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2月20日 · 瑞昌市簡史

2022-12-20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2月20日 · 瑞昌市簡史

1990年12月20日,瑞昌撤縣設市。

國務院公報 1989年第28號

1989年12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擁有1000餘年建縣歷史的瑞昌撤縣設市,成為江西省第四個縣級市。

資料來源:《九江市志》

瑞昌的人口不算少,縣域也挺大,但它在九江的存在感並不強。由於瑞昌地域主要是丘陵地帶,多為貧瘠的紅土地,長期以來經濟文化都很落後。舉個例子:據不完全統計,九江歷代進士有 900 餘人,瑞昌才出了 19 位,位列九江諸縣市倒數第一。瑞昌的古代史里,竟然找不出一位拿得出手的歷史名人。近代有一位,潘際鑾院士,但潘際鑾並不是在瑞昌長大的,小學在九江市就讀。經濟決定文化,由此可見,歷史上瑞昌一直都不發達。

瑞昌市區圖,約2000年 攝影:張科恩

然而,設縣歷史並不長的瑞昌,卻是九江第一個撤縣改市的,也是江西省最早的一批。過了二十多年,才有了受到特別眷顧而升級的共青城市。

探究瑞昌的文明史就會發現,它很特別。我們先來看看遠古歷史上這一片區域發生過什麼。提到古代文明,瑞昌可以傲視天下,中華文明史,與瑞昌有莫大的關係。

以現代世界史劃分的標準,新舊石器時代發展到青銅時代的標誌,是青銅的冶煉製造。依據迄今為止的考古發掘,中國第一座銅礦就在瑞昌的銅嶺,對金屬放射性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早期中國銅器出土地,其原材料很可能來自於瑞昌。瑞昌,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可以明確考證到公元前 1300 年(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6月25日 · 改寫中華文明史的銅嶺遺址》)。

商代木盆和木軲轆,1991銅嶺銅礦遺址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品 圖源:維基百科

榮耀講完了說理性。那個時代開採銅礦的,一定不是華夏民族,而是所謂的苗人,他們掌握了開採、冶煉銅礦的高等級技術,將原銅與中原和其它地區的民族交換物資,沒想到會被這些愈加強大的鄰居吞得骨頭渣子都不剩。

以早年銅礦開採技術,瑞昌境內的銅礦大約在東周時代就枯竭了。從那以後,這個被刨乾地方,成為無人關注的窮山僻壤,經濟不值一提,文化更是落後凋零。古代的銅就是金,金子都被人弄沒了,只剩下一堆礦坑,從風水的角度……就不說了。

到了漢代,華夏文明進入江西,此地屬柴桑縣。柴桑縣治在如今馬回嶺一帶,九江市區那時候還是一片沼澤。據傳,三國時期吳國大將程普駐兵柴桑之西(今瑞昌桂林橋一帶),見有赤烏群集軍營上空,遂名其地為赤烏鎮。赤壁大戰獲捷,普仍回柴桑,駐赤烏鎮,以赤烏之事為武昌的祥瑞(當地隸屬於武昌郡),故將此地命名為「瑞昌」。

馬王堆T型絹畫中的赤烏 圖源:維基百科

金烏、赤烏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形象,太陽之靈。人們認為太陽里有三足烏鴉,因此將赤烏作為太陽的別名。關於程普的那段故事,其實相當不靠譜。筆者以為,他拍馬屁的可能性更大,因為赤烏是孫權的年號,以老大的年號命名一個地方很好理解。

不靠譜的原因是,烏代表太陽,赤烏即金色的太陽,太陽中的烏鴉,必須是黑色的(有理論認為是太陽黑子)。天上飛來一群紅烏鴉,且視之為祥瑞,那就是沒文化的人在想當然罷了。

幾百年過去,此地仍然毫無存在感。唐代的時候,它屬潯陽縣,唐代末年,在當地建立了赤烏場,場是縣的下一級單位。南唐升元三年(939 年),升赤烏場為瑞昌縣。因此瑞昌縣的歷史不長,它是從九江分出來的。因此在後來的一千多年裡,它一直是九江屬地,少有改變。

瑞昌市地圖 圖源:地之圖

從地理位置來看,瑞昌似乎相當重要。它位於江西的西北端,與湖北交界,此地山脈縱橫,是贛西北的第一道屏障。突破了瑞昌,九江就無險可守。也只是這麼一說罷了,歷史上所有從長江上遊方向前來攻打九江的軍隊,都是水路並進,水軍先行,瑞昌的山也沒啥作用。逆過去打的也有,抗日戰爭時期的武漢會戰,在瑞昌境內有瑞昌戰鬥和碼頭戰鬥兩場,都挺慘烈,但對日軍也未能造成太大阻礙。

解放後十幾年,瑞昌依然沒有太大起色。60 年代以後,瑞昌卻大變樣了。瑞昌的改變得益於兩項,一個是礦,一個是三線廠。

先說礦,隨著勘測、開採技術的提高,人們發現,三千多年前弄走的那些銅礦只是些表皮的渣渣,瑞昌地下礦產之豐富,在全江西都難有與之比肩的,這裡依然有最優質的銅礦,還有金礦、鐵礦、鉛礦、錫礦等等,其金礦儲量堪稱「黃金萬兩」,非金屬礦有硫磺、大理石、方解石、石灰石等,尤其是多達 25 億立方米的優質石灰石礦,是製作水泥的最重要的原材料。

瑞昌武山銅礦 圖源:《九江之旅》

筆者小時候在瑞昌聽說,這裡所有的地下都是寶,有近乎無限的開採價值。現在想這種說法誇張了些,但瑞昌礦產有極大的多樣性和可持續開採性,稱之為寶地並無不可。

瑞昌改變的另一個因素是三線廠。這段故事在《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6月23日 · 三線建設與「二一四工程」紀要》講述過。大三線以湖北為界,贛北是唯一的三線區域範圍之外進行大規模建廠的地區。這是因為瑞昌靠近長江,擁有交通運輸優勢,又有叢山峻岭,便於隱蔽。於是,生產軍艦的江州造船廠,生產炮彈的新民廠、愛民廠等一批軍工廠在瑞昌的山溝里紮根,瑞昌成為了江西省高端軍工企業最多和技術力量最強的縣。

火熱是三線建設過去後,進入了改革開放,由台商投資的亞東水泥廠建立於瑞昌縣碼頭鎮,憑藉著便利的長江水運條件,得益於當地優質的石灰石,擁有世界一流的生產設備的亞東躋身全國最大的水泥廠之一。在亞東的帶動下,一批台資企業落戶瑞昌,上繳了大筆稅利,瑞昌一度成為江西的聚寶盆。

亞東水泥公司 圖源:搜狐網

1983 年,我國「撤縣改市」序幕正式拉開。1986年,《關於調整設市標準和市領導縣條件的報告》規定:非農業人口 6 萬以上,年國民生產總值2億元以上,已成為該地經濟中心的鎮,可以設置市的建制。對工業極度落後的江西省的絕大多數縣來說,這兩個要求太高了,對瑞昌來說,真不算什麼。

1989 年 12 月 20 日,經國務院批准,瑞昌撤縣設市。

後面的故事就不用講了,本系列早已發布過一篇《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2月27日 · 瑞昌碼頭工業城》,您可接著往下讀。

說個題外話。

總有九江人說,市區若想發展起來,就應該拿瑞昌換黃梅,擁有了長江兩岸,九江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如果我是瑞昌人,就巴不得被換走。跟你這種為了自己利益可以隨便出賣小弟的人混,除了倒霉還是倒霉,不如早點換個東家,我兜里有金子有銀子,怕你個啥?

隨便說一句,筆者是半個瑞昌人。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f559722fbfbd16f40dff68f7f6835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