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也是股市進入五月的第一個交易日,這一天,龐大的銀行股猶如青年一般嗨翻了。當天民生銀行漲停封板,這也是該股時隔近八年後的再次漲停;中國銀行大漲7.36%,中信銀行大漲6.77%,交通銀行大漲6.28%,在其他幾個大行中,工商銀行上漲4.87%,農業銀行漲幅4.68%,郵儲銀行上漲4.17%,建設銀行上漲3.80%,銀行股如此大幅上漲,除了大牛市行情外,歷史上較為少見。
其實,銀行股5月4日這一天的表現,可以認為是今年銀行股的一個縮影。實際上,今年銀行股尤其是六大國有銀行股都有不錯的上漲。今年以來(截止5月4日),申萬國有大型銀行指數累計上漲20.94%,其中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郵儲銀行股價分別上漲14.06%、23.02%、24.69%、16.34%、24.89%、24.24%。在不少個股股價持續走低的情況下,以六大行為代表的銀行股的這種上漲實在是非常難得的。
銀行股上漲,特別是六大行上漲,解釋其上漲的原因並不難。最直觀的解釋就是「價值投資」或「價值回歸」,畢竟從報表數據直觀來看,六大行太有投資價值了。以今年股價漲幅在六大行中最低的工行為例,2022年凈利潤高達3604.83億元,不僅是最賺錢的銀行,同時也是A股最賺錢的上市公司。實際上,在最賺錢上市公司排行榜上,工行、建行、農行、中行占據了前四位, 交行位居第10位,郵儲銀行位居第12位。
正因為六大行都是非常能賺錢的銀行,這就為六大行的高派現、高股息率創造了條件。為此,有2022年年報里,工行推出了豐厚的現金分紅方案,每股普通股派發現金紅利人民幣0.3035元(含稅),向普通股現金派息總額共計人民幣1,081.69億元,占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的比例為30.0%,占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凈利潤的比例為31.3%。而即便是按5月4日工行的收盤價4.95元計算,其股息率亦高達6.13% ,遠遠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
不僅如此,即便是經過了今年以來的股價上漲,六大行的估值仍然不高。如截至5月4日,工行的動態市盈率仍然不到5倍;農行、建行、交行的市盈率也都在5倍之內,中行為5.2倍,郵儲銀行為5.4倍。而且目前六大行目前全部處於破凈狀態,如工行2022年末的每股凈資產為9.05元,但其股價卻只有4.95元,市凈率僅為54.70%。可見,銀行股的投資價值是非常明顯的。所以,銀行股受到市場的炒作應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是市場價值投資的表現。
不過,對於銀行股的炒作,我更認為是對「中特估」概念的一種炒作。畢竟六大行的投資價值,一直都是擺在明處的,並不需要人們去進行刻意的價值發現。但一直以來,六大行的股票一直被市場所冷落,為什麼投資者都對六大行的投資價值熟視無睹呢?因為在投資者看來,六大行都是能賺錢的銀行,甚至是最能賺錢的銀行,但銀行股卻缺少成長性。比如工行2022年的凈利潤只是同比增長了3.49%,今年一季度甚至只是增長了0.02%,幾乎是零增長。而且銀行股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基本上是沒有故事可講的,因此對於投資者而言缺少必要的想像空間。
並且在銀行股的資產中存在著大量的房地產資產,這也是讓投資者對其敬而遠之的原因。畢竟隨著人口老齡化,房地產的貶值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儘管銀行股看起來有著很好的投資價值,但不少投資者對銀行股卻是保持冷落的態度。
那麼,為什麼進入今年以來,銀行股卻逐步受到市場的追捧了呢?因為六大行有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即「中特估」概念。「中特估」是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簡稱,去年11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今年2月2日在中國證監會召開的2023年系統工作會議上,易主席再次提及中國特色估值體系話題,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成為證監會的集體決定。
「中特估」的提出對於當下的中國股市意義重大。一方面它給市場指明了炒作的方向,價值低估的央企國企股因此成為市場重點炒作的對象,中字頭股票因此受到市場的炒作,六大行股票也因此而走強。另一方面,這些中字頭股票(如兩桶油)、六大行等基本上都是權重股,炒作這些股票可以穩定大盤,甚至推動大盤的上行,這為全面註冊制的安全著陸,為註冊制下的新股發行創造了條件。此外,炒高了央企國企六大行股票,也有利於國有股東資產的保值增值,甚至還可以為這些企業的再融資創造條件。因此,「中特估」的提出是一個重大的發明創造,足見監管者的大智慧。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對六大行等銀行股的炒作順勢而起。畢竟有「中特估」的指引,又有「價值投資」的旗幟,市場當然不會錯過對銀行股的炒作。畢竟當下的A股市場,沒有什麼是比炒作「中特估」概念更安全的了。至於「中特估」炒作留給市場的將會是什麼,那就留給時間來給出答案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db7fa256ae9e2de17ddf35f81ce49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