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的抗日神劇啊,已經給很多人造成了一個錯誤印象,日本鬼子愚蠢不堪,被中國軍民耍猴般玩。一個民族不尊重歷史,這是對自己最大的褻瀆。如果再讓抗日神劇這樣胡編亂造下去,以後的小孩子會以為日本鬼子都是豆腐渣。
真實的日軍到底是什麼戰鬥力,八路軍的這一仗非常說明問題。
全面抗戰爆發以後,紅軍主力改編成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這支十年土地革命戰爭中歷練出來的百戰雄師,在初與日軍交手過程中,曾遇到過種種不適應的問題。但是這支鐵軍的總結、學習能力極強,很快便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成功實現了戰略轉型。
忻口戰役時,賀龍的120師奉命在忻口以北的地區開展敵後游擊戰。賀龍決定讓358旅、359旅在原平以西攻擊大牛店等日軍側翼,讓賀炳炎、廖漢生率716團直屬隊和第3營組成賀廖支隊插到雁門關,襲擾、伏擊日軍的運輸線,切斷敵後交通,並相機占領雁門關。
賀龍根據115師平型關伏擊戰鬥詳報,以及在忻口前線向衛立煌等人了解到了情況,在賀炳炎、廖漢生率部出發前,特意當面叮囑他倆:「現在打的是日軍,不是過去的國民黨軍了。日軍戰鬥力是相當強的,作戰對象變了,一定要很快轉變戰術思想。」
賀炳炎、廖漢生二人都是賀龍一手帶出來的心腹愛將。尤其是這位個性極強的獨臂賀炳炎,那可是從屍山血河中打出來的戰神,是賀龍手下第一悍將。軍功累累,戰場經驗極為豐富的人,往往非常自信。賀龍的千叮嚀、萬囑咐,他倆自然感激老首長的關懷,但內心深處,卻多少有些不以為然:什麼樣的惡仗咱沒打過,當咱是初上戰場的新兵蛋子嗎?
賀炳炎、廖漢生率部一路急行軍,趕到雁門關西南臨洮山中的老窩村駐下,偵察敵情,尋找戰機。當時,該村群眾都逃到山裡去了,八路軍派人找回逃散的老鄉,幫助收割地里的蕎麥,宣傳八路軍的抗日主張,贏得了群眾的熱烈擁護和大力支持。一位放羊老漢帶著人生地不熟的賀炳炎等人,插到雁門關附近勘察地形。
雁門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也是溝通雁北高原與晉中腹地的門戶,一條公路從雁門關以西的山腰處盤旋而過。自忻口會戰打響以後,日軍汽車隊向南經太和嶺往忻口前線運輸援兵和彈藥,向北經廣武將傷兵和死屍拉回大同。他們認為中國軍隊早已敗退,因此疏於防範,僅在廣武駐有少量兵力。
在群眾的幫助下,賀炳炎等人獲悉:10月18日,日軍將要從原平運回死傷的士兵,遂決定在黑石頭溝一帶設伏,同時派少量兵力占領雁門關。17日夜,賀炳炎、廖漢生支隊進至離雁門關公路不遠的王莊、秦莊隱蔽待機,連以上幹部現場勘察地形。此溝南低北高,溝底儘是山洪衝下的亂石。公路順溝貫通南北,南端有座小石橋。
18日5時,部隊沿著山間小道向預伏地點開進,9時進入伏擊陣地。不一會兒,日軍車隊拖著滾滾煙塵源源而來,有上百輛之多。車隊緩慢拐過小石橋,爬上陡坡,進入伏擊陣地。賀炳炎一聲令下,八路軍各種武器集火射擊,瞬間將車隊前面幾輛車打得爆炸起火,車上日軍紛紛跳車逃生。隨著衝鋒號響起,3營營長王祥發率各連如猛虎下山般撲了下去,將日軍壓制在溝里。
賀炳炎根據紅軍時期打伏擊戰的經驗,認為只要敵人鑽進了伏擊圈,這仗十有八九就贏了。只要部隊發起衝鋒,敵人就得垮,戰鬥馬上就會結束。可今天一瞧,賀龍師長果然說對了,這些日軍不但沒垮,反而重新集結起來,端著刺刀和八路軍對沖。這可是賀炳炎戎馬生涯頭一回見到的「奇景」。
賀炳炎是何許人也?那可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狠角色。紅軍時期哪怕做到了師團級幹部,都經常掄著大刀親自帶隊衝鋒,右臂就是這麼不幸廢掉的。如今見對面的日軍仍敢頑抗,賀炳炎的眼睛又紅了,遂帶著警衛員從設在山頂的指揮所衝下來,直入敵陣。廖漢生知道自己攔不住他,便也帶著警衛員往下沖,想著無論如何,要保證獨臂猛將的人身安全。
讓賀炳炎、廖漢生沒想到的事接二連三地發生。紅軍時期打伏擊,外圍的國民黨軍哪怕離得再近,也是「友軍有難,不動如山」,幾乎沒有拚死救援。但是今天戰鬥剛打響,不僅駐廣武的日軍立即乘車出援,而且一長串滿載士兵和彈藥的日軍車隊正加速由北向南駛來。
賀炳炎部署在黑石頭溝北面的警戒分隊雖然將援敵幾輛汽車打著了火,但後面的日軍迅速下車、登山,順著西邊的山樑轉到八路軍左側,攻擊八路軍側翼。4架日軍也迅速趕至戰場上空進行助戰。原本是八路軍伏擊日軍,只一轉眼,日軍就形成了對八路軍的反包圍。這個行動速度太快了。
眼見戰場形勢急轉直下,賀炳炎立即收攏部隊上山。在撤出戰鬥的過程中,八路軍受到日軍幾面火力夾擊,傷亡驟然增大。賀炳炎的警衛員被敵人機槍打成了重傷。賀炳炎胸口被一顆子彈橫穿而過,將他的皮襖打了兩個洞。這要是再偏一點點,賀炳炎恐怕就命沒了。好在他吉人自有天相,又當機立斷不戀戰,這才讓部隊及其本人化險為夷。事後賀炳炎感慨道:鬼子的戰鬥力確實很強,和國民黨軍完全不一樣。
這一仗雖說不完美,對於賀炳炎這樣的猛將來說還很憋屈,但是目的基本達到了。日軍南北兩個車隊共300輛車堵在溝里動彈不得,其中有20餘輛被八路軍擊毀。兩股日軍合力收拾到傍晚,才算重新打通了這段公路。臨走前,日軍在黑石頭溝豎了塊木牌,大意是「皇軍」在此地遇伏,有67名官兵「玉碎」,提醒過往車隊千萬小心。
而賀炳炎、廖漢生支隊戰後一清點,此戰共犧牲11連指導員胡覺三以下50人,負傷53人。而且因戰況緊急,烈士們的遺體沒能及時搶運回來,殊為遺憾。不過,賀龍聞訊卻發來了嘉勉電報,對120師初戰日軍的這一仗評價很高,並鼓勵賀炳炎好好總結經驗,以利再戰。與此同時,賀龍還讓716團1營趕往雁門關,增強賀廖支隊的實力。
兩天之後的10月20日,賀炳炎、廖漢生將部隊拉到雁門關西邊的山埡子上,選擇公路上山埡子的一段陡坡作為伏擊點,將1營、3營分別埋伏在公路東西兩側,準備打擊日軍南來的運兵車隊。吸取上一仗的教訓,賀炳炎和廖漢生各帶2個連,事先對公路、橋樑進行了徹底的破壞,共計破壞了7座橋樑,收割了幾千米的電話線。
20日上午,日軍200多輛汽車南來。以往,日軍一路上都坐在汽車上呼嘯而過。但自從18日在黑石頭溝遇伏後,日軍在廣武鎮就提前下了車,由步兵在前面搜索前進,汽車隨後跟進,並有5架日機在空中偵察助戰。
敵變我變,賀炳炎立即改變伏擊車隊的戰鬥決心,指揮部隊對日軍步兵施行突然、猛烈的火力打擊後,立即撤出戰鬥,絕不與優勢之敵糾纏。此後,賀炳炎、廖漢生就採取這種「抓一把就走」戰法,隔三岔五在這條日軍運輸動脈上捅刀子,讓忻口前線日軍物資供應、兵員補充時斷時續,頻頻告急,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正面防禦作戰。國民政府方面也不得不對716團通令嘉獎,海內外報紙也大力宣傳雁門關伏擊的戰果,稱之為「雁門關大捷」。
毛主席在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中、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了包括賀炳炎、廖漢生支隊對雁門關敵主要運輸線的截斷、雁門關的兩次奪回在內的諸多勝仗,說明「八路軍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