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人權狀況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2020-07-17   中國西藏網

原標題:西藏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人權狀況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雲上邊會」:西藏社會發展與人權保障國際研討會綜述

西藏民主改革6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西藏社會實現了由封建農奴制度向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性飛躍,西藏發展實現了由貧窮落後向文明進步的偉大跨越。

圖為研討會線下主會場 西南政法大學供圖

7月13日,在中國重慶市西南政法大學召開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雲上邊會』:西藏社會發展與人權保障」國際研討會上,來自中國、巴基斯坦、尼泊爾、緬甸、衣索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們用長期研究獲得的數據、案例,從宏觀發展到微觀變化,結合國內視角與國際視野,呈現出了一個立體、真實、生動的西藏形象。各國專家學者的觀點充分印證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西藏工作,目前,西藏發展進入歷史最好時期,西藏人權狀況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西藏社會展新貌

圖為列車駛過拉薩河特大橋 圖片來源:中鐵大橋局集團微信公眾號

尼泊爾前警署高級警司、人民黨主要領導約格什瓦•羅基希米認為,隨著鐵路、公路、教育、農業和機場等的發展,西藏自治區旅遊業蓬勃發展,並極大地促進了相關經濟產業的發展。貿易、物流、銀行、保險、電子商務和其他新形式的產業發展迅速,並成為新的增長點,西藏自治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巴基斯坦阿瓦納法律協會律師穆罕默德•伊克巴爾表示,現代化的新西藏各項事業欣欣向榮、人民生活富足安定,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和平解放前處於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統治下的舊西藏,數以百萬計的農奴毫無人權、生存艱難,是西藏民主改革使曾經的農奴擁有了土地、農具、牲畜和其他生產資料。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長周力認為,得益於政策支持以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西藏自治區的電子商務正快速發展,居民在網際網路上買賣商品逐漸常態化,各地建設起電商服務站,並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電商模式對接扶貧產業,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的精準扶貧和經濟社會發展。

浙江師範大學邊疆研究院教授馮建勇則表示,無論是西藏自治區實施的民族區域制度還是經濟發展、文化保護和宗教信仰自由,均證明了一點,中國政府所追求的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為了推動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行穩致遠。

人民權益得保障

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小學的學生正在上課 攝影:賈華加

「1959年以來,西藏最大的變化是人的解放。」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所副所長、研究員孫宏年認為,如今,西藏自治區人的權利得到了充分保障,民主改革使占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獲得基本人權,西藏自治區各族人民成為管理當地社會事務、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成為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享有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方素梅通過對比60年來的西藏人口變化數據得出結論,西藏自治區目前的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0%以上,主體地位沒有改變。而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包括對口支援、旅遊觀光等帶來的人口流動,給西藏自治區當地的發展帶來了強勁的推動力。

圖為墨竹工卡縣塔巴村村民央宗在苗木花卉基地工作 圖片來源:拉薩日報

「1951年以前,西藏大多數婦女和兒童的各項權利都得不到保障;民主改革以後,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方面得到了和男子平等的各項權益。」衣索比亞德布雷馬科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海勒通過系統梳理西藏婦女人權狀況變化,反映了西藏人權狀況的整體發展與提升。他認為,尊重、實現和保護婦女的人權有助於西藏自治區人民享有更美好和繁榮進步的未來。

精準脫貧、對口支援惠及千家萬戶

圖為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援藏隊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送醫送藥下鄉(資料圖) 攝影:袁洋

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楊明洪認為,西藏自治區的發展歷程說明,中國的改革和發展不僅讓西藏自治區分享到了紅利,從而加快了發展步伐,而且,西藏自治區的農牧民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從而提高了自身的生活水平。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長周力表示,從對西藏自治區易地搬遷的觀察中,能夠看到中國的扶貧事業以及融入其中的對少數民族人權的保障情況。

浙江師範大學邊疆研究院教授馮建勇在發言中鮮明提出,目前中央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對西藏自治區始終立足於投入巨大財力、物力和人力全力支持,不遺餘力地推動西藏自治區的發展進步。

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

圖為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類烏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悠然自得的野生馬鹿 攝影:斯朗尼瑪

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吳喜表示,西藏自治區普通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觀念,現在已經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新生態理念融合,生態文明理念在西藏自治區各族群眾心中深入紮根。

西藏社科院當代西藏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拉巴卓嘎表示,西藏和平解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西藏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定一系列重大政策和舉措,加強西藏自治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就。

宗教信仰自由和傳統文化保護得到充分保障

圖為雪拉藏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次仁多傑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塔榮鎮的雪拉村用傳統工藝造紙。藏紙歷經千年傳承,見證了西藏的發展進程 攝影:趙耀

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朱晶進認為,開發民族文化的價值,除了實現傳承、保護目的外,也可以為西藏自治區各族人民帶來增收的實效,這是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以文創產業作為精準扶貧的切入口,也為藏文化可持續傳承、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圖為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信教僧俗群眾在大昭寺進行煨桑、轉經等禮佛活動 攝影:趙二召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秦永章表示,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各種宗教得到平等保護,西藏自治區群眾不僅享有宗教信仰自由,而且也可以自由參加各種宗教活動,根據自己的宗教信仰選擇去宗教場所開展宗教活動。

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楊明洪表示,中國政府向寺廟和僧人提高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他說:「西藏自治區僧人按照城鎮居民參加社會保障體系,而不受戶籍限制,這體現了中國政府對僧人群體的特殊關懷。」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孟慶濤認為,在分析西藏自治區社會發展與人權保障情況時,應把握客觀原則、歷史原則、辯證原則和合作原則。要尊重西藏自治區社會發展與人權保障的事實,價值判斷必須建立在事實判斷的基礎之上。同時,應將之置於歷史發展與變遷之中,看到前後的相對變化、走向,而不是靜止地看。

西藏自治區人權事業的發展,是中國人權事業新進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是中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之一。在中央政府的特殊關懷、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和西藏自治區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下,相信西藏自治區一定將與全國一同邁入小康社會,共享發展成果、共享現代文明,人權事業得到更好發展。

責 編丨陳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