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級景觀扮靚武漢,這顏值不敢認了
今年夏天,如果你留心觀察會發現朋友圈裡總被一些新景觀刷屏,如郊野「梯田」一樣的琴台美術館,頻出網紅大片的青山紅坊里,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漢陽鋼廠藝術中心……甚至作為老武漢人你都不敢相信, 「這竟是武漢!這『顏值』不敢認了」。
日前,武漢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推進城市能級和品質「雙提升」。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前謀劃,從構建城市總體格局到刻畫建築細節,全方位、多角度強化城市設計,通過建章立制,規範管理, 塑造建築特色化、街道精緻化、空間藝術化。
解鎖武漢「城市積木」
NO.1[ 建築特色化 ]
塑造一批國際化封面級景觀
建築被譽為「凝固的音樂」,優秀的建築可以藉助獨特的設計,體現地域風格和時代特徵,反映城市魅力。
近年來,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圍繞重點功能區標誌性建築、獨具文化特色的景觀建築、網紅打卡地,多層麵塑造了一批國際化封面級景觀。
武漢二七濱江商務區建築群效果圖。
二七濱江建築族群不斷在武漢人的朋友圈刷屏,這裡有普利茲克建築獎獲獎者扎哈設計的泰康金融中心、十字形國華金融中心、以「生命之樹」為設計之核的周大福金融中心。
據了解,二七濱江商務區的每棟建築都是帶修建性規劃設計圖供地,確保長江邊最美天際線的形成。
除了長江邊這些國際化建築,在漢江一側的琴台美術館,也因其富有想像力的文化寓意備受關注。琴台美術館如一座「山丘」拔地而起,整座建築屋面好似一片銀白色的「梯田」,還未建成就吸引了極大關注。
楊春湖啟動片商服用地效果圖。
在規劃部門的引導下,紅到「出圈」的青島路平和打包廠、仁和路城市展廳等一批網紅建築以特色取勝,成為城市新景觀,吸引市民和遊客前來打卡。
據了解,近年來,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制定實施了「漢十條」等規定,並在實際工作運用後,啟動了新一輪修訂。通過引導住宅立面採用封閉陽台公建化設計,有效提升住宅顏值,在注重建築立面設計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建築屋頂設計,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築形象。
NO.2[ 街道精緻化 ]
更具人性化,更有歷史感
近年來,武漢在街道規劃和改造中, 注重品質提升,強調歷史資源的保育與活化,讓街區更富有魅力,讓街道回歸以人為本的屬性,以滿足市民的體驗感、舒適感為目標,打造不同類型的街道品質空間。
在城市主幹道的打造中,特色文化的彰顯和人性化尺度設計成為重點。
春秋時節,武漢沿江大道景觀宜人。
在長江左岸大道,以世界級香榭麗舍大道為標杆,合理壓縮機動車道,形成4公里三排喬木綠廊,將街道空間與沿線歷史建築、歷史事件等要素資源串聯成整體,打造成武漢市的「城市客廳」。
在沿江大道,城市陽台打開長江水岸線,老建築用人工打磨實現「修舊如舊」,同時還路於人,建成高水平的濱江慢行道。
武昌古城經心書院片改造效果圖。
歷史街區的改造也別具新意。在漢口歷史風貌區的規劃中,規劃師們始終強調通過遺產保護來帶動現有社區的發展,延續老百姓傳統的生活方式,最終確定了黎黃陂路「洋氣」、蘭陵路「煙火氣」、合作路「文氣」的特色定位,老舊住宅內增設現代化的生活設施,使得老建築被「活化」利用,重現生機。
拿到國際規劃大獎的中山大道、層林盡染美如畫的數十條林蔭道等,這些道路景觀讓「詩和遠方」就在市民身邊。
據了解,武漢對街道品質化的探索還在繼續,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頒布了《武漢市街道設計導則研究》,希望打造「安全共享」「舒適有序」「生態特色」的高品質公共空間等,讓市民能漫步在街頭巷尾,感受城市生活美學。
NO.3[ 空間藝術化 ]
打造有質感的城市公共空間
為了讓武漢城市空間更具美感,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精準、精細、精湛為目標,對城市公共空間進行整體設計,引導其展現出最吸引人的面容。
在城市級的大尺度公共空間,塑造出聯合國人居署「點贊」的東湖綠心、扎哈設計的月亮灣城市陽台、張之洞體育公園,一系列國際化景觀,既提高城市美感,又能讓市民玩在其中、樂在其中,拍照能出「大片」,讓城市多一份寫意空間。
在重點功能區,同樣注重留白,追求公共效益。比如,在寸土寸金的二七濱江商務區,留有4個標準足球場大的中央公園,引入「Y」型生態橋直通漢口江灘;在王家墩商務區核心區,配備47公頃兩大公園,並建設武漢中心城區最大人工湖。
據了解,2021年7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前期實施多年的「三邊」規定基礎上開展了進一步修訂。對中心城區江邊、湖邊、山邊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側重於保護山水資源,打開武漢顯山露水的生態天際線,塑造獨具個性的城市景觀。
漢陽鋼廠藝術中心內,創意雕塑引人注目。
據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局已針對兩江四岸地區編制總體規劃,下一步還將出台兩江四岸規劃管理實施意見、規劃設計導則。
此外,創新建立設計師聯盟,繼續邀請國內外頂尖設計機構、設計大師、新銳設計師,成體系、分類分級打造更有特色的標誌建築、更加精緻的歷史街區、更有質感的公共空間, 讓武漢顏值美「出圈」。
NO.4[ 武漢新形象 ]
亮點片區點亮城市氣質
過去,提起武漢城市形象有「三菜一湯」的說法,即黃鶴樓、歸元寺、古琴台、東湖。
而如今,「湯」已煥然一新,由東湖景區升級為享譽世界的東湖綠道,而「菜」已出品了標誌性區域、亮點項目、特色空間、創意街區等眾多代表武漢新形象的「網紅大菜」,讓我們來看看武漢眾多高顏值的新名片吧。
青山紅坊里
青山紅房子重出江湖,老宅煥發生機
【地點】青山區建設四路與吉林街交叉路口
【現場探訪】它曾是武漢規模最大的住宅區,見證了武漢成為全國第一鋼都。鍾書閣的光影書海、游心咖啡博物館、VOGUE大片風的紅色樓梯…… 「重出江湖」的紅房子變成一座創意設計中心,紅磚、白牆、綠窗棱,8個月修繕也保留了紅房子不少「原裝」建築印跡。
【規劃理念】紅坊里的改造規劃除了對文化的保護,更強調對老建築的活化利用,通過規劃賦予了老建築教育基地、書店、博物館等多種功能,如今老宅煥發新生機,成為網紅打卡地。
奇趣蛋殼公園
鑽進「蛋殼」花式遛娃,摸爬滾打偶遇UFO
【地點】漢江邊沿河大道與漢西路交會處
【現場探訪】遠遠望去,兩顆「巨型蛋殼」如天外來物矗立在路邊,走近就能發現,這裡其實是一處微型口袋公園,「蛋殼」里藏著小朋友最愛的蹦床、滑梯……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園內地面綿延起伏,造型設計中搭配了許多重金屬元素,夜晚「蛋殼」外的彩燈亮起,如同UFO降落,整體極具未來感。
【規劃理念】設計之初,規劃就從源頭上要求將該地塊打造為一處親民公共空間。公園最終設計模擬了「蛋殼」衝擊平原的狀態,打造綿延起伏的趣味地形,並融入富有科技感的未來元素,既提升了片區的建築風貌,又增添了沿江面的城市景觀。
漢陽鋼廠藝術中心
穿越百年對話張之洞,解鎖文藝專屬空間
【地點】漢陽區漢陽鐵廠原址
【現場探訪】片區內約有76萬平方米的文化藝術商業區,包含了34處、建築面積約53000平方米的工業遺址建築及構築物,是目前武漢最大規模的工業遺址群落。6月,漢陽鋼廠工業遺址示範區建成開放,多場文化藝術展、讀書會在這裡舉辦,塵封多年的建築群重新煥發生機。
【規劃理念】規劃將該片區定位為「國際工業文化保護樣板區」和「武漢文創藝術商業核心區」。改造過程保留了原有建築風格,適當融入了當代元素,讓老建築更具親切感。未來還將引入多家文化創意、設計藝術企業入駐,打造琴台中央藝術區。
華中金融城一期
立面呈「水面波光」,沙湖畔住宅建築顏值賽高
【地點】武昌區中北路、民主路、中山路合圍區域
【現場探訪】不同於傳統住宅樓外立面,華中金融城一期高樓通體由玻璃幕牆「包裹」,還有著些許傾斜凹凸,陽光下看像是波光粼粼的水面。
【規劃理念】對於城市重點功能區,規劃要求住宅建築立面公建化,並滿足「錯落有致」天際線的要求。最終形成了如「高山流水」傾瀉而下的建築景觀,提升了整個環沙湖區域的建築形象和品質。
# 從「拆改留」到「留改拆建控」 #
「十四五」武漢城市更新有了新目標
加強城市更新是提高城市空間效率、優化空間資源配置、改善城市治理水平的主要途徑。近年來,堅持「留改拆建控」並舉,加大舊區改造力度,武漢正在摸索一條城市能級提升的新路。
歷經規劃改造後,曇華林街區重煥生機。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十四五」武漢城市更新工作目標定位為, 以人民為中心、突出高質量發展、突出綠色轉型、突出文脈傳承、突出安全保障,實現中心城區「兩降兩增兩保」(降低人口、建築密度,增加綠色開敞空間、公共服務設施,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山體湖泊及周邊環境)。
「從『拆改留』到『留改拆』,看似只是『留』與『拆』位次對調,背後體現的是城市建設理念的變化。」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留」是留下保護文物建築、留下街巷肌理、呵護歷史文脈,「改」是通過改造解決城市功能衰退問題,促使蒼老的軀體長出新的血肉,重新煥發活力。
今年以來,我市提出了分類明確的「留、改、拆、建、控」5大工作。
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保障武漢城市更新的順利進行,我市還將創新改造方式——
從局部改造向成片連片更新轉變;從關注拆除改造向分類精準施策轉變。
從資金分散投放向資源要素整體籌劃轉變。
從政府主導向社會、企業、居民多元參與轉變,調動多方積極性。
從信息集成向智能決策平台轉變,實施全生命周期管控,將好的規劃理念落到實處。
文/王亞欣 胡維佳 徐靚
圖/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
校對/彭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86628620_12046134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