

這樣,就能讓人多一些健康,生命更長久。

早睡早起,看似非常淺顯,也非常簡單,但裡面卻有養生的大道,也是我一直堅守的養生信條。

古話常說,順者昌,逆者亡。每天早睡早起,就是順;每天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就是逆。

好的睡眠才能保證一天精力充沛,睡眠不足或晚上很晚才睡,身體素質也會隨之下降,百病叢生。

小到每天的作息,大到每年的季節變遷,都要學會跟著自然走,順應自然的要求。

一年四季各有特點,表現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民間有句俗語:「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遲早要坐病。」

意思是說,如果氣候出現異常患病人數會明顯增多。這種氣候異常雖然不多見,可隨著現代科技的普及,我們卻人為地創造了異常的氣候。

夏天一到,空調馬力開足,室外烈日炎炎,室內卻寒氣涼涼,表面看來身體是舒服了,實際卻後患無窮。

因為根據「順應自然」的養生原則,夏天萬物旺盛生長,陽氣是向外升發的狀態,人體也是如此,正處於陽長陰消的季節,是補陽的最佳時機。

陽氣相當於維持生命的火力,夏天用「涼」來對抗「熱」,就會損傷陽氣,讓生命的火力銳減,人就會沒有精神,倦怠無力。

冬天也是如此,燒得「熱火朝天」的暖氣,讓室內外再次出現冰火兩重天。但在冬季,人體的精氣應藏起來,經過一冬的養精蓄銳,才能為來年的春天打下基礎。

如果室內溫度偏高,皮膚毛孔就會張開,隨之耗散過多的氣血,無法藏精,可能表面看來依然「健康」,但皮膚這道抵禦病邪的關口已經是一副虛象,進入溫度稍低的環境就會感冒生病。

所以,冬天就要去感受冷,夏天就要去感受熱,這是最基本的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也是自然給我們的一筆恩惠。反其道而行之,就會帶來疾病。

總的來說,順應自然,最根本的就體現在順應自然的時間和自然規律之上。讓人和自然同步,真正的養生便開始了。

文章整編自《大國醫:中國人應該這樣用藥》,僅作分享,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8_GWwBmyVoG_1ZKe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