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放著好好的肉不吃,為什麼要吃血?

2019-12-30   壹路吃

天氣冷下來,一個北方妹子所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抵禦寒冷的方式就是來一頓熱乎乎的燉鍋。這個季節的東北,家家都離不開一道常見菜,酸菜白肉燉血腸,吸飽了酸菜湯汁的血腸甚至比肉還好吃。

酸菜白肉燉血腸,覬覦東北的殺豬菜啊

血腸是東北人家冬天的常見食物,卻瞬間帶我穿越回葡萄牙的小鎮Faro。去年秋天,我在這個海濱小鎮度假,曾在當地一家小餐館裡吃到過一種跟東北燉菜像極了的食物。菜一上桌我幾乎愣住了:燉菜極其清淡,完全沒有芝士或任何「歐洲的味道」,除了土豆、白蘿蔔和捲心菜這些常見標配,竟然還有幾塊像模像樣的血腸,無論從賣相還是味道上來說,簡直就是中國燉菜在萬里之遙的翻版。

提問:如何說服別人這是一道西餐?

一時間我有點恍惚,一邊享受著突如其來的「家鄉味」,一邊從驚奇中慢慢捋清思路:所以問題的關鍵是,歐洲人也吃血製品?

人類最早的食「血」史

稍作研究就會發現,在葡萄牙吃到的血腸其實只是冰山一角。放眼整個歐洲,不少國家都有食用血製品的習慣。

一向對飲食頗為保守的英國人在食血這件事上卻一點也不含糊。在他們最引以為傲的英式早餐中,「血布丁」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謂血布丁,其實是用新鮮的豬血和各種香料先灌製成血腸,然後再切片油煎食用,所以英式早餐中的血布丁一般都是圓形的。至於味道,我曾在蘇格蘭高地的B&B吃過一次,鹹味中夾雜著油膩的血腥味。只能說,在「黑暗料理」這個命題上,英國人從來不跑題。

血布丁的做法在十七世紀一本古老的英國菜譜中就有記載,而用動物血做成食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希臘人撰寫的《荷馬史詩》,其中就已經出現「用脂肪和血液灌進腸子裡」這種製作血腸的生動描述了。這麼一算,人類已經有2000多年食用血製品的歷史了。

可是,放著好好的肉不吃,人類是怎麼想到利用動物血來製作食物的呢?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其實和食用動物內臟是一樣的——為了物盡其用,不浪費有限的食物資源。一隻100公斤重的豬身上大約有5公斤的鮮血。混上油脂和其他食材,對古代一個普通的農戶家庭來說,也可以節約下好幾頓口糧;其次,因為動物血是很好獲取的食材。古代獲取食材遠沒有今天便利,尤其是蔬菜和水果的生長很受地域限制,但是飼養雞鴨豬這些家禽家畜並不是什麼難事。更何況,血液中還含有豐富的鐵和蛋白質,出現在餐桌上似乎也就不足為奇。

誰說只有中國人才吃「血」?

比起對用內臟做成的食物抱有的審慎態度,歐洲國家對血製品的接受程度讓人有點意外,尤其是血腸,在歐洲轉了一圈以後還打上了各自國家的烙印,變得更加「本土化」。

最早的血腸只是血、油脂和香料的混合,後來人們發現加入穀物不但可以讓血腸更容易凝固,還能豐富其口感。於是燕麥被英國人加進了血布丁里;

味道不怎麼友好的血布丁

西班牙人則十分因地制宜的加入了大米,還發明了一種血布丁式的tapas;德國自稱有1500種不同種類的香腸,血腸自然囊括其中。Zungenwurst(德國血腸)就十分有創意的加了豬舌或牛舌,吃起來更加耐嚼。

加了牛舌的德國血腸Zungenwurst

歐洲人食用血製品的花樣當然不僅限於血腸。在缺少陽光照射的北歐,人們將法國人喜歡的可麗餅改良成一種摻了豬血的「blood pancake(血煎餅)」,配上北歐人永遠熱愛的小紅莓醬當作早餐。雖然聽上去有些怪異,卻是斯堪的納維亞人為抵禦嚴寒而想出來的「土辦法」,血液中的高蛋白可以有效的幫助人們增加熱量,抵禦寒冷。對於北歐乏善可陳的餐桌來說,也不失為一種智慧;

Emmm……我還是喜歡不加血的可麗餅

義大利人對食物的想像力一貫豐富,他們用巧克力混合豬血,加上松子、牛奶和葡萄乾,做成了一種在義大利南部很受歡迎的慕斯狀甜品(Sanguinaccio dolce),比較傳統的吃法是用曲奇或餅乾蘸著吃。

所以下次去那不勒斯除了吃披薩還要找找這種叫做Sanguinaccio dolce的甜品

如果上面說到的血製品尚屬可以接受的話,那麼用動物血做成的「飲料」聽起來就有點驚悚了。非洲某些部落還保留著「茹毛飲血」的習慣。肯亞馬賽人、坦尚尼亞和衣索比亞的半游牧民族依靠割破牛的靜脈喉管來獲取新鮮的血液,和牛奶混合做成類似奶茶的「blood shake(血茶)」,其中的血液沒有經過任何高溫或消毒。

我知道你們看的疼……但我還是要說,欲知味道如何,請參見封面圖

在我看來,即便經過了高溫烹煮,血製品以液態出現終歸讓人有點難以接受。波蘭有一種叫做Czernina的鴨血湯,如果你以為它跟南京的鴨血粉絲湯差不多的話就太天真了。波蘭的鴨血湯是純粹的液體狀,放了很多香料調味,真是名副其實的「血湯」。當然,這麼「重口味」的湯也不是單獨喝的,一般要搭配波蘭麵條或類似麵疙瘩的主食。

正經問一句:這個波蘭的血湯,是不是為了治癒暈血的人而發明的?

不知道是不幸還是有幸,我在波蘭南部的扎克帕內曾誤打誤撞的喝到過類似的羊血湯。如實描述,因為放了很多香料,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腥膻,但確實濃稠而油膩到不怎麼好下咽。本著不浪費的原則硬著頭皮喝了一多半。旁邊的一對歐洲老夫婦不時向我碗里的食物投來好奇的目光,我猜這個時候如果朝他們呲牙一笑,肯定比萬聖節的化妝效果還好……

要說哪個地方能把血做成美味的食物,還得回到大中華料理。

巧手的亞洲人處理起這種食材就得心應手得多了,動物血大都以固體形態出現。私以為血製品跟「辣」結合才是最完美的搭配。吃火鍋,不管是豬血還是鴨血,總是少不了血豆腐;毛血旺更是拿到歐美國家都很受歡迎的川菜中餐;就連一貫主打清淡的越南菜也為豬血開了外掛,順化的牛肉粉就是一種加了豬血的辣湯粉;

而經歷過波蘭羊血湯的我,有陣子根本不想碰血製品,幸好還有裹滿了花生碎的台灣豬血糕。對我來說,也算是一種甜蜜的治癒了。

治癒系的豬血糕。圖片 | 匯圖網

—END—

文/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