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攻破天京,立下不世之功,曾國藩為何反遭慈禧怒斥?

2024-01-13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湘軍攻破天京,立下不世之功,曾國藩為何反遭慈禧怒斥?

安慶丟失後,太平天國大勢不妙。

西面有湘軍咄咄逼人,東面有李鴻章淮軍和左宗棠楚軍的步步逼近。

兩面作戰為兵家大忌。江南戰場的主動權,一步步落入清政府手中。

1862年3月,曾國荃率三萬湘軍離開安慶東下,拉開了天京之戰的序幕。

4~5月,在湘軍的強勢打擊下,駐守天京上游的太平軍節節敗退,湘軍陸續攻占了蕪湖、巢縣、無為、運漕、和州、東、西梁山、太平關。

5月30日,彭玉麟率湘軍水師一萬多人進泊金陵護城河口,曾國荃部三萬人也直逼雨花台。天京城處在了湘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6月8日,為了打退湘軍的圍城,洪秀全在天京城內臨時拼湊了兩萬軍隊。

能拿得動搶的人,通通都要出城迎戰!

結果,兩萬弱旅慘遭湘軍吊打。

而在初戰失利的同時,陳玉成遇害的消息也傳到天京。

得知了噩耗,洪秀全先是驚恐不安。接著又不知所措,完全沉不住氣了。

在這種情況下,在外作戰的李秀成、楊輔清、洪仁玕等人,全部收到了馳援天京的詔書。

收到詔書後,身處皖南的楊輔清、洪仁玕立即回援天京。

坐鎮蘇州的李秀成認為湘軍初至,銳氣正盛,解除天京威脅的時機尚未成熟。便沒有親率主力回援,而是指派了胞弟李明成回援天京。

到了7月,回援的太平軍約五萬人。

此時對比兵力,太平軍要多於湘軍。

從形勢上講,太平軍握有局部主動權。

因為曾國荃一軍,完全是孤軍,在太平天國的內線作戰。

曾國荃把兵力分布在板橋至方山一線,目的並不是立即拿下天京,而是試圖在天京城外設立據點,然後再伺機伸展。

當時的湘軍並不會,也根本不可能立即對天京發動進攻。

但是,由於楊輔清、洪仁玕指揮所部夜襲湘軍大營,被湘軍擊退,未能解除天京之圍。

加之洪秀全也對李秀成的遲遲不回心懷不滿,開始懷疑其忠誠。

因而一時之間,所有的壓力全壓在了李秀成身上。

從8月初開始,洪秀全一日三詔,措辭極為嚴厲。

儘管李秀成將自己的家屬送往天京做人質,也依舊抵消不了洪秀全對他的質疑。

得知李秀成來了,天京城外的曾國荃很心慌。城內的洪秀全也很心慌。

由於摸不准李秀成的態度,此時洪秀全的心態極為糾結。

他怕李秀成不來,又怕李秀成亂來。

李秀成這個時候能證明自己忠誠的方式,唯有打勝仗,打敗湘軍!

然而,這場至關重要的「雨花台大戰」,李秀成在擁有十倍兵力的情況下,與曾國荃大戰四十多天,竟然打輸了。

關於為什麼打輸,李秀成後來在自述中是這樣說的:

「九帥(曾國荃)節節嚴營,濠深壘堅,木樁疊疊層層,亦是甲兵之利,營規分明……因八月而來,各未帶寒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無糧,未能成事者也。」

在李秀成看來,此戰失利可以歸納為三個原因。

一是湘軍太強大;二是天氣太冷;三是太平軍缺糧草。

歸納為一句話,就是客觀因素導致了戰役失利,李秀成主觀上沒有任何方面的失誤。

那麼事實是不是真的如此呢?

很顯然,並不是。

曾國荃部的帳面兵力只有三萬,加之遇到瘟疫,導致減員三分之一。因而湘軍實際的可戰之兵也就一萬多人。

第二,曾國荃是孤軍深入。雖然有水師源源不斷地運送補給,但湘軍也存在糧草不足,士兵吃不飽飯的情況。

第三,李秀成是有備而來。所謂的「因八月而來,各未帶寒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無糧,未能成事者也」,並不是事實。

第四,據曾任曾國藩幕僚的王闓運的記載,太平軍在雨花台大戰期間的表現,前後落差較大。

大戰前期,太平軍在每次戰鬥中,都是先以洋槍、洋炮猛烈轟擊湘軍,並潛挖地道,直達湘軍營濠外,有如明地道束草填溝,鋪板於上,將士前赴後繼,奮不顧身。

在長達二十多天的猛烈攻擊中,湘軍副將倪桂等人被太平軍擊斃。

曾國荃臨陣督戰時,臉部左頰也被流彈擊中。

由於壓力太大,曾國荃每天都要寫一封信向曾國藩訴說苦狀。

遠在安慶的曾國藩得悉後,用他自己的話說「心已用爛,膽已驚破」。壓力極大。

可是像這樣強度的攻擊,大戰的後期,當兩軍開始比拼毅力,就看誰先撐不住時,太平軍竟然變得怯敵,連肉搏戰都不敢打了。

對此變化,李秀成的解釋是太平軍後勤補給出現困難,以致士氣衰竭,沒人願意賣命了。

可是前面也說了,所謂補給困難,並非事實,都是李秀成事後的推托之詞。

太平軍前後反差極大的真正原因,其實是雨花台大戰後期,蘇州傳來噩耗——譚紹光率東征軍在青浦、嘉定慘遭淮軍的痛擊,以致「蘇崑空虛」。

現在淮軍要偷自己的家,加之天京這邊短期無法結束戰鬥,李秀成自然是坐不住,心思早就飛到蘇州去了,直接從雨花台前線抽調了數萬人馳援,不想再與湘軍死磕到底。

而李秀成作為主帥,他尚且如此,三十萬太平軍自然是軍心懶散,無人再願意賣命。

證明自己的關鍵一戰沒打好,結果很嚴重。

無論李秀成如何給自己找推卸之詞,也抵消不了洪秀全對他的不信任感。

不久後,洪秀全的處分詔書下達:革除李秀成的忠王爵位,留職自效,戴罪立功。

當然,把雨花台大戰的失利,全歸咎於李秀成,也不客觀。

自從安慶失守後,洪秀全為了牽制陳玉成、李秀成等人軍權過大,也是騷操作不斷。

比較明顯的一個騷操作就是濫封王,一口氣封了一百多個王。

洪秀全大封王爺,固然可以提振人心,調動將領們的積極性。

但消極影響也很明顯。那就是當洪秀全越級與中層將領建立聯繫後,有非常多的人,漸漸不服李秀成的調度。

原本太平天國只有兩個陳玉成和李秀成兩個大軍閥,結果一通濫封王后,太平天國出現了幾十個小軍閥。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洪秀全的軍事素質過硬,有超強的指揮作戰能力,這倒也罷了。

問題是,洪秀全沒有這麼強的指揮能力。

他本身能力不足,卻即要防著李秀成,又要重用李秀成,太平軍的指揮系統怎麼可能不亂?

換言之,參與雨花台大戰的太平軍諸王,在大戰後期都想保存實力。因為大家明白,有兵就有權,就有管轄區,有自己號令一切的獨立王國。

如果把老本拼光了,就什麼都沒了。

這個時候,就算李秀成想打,也難以為繼。

太平天國滅亡後,根據昭王黃文英在江西巡撫衙門的供詞,洪秀全一共封了2700多個王。

這也是今天流傳最多的一種說法。

但根據羅爾綱先生的考證,太平天國後期能考證到王號的王爺,實際是250多人。這還是算上了楊秀清、馮雲山等早期冊封的王,以及洪秀全為了拉攏捻軍和天地會,遙封的王爺。

至於所謂的2700個王爺,目前無法證實。

因為即便加上天京城破前夕,幼天王洪天貴福臨時冊封的一批有名無實的王爺,太平天國也只有一千多個王,遠遠達不到黃文英說的2700多個。

有朋友可能會說,一千個王爺也不少了。據說太平天國的王爺都有開府的權力,天京城才多大啊?一千多個王爺都要修王府,天京城豈不是要擠爆了。

怎麼說呢。

首先,太平天國後期出現了明顯的軍閥化。以致天京中央的權力不斷弱化,洪秀全對將領能施加的影響力越來越少。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洪秀全不封王,地方將領也是擁兵自重,是事實上的王爺。

既然已經是事實了,加之洪秀全此時既無糧草,手上又沒有軍隊,他唯一不可替代的優勢就是擁有名器的授予權。

他此時不封王,更待何時呢?

其二,太平天國後期冊封的王爺,多是口頭授予,連王號都沒有,沒什麼實質獎勵。

真正有開府權力的,也就是開國六王(楊秀清、蕭朝貴等人雖死,但爵位保留),以及洪仁玕、李秀成、陳玉成等十幾位權高位重的王爺。

也就是說,沒實力的人,無論是否封王,都沒能力建王府。有實力的人,無論是否封王,也會自作主張修建豪宅。濫封王,其實不會額外占用太平天國有限的資源。

清朝綠營武官編制,從正一品到從九品,總計是12933員。其中提督19員,總兵83員。

但在鎮壓太平天國的十餘年戰事中,清政府以戰功保舉者,獲「記名提督」近8000人,獲「記名總兵」近2萬人。

熟悉明清朝軍制的朋友們應該都清楚,「提督」和「總兵」是清朝含金量非常高的高級武職。

後者為正二品,相當於現在的副軍級,少將軍銜。前者為從一品,相當於正軍級或副大軍區級,中將軍銜。

北洋水師那麼重要的單位,其編制也只有一個提督和兩個總兵。

而如此高級的武職,清軍的記上名冊,居然將近三萬人。這濫封程度比太平天國的一千多個王爺也不遑多讓了。

清政府和太平天國在開不出什麼實際獎勵的情況下,給予將領精神鼓勵,屬於典型的權宜之計,誰也別笑話誰。

洪秀全在宮中閉門造車,冥思苦想一番後,又想起了「圍魏救趙」。

他命李秀成率本部二十萬人馬進軍皖北,進而攻打武昌,然後進取荊州、襄陽,與遠征陝西的扶王陳德才部聯成一片,以達到調動湘軍,解天京之圍的目的。

但是,圍魏救趙這一招,太平軍已經用爛了,湘軍根本不中計。

並且,曾國藩此時已榮升協辦大學士,擁有統轄蘇、贛、皖、浙四省軍事之權。

當得知李秀成要襲擊湖北後,曾國藩命皖北、鄂東各府縣堅壁清野,導致李秀成部在行至安徽六安時,無可休之舍,無可征之糧。

流動大軍最怕的就是無糧可食。士兵們餓肚子,分分鐘兵變。

李秀成無可奈何,只好下令退兵,自己先帶一萬多人返回蘇州,讓剩下的十幾萬人在後面慢慢走。

結果,當李秀成先行離開後,清軍馬上對後面的太平軍發動合圍。

這十幾萬人,身無立足之地,缺水缺糧,餓死者甚眾,最終全部被殲滅。

李秀成總計也就是二十多萬兵力,一戰被幹掉了十幾萬,後面的戰鬥想想也知道沒法打了。

1863年12月,蘇州、無錫相繼被淮軍攻陷。李秀成在蘇南無立身之地,只好盤算著回天京。

駐兵溧陽的李世賢知道後,勸李秀成別作他謀,不要回京,但李秀成不聽。

1864年初,被湘軍圍睏了一年半的天京因為斷糧,開始出現大面積的餓死現象。

而與老百姓餓死截然相反的一幕,是洪仁達等勛貴家中屯聚了大量糧草,但他們卻從不放糧救賑,反而藉此機會囤積居奇,大斂錢財。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一句名言——人類從歷史裡學到一個教訓,那就是沒有學到任何教訓。

明朝滅亡前夕,崇禎皇帝求大臣們捐錢犒軍,但世受皇恩的明朝勛貴紛紛喊窮。

等到李自成進了北京,這些人全部被抄家。

此時的太平天國勛貴就如明末官員一般無恥,太平天國怎能不亡?

溧陽、金壇、溧水、東壩等地的太平軍守將紛紛向清軍投降。

受此影響,天京也徹底淪為一座孤城。

李秀成很清楚繼續固守天京,必然是死路一條,便上殿向洪秀全進言:天京不能再守。應立即放棄天京,取道江西,繞湖北,與陳德才軍會合,據西北以圖中原。

很明顯,李秀成的建議是上策。

打不過,只能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並且,轉向西北發展也有一個好處,那裡沒有列強勢力,湘軍的水師也過不去。

只要避開了列強和湘軍水師,勝負猶未可知。

但此時的洪秀全已經沒了早年的銳氣,他已經吃不了苦了。

所以,洪秀全斷然拒絕了李秀成的建議。

見洪秀全不想走,李秀成只好留守天京。

1864年5月,洪秀全病了。

之後的十天,由於不肯服藥,日漸嚴重,洪秀全最終一命嗚呼。

洪秀全死後,幼天王洪天貴福即位。他沒有發公告,也沒有舉行儀式,只是草草安葬了洪秀全。

據洪天貴福後來的供詞稱:「十九曰老子死畢,是遣女官來葬的。葬在新天門外御林苑東邊山上。」

洪秀全下葬時,是秘不發喪,沒有用棺槨,很少人知道其遺體具體埋在了哪裡。

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洪天貴福沒說。但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天京即將城破,沒必要大辦喪事了。不如秘不發喪,讓湘軍找不著,也好給洪秀全留個全屍。

當然,湘軍最終還是找出了洪秀全的遺體。

至於如何處理的,那就眾說紛紜了。

比較常見的一個說法是曾國藩命人將洪秀全的屍體燒成了灰燼,然後又讓人把洪秀全的骨灰放到炮口上,開炮打進長江。

由於朝廷無法足額發放軍餉,所以湘軍在打仗時,往往需要通過洗劫城鎮填補軍餉虧空。

之前一路東下,湘軍勢如破竹,攢了一些家當。

但在南京城下,老百姓都跑光了,想洗劫也找不到搶劫對象。

在這種情況下,湘軍十個月沒有發餉。

沒有軍餉,這都還是次要問題。

最要命的問題,是開銷巨大,後方無以為繼,南京城下的湘軍,還出現了「賊齏未盡,我食先匱」的情況。

也就是被圍困的太平軍還沒餓肚子,湘軍倒先吃糠咽菜了。

而湘軍攻打的天京城,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監督修建的都城,修的極為講究。

城牆周長九十六里,要數萬人才能完全包圍。

城牆的用料是的巨磚加以石灰和糯米漿粘合,地基用的是花崗石,堅固無比,一般的大炮根本轟不穿。

圍城之初,曾國荃其實有心理準備。

此前攻打九江、安慶,他制定的攻城周期都是18個月,實際攻克分別用了16和15個月。

打天京,曾國荃計劃二十個月。

但讓曾國荃沒料到的是,從1862年6月開始圍城,到現如今,已經過去整整兩年了,天京城依舊巋然不動。

居於深宮之中的慈禧也是焦躁不安。

因為有情報顯示,之前被陳玉成派去西征的賴文光和陳德才正帶著四十萬大軍回援。

如果一這支生力軍逼近天京,解了天京之圍,那豈不是前功俱廢了?

為了儘快破城,慈禧一面派僧格林沁領兵在河南、安徽截擊陳德才。

一面嚴責曾國荃湘軍攻城不力,並一連給李鴻章下發六道諭旨,要他火速帶領淮軍趕到天京前線,會同曾國荃攻陷天京。

不過,李鴻章做事向來精明。

他知道曾國荃帶著十萬部下,在天京城下餓肚子苦戰,這些人之所以能堅持下來,主要靠一個信念:如果拿下天京城,大家都發大財,這將是這輩子最大的發財機會,也將是這輩子最後的發財機會,因為搶完了這裡,就沒得搶了。

如果自己貿然行動,跑去分一杯羹,必然要開罪於湘軍。

搞不好,是要火拚的。

因此,李鴻章便沒按朝廷旨意向天京進軍,並向曾國荃明確表態:「屢奉寄諭,飭派敝軍協剿金陵,鄙意以我公兩載辛勞,一簣未竟,不敢近禁臠而窺臥榻。」

李鴻章按兵不動,同時朝廷又下了死命令,曾國荃不敢怠慢,命人在天京城外挖了30多條地道。但是效果卻非常一般。

因為太平軍也是挖地道的高手。可謂久經戰陣,無論湘軍把地道挖得多麼隱秘,城牆上的太平軍只需觀察地面野草的顏色(野草會因為缺水而草色發黃),就可以判定野草下面是否有地道,並派人將地道破壞。

所以湘軍的地道戰,完全是無用功,空耗了十幾萬兩的炸藥錢,還搭上兩千多工兵。

還別說,誘降這一招管用。

在湘軍的誘降下,城內一些人的心理開始動搖。

見人心不穩,李秀成建議洪天貴福大封列王,以此籠絡人心。

太平天國很多有名無實的王爺,其實就是在這時候冊封的。

不過此時封王,為時晚矣。

6月30日,駐守正陽門的太平軍守將向湘軍請降,曾國荃得知後,馬上派人接應。

當天晚上,有一百多湘軍士兵通過繩索爬上了城牆。

但就在湘軍準備偷偷打開正陽門的城門時,意外發生了。一名士兵的槍枝突然走火,驚動了巡城的太平軍守軍。

無奈之下,湘軍只好縋下城牆逃命。來不及逃跑的,就被太平軍打死了。

大好機會就這麼錯過,曾國荃極為惱火。

於是,他一面命人繼續挖地道。如果30多條地道還不夠,那就加倍!如果60條也不夠,那就挖100條。

一面在鐘山第三峰東南麓,貼近太平門城根的地方架設了一百多尊大炮,沒日沒夜的對天京城內進行轟擊。

7月17日,湘軍將神策門炸開了一個缺口。

但當湘軍蜂擁而入時,守衛神策門的太平軍將幾十桶點燃的火藥投擲到了缺口中,瞬間引起大火,燒死了首批沖入缺口的三百多名湘軍。

此時的天京城內,滿打滿算還不到兩萬人。除去非戰鬥人員,仍能上陣作戰的僅四千多人。

但就是這四千人,卻非常頑強,都是打仗不要命的主兒。

7月19日,湘軍再次通過挖地道,埋炸藥的辦法炸開了天京城牆。

這一次,由於沖入城內的湘軍實在太多,太平軍無法阻擋。圍睏了26個月的天京,終於是被湘軍攻克。

待這些做完,已三天三夜沒合眼的曾國荃倒頭便睡,任憑手下將士在天京城內燒殺劫掠。

四天後,捷報送到紫禁城,慈禧和慈安看到捷報後,立刻派人祭拜咸豐的陵寢,告訴這位大清第一昏君,您可以瞑目了。

當然,死人是不會說話的。

兩宮太后搞這場祭祀,只是為了告訴天下人,我倆雖然是女流,但不比男人差。那些整天對垂簾聽政唧唧歪歪的人,現在可以閉嘴了。

宣示完政治正確性,再然後就得論功行賞了。

怎麼賞呢?現在還不知道,得等曾國藩更詳細的奏報。

三天後,曾國藩的奏報來了,這道奏報不僅名稱很長——《奏報攻克金陵盡殲全股悍賊並生俘逆酋李秀成洪仁達折》。

內容也很長,大概3000多字。

由於內容太長,這裡就不複述了。簡單來說,曾國藩在摺子里彙報了四件事:

一,太平天國的暴亂規模是空前的;

二,南京城內十多萬叛軍,沒一個投降,極其頑強;

三,這次能平定叛亂,多虧了先皇、兩宮太后以及同治皇帝的英明領導;

四,湘軍打贏了意志如此頑強的叛軍,希望朝廷「不惜破格以獎有功」。

應該說,曾國藩的這道摺子,寫的還是很有水平的。既在無形之中吹噓了自己的功勞,也在明面上拍了領導的馬屁。

可是,慈禧和慈安見到奏報後,卻連下兩道聖旨,臭罵了曾氏兄弟一頓。

你曾國荃剛剛破城,就急著寫奏摺來邀功,洪秀全的屍體找到了嗎?幼天王抓到了嗎?你猴急什麼?

罵曾國藩的聖旨,內容更乾脆:你甭跟我廢話。金陵攻陷之前,我聽說城中財富堆積如山,現在怎麼沒聽你們兄弟提起?太平天國的財寶去哪裡了!如果金陵城內真的有巨款,記得做好清冊上交朝廷,以作為軍餉賑災之用。別跟老娘耍花樣!

因為湘軍攻入天京後,當天就開始洗劫,將城內的十幾座王府劫掠一空。

到了第二天中午,湘軍提督蕭孚泗在洗劫天王府後,一把火將天王府燒毀。

太平天國的財寶去哪了,別人不知道,但曾國藩很清楚。

如果沒有,那就是沒有。

如果有,那也已經被湘軍的兄弟們瓜分了。

已經吃進肚子裡的財寶,還能再摳出來的嗎?怎麼可能呢!

湘軍已經十個月沒發餉了。軍官們、士兵們都靠著拿下天京這一仗,撈足了後半輩子生活無虞的資本。這時候讓人上繳所獲戰利品,那是會引發兵變的。

所以,曾國藩隨即就給朝廷回了一道奏摺,在摺子中,他理直氣壯地說:「歷年以來,中外紛傳,逆賊之富,金銀如海,乃克復老巢,而全無貨財,實出預計之外。」

意思就是說,雖然外界傳聞金陵城中有大量的金銀財寶,但我們打下金陵後,才發現傳聞是扯淡,金山銀海什麼的,根本就沒有啊。這實在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啊。

反正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如果你們不相信的話,那我也沒辦法了。

解釋了財寶的下落,曾國藩又在奏摺中補了一句:「目下籌辦善後事宜,需銀甚急,為款甚巨,如恤災民,修理城垣,駐防滿營,皆善後之大端。」

我這裡不僅沒財寶,反而還缺錢賑災、發餉。希望朝廷趕緊提供支援,否則出了事,搞出民變、軍變,我負不了責。

曾國藩寫第二道奏摺之前,李秀成被湘軍活捉。

慈禧本想將李秀成押到北京審問,順便查證曾國藩說法的真實性。

但是曾國藩卻說李秀成的威望極高,怕他路上跑了,還是殺掉比較保險。

於是,李秀成就被湘軍就地處決了。

收到曾國藩的奏報和李秀成的死訊,慈禧也看出來了,曾氏兄弟這是恃功而驕。如果逼得太急,保不齊就把人逼反了。

所以慈禧也只好下旨安撫,並論功行賞:曾國藩封一等毅勇候,曾國荃封一等威毅伯,蕭孚泗封一等男爵。

至於寶藏,沒有就沒有吧,你們辛苦了。

封賞的聖旨下發不久,她暗中調兵遣將,令僧格林沁以進剿捻軍為名,進駐安徽;令湖廣總督官文率軍十萬,屯戍武昌;令馮子材領兵駐鎮江、都興阿駐軍馬鞍山、富明阿進駐揚州,監視湘軍。

這幾個人,有的是旗人,有的是土匪出身,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跟湘軍不對付。

在慈禧看來,太平天國滅了,湘軍就是大魔頭。

滿清臥榻之側,豈容漢人酣睡?財寶可以不追究,但湘軍必要裁軍。

曾國藩為官26年,打仗打了14年,既當過中央大員,也當過地方諸侯,慈禧想幹什麼,他很清楚。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嘛。

為了避免與朝廷衝突,曾國藩主動向慈禧打報告:嗣與臣弟曾國荃商議,定將金陵全軍五萬人,裁撤一半。但裁軍要補足拖欠的軍餉,並發放路費,希望朝廷撥款。

曾氏兄弟主動要求裁軍,慈禧自然不會拒絕。

為了儘快達成裁軍,慈禧同意了曾國藩的要求。

欠餉問題,朝廷先給出期票,也就是退休年金。這些期票由戶部擔保,把各種拖欠的軍餉,寫得分毫不差。退役的湘軍軍士可以在20年之內,憑票向當地的地方衙門領錢。

被裁撤的軍士覺得有利可圖,便紛紛領鹽、領期票回家。

一場可能發生的大亂,也就此平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9ca26e3a29ec42bb5a593f06102a4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