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5日 · 紀實影像——九江市新華書店

2022-07-15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5日 · 紀實影像——九江市新華書店

1949年7月,九江市籌辦新華書店。

地點:

潯陽區

類別:

文化

新華書店中的讀者 筆者攝於2017年

1949年7月,中南新華書店派7人來九江,經過一個月籌備,8月中旬辦起九江書店。1950年3月,根據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關於統一全國新華書店的決定》,九江書店改名為新華書店江西分店九江支店。1953年12月,改名為九江市中心支店。1958年6月,改名為九江專區中心支店;1962年改名為九江專區新華書店;1971年,又改名為九江地區新華書店。1983年8月,九江地、市合併,九江地區新華書店改名為九江市新華書店。

資料來源:《九江市文化志》

說明:本篇很長,與這一系列的風格迥異。7月15日沒找到什麼特別的日子,就用一篇舊文改寫出本篇。筆者在幾年前就寫過九江的歷史和紀實文章,但沒多久離開這座城市,也就中斷了。原文是一篇紀實性的遊記,偏重影響記錄,且都是偷拍,因此文中照片數量很多。這次改寫,加入了對新華書店前期歷史的介紹,並刪除了部分原文的照片和文字。新舊內容用不同顏色顯示(原文用黑色字體)。

限於篇幅,本篇只講述九江新華書店總店的歷史。需要說明的是,本文配圖至少是五年前的。

小時候,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身邊的事兒仿佛總不會改變。父母天天要去上班,家對面的商店裡賣著零食就是那麼幾種。

後來,這個世界就癲狂了,都在變,莊嚴聳立的倒下了,閃亮的流星在天上穿梭。就如街上老商場,幾代人在那兒扯料子稱糖果,卻仿佛一夜間人去樓空。現在有多少人知道九江第一百貨商場在什麼地方?一菜場的舊址現在經營什麼?甚至市政府都搬走了。

然而,這個世界也有些不變的,某些店鋪依然牢牢地扎在那兒,如同地標般,住在這城裡的人都知道它,都相信它將永遠存在。

在每個城市中,穩如磐石的代表是新華書店。

新華書店正門 筆者攝於2017年5月

幾乎所有城市的新華書店都位於市中心的商業區,九江新華書店(總店)也是如此。

新華書店的歷史也算不得很長。1937年,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了黨報發行機構,建立了「新華書局」和門市部,為了方便對外聯繫,採用「新華書店」的名義開票和結算貨款,一年後創刊《新華日報》也延續了這個名稱。解放戰爭時期,新華書店被劃歸宣傳部門領導,成為中共最重要的宣傳陣地。解放大軍一路南下,打下哪個城市,新華書店就開在哪個城市的中心。

九江新華書店的開業日期已不可考。據《九江文化志》與《中原—中南新華書店史》記載,江西隸屬於華中區管理處,1949年7月,也就是九江解放後的第二個月,中南新華書店華中區管理處派王汝泉等7人來九江籌備建店。8月,九江新華書店成立後,王汝泉再往南昌建店,9月1日,江西新華書店成立。因此,九江新華書店早於南昌省店成立,因為南昌解放晚於九江。

九江新華書店創始人王汝泉 圖源:烽火Home

上圖為九江新華書店的創辦人王汝泉,他是江西省各個主要城市新華書店的創建者,江西省新華書店首任副經理、第二任總經理,後任江西省圖書館館長。

書店最早開設於大中路上,二醫院旁,是個中西合璧的房子,門臉雖然不大,但是氣度不凡,紅底黃字的招牌,是毛澤東親筆所書的「新華書店」四個大字,顯得氣勢不凡。據親歷者回憶,書店的中央大台上放的都是解放區出的書,書店工作人員都穿灰布制服,跟南下幹部們一樣,對讀者和藹可親,即使讀者是來蹭書讀的,也不會驅趕。

1949年,九江市民在大中路上歡慶國慶 圖源:《潯陽記憶》

上圖是九江解放初期僅有的幾張照片之一,拍攝於大中路上的市貿易公司門前(圖中右側建築),扎著陝北白羊肚手巾打腰鼓的主要是貿易公司工作人員。請注意照片後部中間,有橫排四個字的那棟房子,筆者判斷就是當年的新華書店。

如今的新華書店是在六十年代修建的。九江老城區靠近西門口,有片占地九千多平米的文廟(九江府儒學),始建於南宋年間,在民國期間就多已經挪作它用。1960年九江開闢潯陽路,文廟被全部拆除,在它的原址上建起了新華書店和對面的朝陽小學等建築。1968年,新華書店遷移至現在的位置(潯陽路54號)。

下圖是九江文史專家陳新代老師繪製的九江府儒學圖,可見新華書店是文廟的明倫堂所在。這麼說來,九江新華書店似乎也能染上些歷史上的文運。不過,這種毀掉文化再建文化的行徑,有沒有文運還真不好說。

製圖:陳新代

新華書店不僅僅是書店,除了零售外,它還承擔著行政辦公等多重功能。60年代修建的新華書店面積有限。1993年,新華書店在原址上籌建綜合樓,營業大廳搬遷到隔壁的第四百貨商場營業。1998年6月18日,綜合大樓竣工開業,占地面積超過1萬平米,地下1層、地上11層,集圖書零售、發行、辦公、餐飲、住宿、娛樂休閒為一體。2002年,對一至四層賣場進行擴建,後改稱「九江書城」。一座書城,搞一堆吃喝、住宿、按摩、洗腳之類服務的,顯然是為了讓讀者放鬆身心。

新華書店大門 筆者攝於2017年5月

書店對外敞開營業的有三層,其中一樓還不賣書,都是出租櫃檯,出售些兒童學習電腦、筆記本電腦、蘋果手機之類的。店員永遠都比顧客多。看得出這是模仿大型百貨商場一樓賣化妝品、手錶的模式,將高利潤銷量少的商品放在入門處。

乘電梯到二樓,這裡才是圖書的售場。書店的二樓可以稱為「成人區」,類別涵蓋文學、歷史、政治、經濟、工程、藝術、旅遊、養生、烹飪等等。這些類別是一家書店內核之所在,這其中,有的是利潤來源的暢銷書,有的是價格高昂的大部頭,也有些或許很久無人問津。這也是一家書店的品位層次之所在,書的種類有多少,有多少庫存,更是實力的表現。與普通的民營書店相比,以全面、綜合相較,新華書店有其強勢的地方。

筆者攝於2017年5月

這些書的讀者群主要是成年人,因此二樓總是不乏購書者和看書的人。書店提供的座位很少,人們就只能坐在地上。好在地面乾淨,既然來讀書,也不會介意更多。這也是書店特有的景色。

筆者攝於2017年5月

與書籍相比,我更感興趣的是顧客。

一個僧人出現了,大步流星,很快地在二樓轉了一圈,如同檢閱般在每個書架前快速掃視,抽出本翻翻,夾在懷裡,不一會就扛著一堆書去結帳。

一位胳膊上紋繡的瘦瘦的姑娘,背著雙肩包,一直在旅遊書籍中翻閱,看她正在仔細閱讀的頁面介紹的是井岡山。她位遊客?

筆者攝於2017年5月

一位老者,也是在極認真地查閱中國地圖,看他那瘦弱的身子,他還能出去旅遊麼?

右手兩根指頭上纏著厚厚紗布的民工,身上還帶著塵土。紗布很潔凈,或者是受傷不久,或者剛在醫院換過藥。我猜他未必買書,他想來查找什麼?湊過去看,是本養生的書。

筆者攝於2017年5月

一位黑紅臉的壯漢,幾乎半躺在地上,光腳踢開拖鞋,閱讀得極為認真,一隻手時不時撓撓腿,腳趾頭還在一翹一翹的。

筆者攝於2017年5月

一位身材修長的少婦,染著黃髮,做了美甲。她坐在地上,如一隻柔軟的小貓,看那手上的書,像是四大名著。不知為何,我總覺得在哪兒見過她。

筆者攝於2017年5月

書店裡也有些奇怪的人。一位老人在看著一份挺舊的參考消息,應當是自己帶進來的。看報紙到書店來幹什麼?

一位中年婦女,手上拿著本黑皮面的聖經,看得出是自己帶進來的。她總是湊到某個中年讀者身邊,小聲說著什麼,即使別人對她不予理睬,她依然是滿面微笑,不依不饒的樣子。這是傳教的。

一位豐滿的姑娘,靠在圈椅上,身旁擺著一本公務員考試用書,上面放著一支筆和一個筆記本,卻始終未見她看書,她的眼睛從未離開手機,且在不停地在改變姿勢,到後來就躺了下來,這樣舒服麼?

筆者攝於2017年5月

書店的二樓,顧客沒有聲音,很寧靜,人們要麼挑選,要麼閱讀。

將寧靜打破的總是那些店員們。去了數次新華書店,只見過一位年輕的女店員在看書,其餘的,不是在玩手機、打瞌睡,就是在用著本地話大聲聊天,她們的聲音穿透力極強,會讓你感覺的,她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把顧客趕走,最好誰都不要上門,反正一分錢工資都不會少發。國企就是這樣吧?

書店裡喧鬧的地方在三樓,那兒可以被稱為「未成年區」,只有兩大類書籍:中小學的教材教輔和兒童讀物,讀者對象都在18歲以下。

筆者攝於2017年5月

或許是因為不在開學季,幾次到書店,教材教輔這一大片區域總是空蕩蕩的。我一直認為,這種東西算不得書。

什麼是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圖書是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內,至少含49頁的非期刊類印刷品,並應公開發行,具有版權保護。

我認為,書總應當是有保存、傳閱價值的讀物。多少年後你會記得它,它放在書架上,即使你不看,也是收藏。愛書的人看著它們,就像是愛美的女子看著一堆鞋子。如此說來,教材是書,那些《五年中考三年模擬》之類的就很難說了,它們是攀高的墊腳石,就像是賓館裡的一次性拖鞋,用完也就丟了。

這些書對於新華書店卻有重要意義。曾經很好奇,在網絡的衝擊下,實體書店多已紛紛凋落,新華書店依靠什麼存活?就算是國營書店早已占據了極好的商業位置且不需要考慮房租問題。每天就這麼些顧客,能有多少流水?如何養活這麼多員工?

曾與一位書店的老員工聊過。他告訴我,無需擔心,因為國家有紅頭文件,中小學教材、教輔的採購必須優先從新華書店走貨。依據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新華書店的教材類發行業務總占比超過80%。可以說,在新華書店裡搞零售,就是個面向公眾福利行為,也無怪乎店員們對你買不買書毫不在意,他們也用不著打折促銷。

三樓的另一側是童書賣場,這兒被裝修得色彩艷麗,甚至還有遊樂場模樣的內室和低矮的桌椅,對孩子們而言顯得平易親和。

筆者攝於2017年5月

周末,這裡聚集了最多讀者,還有陪伴孩子們的母親、老人。孩子們在一起,總會有些喧鬧。也好在他們彼此並怎麼打擾,都是各讀各的,很是專心致志。

女孩子們很安靜,男孩更好動,見到一位,鑽在桌子底下,每隔幾秒就要換個姿勢,眼睛卻依然牢牢地盯著書,甚是有趣。

筆者攝於2017年5月

陪著孩子們的家長,多在閱讀。也有些玩手機、打瞌睡的,甚至有人躺在一邊呼呼大睡。我總是覺得,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若不能做出表率,也別指望自己的子女能有素質上的飛躍。

我本人很久沒進書店了,對兒童讀物更是少有接觸。這回注意看看,挺奇怪的,有那麼多應是成人閱讀的書籍,被貼上了兒童讀物的標籤。足本的《三言兩拍》適合未成年人閱讀麼?

三樓的中央有張長桌,能圍坐六七個人,像是為座談設計的。這裡總有兩三位老人,趴在桌上抄書。老人們的穿著很普通。我想他們也未必是買不起書,抄書也是件消磨時間的事兒。下圖這位老人抄的是菜譜。

筆者攝於2017年5月

新華書店,是個有意思的地方。

幾十年前,廬山區十里大樓旁也有間新華書店。店面很小,裡面的書也不多。因為離家近,我隔個月會去轉轉。再後來,這分店被撤銷了,租給一家西餅屋。那建築的外觀經過多次裝修,但結構未曾改變。門挺寬的,兩側是斜角玻璃櫥窗。以前櫥窗里放的是書,現在是漂亮的蛋糕。每次經過,看著那門面和櫥窗,心中偶爾會有點兒惆悵。

家人經常去那兒買西點,說是味道挺好的。

我從不吃,不喜歡甜食。

最後放一張筆者挺滿意的照片。不止一位朋友問我,這張照片是不是擺拍的。你說呢?

無論男人還是女子,老者還是少兒,讀書的人,都是最美的。

筆者攝於2017年5月

後記:本文刪除了部分文字和照片,原文連結在此:《潯城紀實 · 新華書店》。

我最喜歡的這種風格,別去講述什麼宏大的歷史,只記錄身邊平凡的生活。或許熬到本系列結束,我會回來的。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aa0f7f83f401d27369f3c41a0169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