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說多少次,救救河南人

2023-06-17     視覺志

原標題:還要說多少次,救救河南人

五月底的一場雨,把河南農民馬上就要到手的小麥,奪走了。

大雨讓原本飽滿的麥粒發了芽,把金黃的麥穗淋成了灰色,一如農民們焦灼又失望的臉色。

要是在往年,小麥收割一周多就能結束,可今年因為纏綿的雨水,收割斷斷續續進行了半個多月。

這半個月里,「收割機堵在高速上」「網紅活躍在農田裡」……林林總總的熱搜此起彼伏。

新聞,真真假假;田裡,眾生百態……都集中在了這漫長的小麥收割季。

但是最苦,永遠是農民。

如今小麥收割終於進入了尾聲。

熱搜也逐漸退去它的熱度,人們不再關注河南發芽的小麥。

只是這場雨帶給當地農民帶來的影響沒有並同熱搜一起消散……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說的就是農民勞碌,遇到農忙時節更是時間緊迫。

五月底,正是河南麥子成熟的時節,農民們要在麥子成熟後、沉甸甸的麥穗低下頭前的窗口期,立刻收割。收早了,麥子不熟,收晚了,小麥倒伏給收割機作業帶來巨大難度。

而在小麥成熟的季節,農民們最怕的就是「爛場雨」。

今年的河南,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都很少見這樣的連雨天。

5月25日開始,河南大部分地區,從小雨到大雨,整整下了五天。

而田裡的麥子再有一兩天就成熟了,飽滿的麥穗,浸過雨後越發沉重,麥稈頂不住,開始成片成片的倒伏。

那些沒有倒伏的,麥粒在濕熱的環境里,開始發芽。而後霉斑慢慢爬上麥棵。

看著麥子泡在田裡,發芽發霉,農民心急如焚,如果再不抓緊時間收割,今年的麥子就要爛在地里,一年心血全白費了。

說起收麥和收割機,很多農民滿心憤懣、情緒激動。

在他們看來,今年河南遭遇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收割機。

往年收割機大批大批奔赴河南小麥產區,轟隆隆連日作業。而今年,大片的麥子都沒有收割,收割機卻已經找不到了。

在河南村莊臨近的國道,會有三三兩兩的收割機駛過。

焦急的農民們只能站在路邊招手攔車,很多人拿著錢往收割機司機手裡塞,司機都不接。幾乎所有路過的收割機都不肯停下來。

也有零星幸運的人,在路口攔下一輛願意下地收麥的收割機,那就成了全村的希望。

收割機加班加點乾了兩天兩夜,機器不知道累,人不行。凌晨三點,開收割機的要休息,

一位七十多歲的農民,攔在收割機前頭:你要是走,就從我身上碾過去吧。

這位老人種了三畝麥子,還都在地里,眼看著發芽。雨停了兩天,地晾得差不多,終於能進收割機了。今天要是不收割,天氣預報說,明天還有雨,麥子就徹底完了。

收割機司機不忍心,就這麼一塊塊割下去,直到第二天早上,雨越來越大,不得不停工。

為什麼收割機這麼少?為什麼上面不往河南這裡派收割機?農民心裡疑竇重生。

六月初,有兩條新聞上了熱搜。一條是「河南南陽麥收基本結束」,一條是「河南通報上百台收割機無法下高速」。

當地很多農民認為,收割機少,這正是這兩條新聞所說的原因。

南陽大肆報道的麥子已基本收割完成,所以收割機才不來的。「他們要不這樣說,興許車就來了。」農民如是說。

大家也相信,一些地方不讓收割機下高速,是收割機少的另一個原因。

但是真實情況確實如此嗎?

根據財經雜誌現場調查:

確實有一些收割機在高速出現了緩慢通行的情況,原因是部分收割機運輸車未辦理《超限運輸車輛通行證》。

問題出現後,當地採取容缺放行措施,當天解決了車輛通行緩慢問題,並不存在網上盛傳的數百輛車擁堵5天的情況。

也許收割機少,和上述兩種情況有點關係,但是都關係不大。

有經驗的農民分析,主要原因還是天氣。連續的幾天雨把地泡得太泥濘了,大型收割機根本下不了田。

就是勉強下田的,也因為麥杆太濕,收割機容易被卡死。

而很多收割機按時到達南陽後,正趕上「爛場雨」。不能下地幹活,只能耽誤工時。作為收割機車主,一年只掙一個月的錢,他們沒法耗在一個無法下地作業的地方。幾天雨後,北部的麥子逐漸成熟,收割機手自然要離開河南,去北方收麥。

地里發芽的麥子看著讓人糟心,但就是收割回來,也沒有讓人舒心多少。

在雨天裡搶收回來的小麥,濕度太高,如果不馬上晾曬、烘乾就會發霉。

在河南鄧州,搶收回來的麥粒含水量都在30%以上。全靠日收能力500噸的烘乾塔烘乾。

往年的小麥一次烘乾後就可以收購入庫,而今年已經經過一次烘乾的小麥,含水量還在20%左右,距離13%的收購標準有很大距離。

但是沒辦法,烘乾一次的小麥就得自行想辦法晾曬了。因為後面還有大批大批的濕小麥等著烘乾,這些小麥如果不馬上烘乾很快就會壞,大家只能排著隊,然後把小麥烘乾到一半。

為了保證農民利益,我國一直都有糧食保護價,2023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是1.15元,但前提是要達到三級質量標準。

標準糧三級的標準是:水分都不能超過13%,不完善粒不超8%……而今年河南很多地區小麥受降雨影響,大部分發芽,很少能達到三級標準。

發芽少的小麥,收購價也到不了1元,大部分只能賣給飼料廠。

農民們一聽到小麥要被拿去做飼料喂牲口,開始心疼。尤其是年輕時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的老人家們,當年自己都吃過觀音土,瞅見浪費糧食就可惜、心疼。

而那些沒來得及烘乾晾曬、或者發芽發霉太多的麥子,連做飼料都沒法達標。只能賤賣到4毛錢。

往年沒遭災時,一斤小麥能賣一元多,大家還調侃,一斤小麥換不來一瓶礦泉水。

而今年只能賣4毛錢的小麥,連個饅頭也換不來了。

雖然小麥價跌了,但是麵粉廠的麵粉價格卻從95元一袋漲到了115元一袋,他們只收陳麥換面,拒收新麥。

沒有陳麥的農戶,也只能選擇購買麵粉。自己種小麥,最後很有可能連饅頭都吃不起。

關於種地,10年前,一斤糧食一塊多錢,10年之後,一斤糧食還是一塊多錢,(還不包括受災)每一年的糧價較去年漲一分錢。但是同期的化肥、農藥已經漲了很多。

有人算過一筆帳:種一畝地,種子、肥料、耕地、種地、打藥、收麥,這一系列成本花費要在600元左右。年景好時,一畝地產糧1000-1300斤,一斤1元多。一畝地能掙400多元。這還是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才有的收益。

像今年年景差,一畝地產糧700-1000斤,一斤賣不到1元,多的9毛錢,少的不到5毛錢。基本上種一畝地還要倒賠進去不少錢。

對於只靠種地謀生的農民來說,遭災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累死累活掙不了不幾個錢還有可能賠錢,這也是很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掙錢的原因,如今站在田裡的農民都是老人。

河南的這次大雨,毀掉了不少麥子,也暴露了很多人對農業的無知,對農民利益的漠視。

就在河南小麥遭災時,出現了很多不合時宜的現象和聲音。

先是網紅們,為了蹭熱度,扎堆到麥田直播農民割麥。

他們不是幫心急如焚的農民們收麥子的,而是架起設備就地直播,一邊說叔叔阿姨開始搶收麥子辛苦了,一邊讓大家刷點禮物支持他們一下。這哪裡是在支持農民,分明是在恰農民血汗的錢。

而後來網上又湧出了很多完全不懂農業常識、甚至是陰陽怪氣、充滿嘲諷的言論。

有網友留言說:「發芽了好呀!生麥芽可以入藥,疏肝解郁,健脾行氣。」

還有的說:「統統做成麥芽糖,那不甜暈死過去。」

也有網友埋怨河南農民,「其實已經收割晚了,如果雨前收,還能有個八成收穫。」

甚至有人嘲諷河南人懶,說什麼沒機器就不會幹活了嗎?就不能拿起鐮刀進地里人工收割嗎?

看到這些言論,不知道要說他們是無知還是殘忍?簡直就是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河南是我國農業大省,當地小麥種植面積占到全國的25%,國人吃的每4個饅頭中就有1個是用河南小麥麵粉做成的。河南的小麥,不僅直接關乎當地農民的「飯碗」,也關乎全國的糧食安全。

一個國家需要大都市的繁華,但是如果沒有農業做根基,再多的高樓大廈也只不過是空中樓閣。

而支撐起這些的,正是大雨里晝夜割麥,看著發芽麥粒心疼到痛哭的中國農民。

他們流最多的汗,卻享受不到一毛錢的高溫補貼,他們收入最少,卻鮮有退休金,要活到老乾到老。

他們很少抱怨,樂觀自救,他們相信人勤地不懶……

農民永遠不應該成為社會的底層,他們應該是你我心裡敬畏和不能踐踏的底線。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17 / Jun / 2023

監製:視覺志

編輯:小飈

微博:視覺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a0d7c61e518e10a8dce873289e30a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