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丨恆大汽車,崩塌於量產的前一夜

2021-08-20     GoLight

8月19日,恆大集團高管被央行、銀保監會約談。恆大的債務危機,終於還是褪下了恆大汽車的遮羞布,這個號稱「2025年產銷100萬輛,2035年產銷500萬輛」的造車玩家,在這天晚上徹底被打上了PPT車企的標籤。

01

恆大汽車,走向何方?

恆大的危機,爆發於7月中旬。當時廣發銀行宜興支行緊急申請凍結恆大 1.3 億資產,暴露了恆大集團的債務危機。一筆貸款壓垮了整個恆大系,中國恆大、恆大物業、恆騰網絡跌股價紛紛暴跌,尤其是恆大汽車,簡直慘不忍睹,最嚴重的時候一天內跌去20%。

要知道,在半年前,恆大汽車的市值還曾超越比亞迪,短暫地成為國內市值第一的車企,總市值高達6700億港(參數|圖片)。短短半年,恆大汽車股價縮水超過80%,現在的市值已經跌破1000億港元,僅剩982.76億港元。

曇花一現的市值奇蹟,如今突然隕落,在很多人眼中可能在預料之中,但沒想到這麼快。5月份的時候,恆大汽車還在對外「秀肌肉」——申請專利3012 件,已獲授權專利1355件;6 月份,恆馳五款車在吐魯番進行夏季測試,不久後又重磅發布了其自動泊車功能,緊接著恆大汽車再次放出消息,2021年年底便可進行試生產,2022年即可實現大批量交付。一切都如預料的那樣,市場普遍認為恆大汽車要來真格的了。

就在市場逐漸看好恆大汽車的時候,一場危機突如其來,不僅把恆大汽車拉進了輿論漩渦,整個恆大系無一倖免。雖然後來恆大與廣發銀行和解,但關於恆大汽車即將被出售的聲音頻頻見諸報端。

8月9日,恆大汽車發布公告,上半年預計凈虧損48億元,比2020年同期的24.5億元翻了一番。虧損加劇的恆大,逐漸感受到了造車帶來的壓力,雖然它一台車都沒有實現量產,市場上一直盛傳恆大汽車只是以造車的名義拿地融資搞房地產。但恆大汽車到底能走到什麼地步,當時誰也不知道。

可惜事情發展太快,隔天恆大就再次發布公告稱,公司正在接觸幾家第三方投資者,準備出售恆大物業、恆大汽車等部分資產,一時間,恆大汽車做不下去了的消息被廣為傳播,同時被熱議的還有恆大的負債問題。

8月19日,有消息稱,恆大集團正在與小米以及深圳具有國資背景的投資公司進行談判,尋求出售恆大汽車65%的股份。還有消息稱,新勢力中的蔚來和小鵬也在洽談當中。雖然小米汽車急需尋找一家整車製造企業合作,不過次日小米就做出了回應:的確接觸了來自各方面造車團隊進行交流洽談,但並未作出任何合作意向的決議。

今年4月,已經破產清算的拜騰汽車前CEO戴雷入職恆大汽車,成為恆大汽車的常務副總裁。如今恆大汽車面臨著與拜騰當年一樣的困境,不知戴雷是否為選擇恆大汽車重蹈覆轍而懊悔。

02

恆大的「汽車帝國」,是如何被毀掉的?

在今年4月份的上海車展上,恆大汽車9款車型悉數亮相,覆蓋了A級(參數|圖片)、B級(參數|圖片)、C級(參數|圖片)和D級汽車市場全球95%的豪華車細分市場都有布局,對標車型包括特斯拉「S3XY」全產品矩陣、奔馳A級到S級(參數|圖片)車型、寶馬1繫到7系車型、奧迪3繫到8系車型。總之就是,野心很大。恆大汽車要做的不是一家造車新勢力,他是要把特斯拉、BBA這些新老勢力統統幹掉!

但想要與這些技術實力雄厚、市場份額龐大的車企一較高下,初出茅廬的恆大汽車憑什麼?自然是買買買了。

與蔚來、理想、小鵬這些造車新勢力強調自主研發有本質差異,恆大汽車根本不想花時間「浪費」在自主研發上面,它想要的,就是以最快的時間實現盈利。於是恆大汽車把能買到的技術和企業都買下來了,比如輪轂、底盤架構、動力總成、電池等各類公司,然後就能說自己在技術方面的積累很成熟了,就是這個套路。

別的新勢力都是先推一款車試水,然後再複製推廣。恆大汽車則不同,凡事一定要求大和多,於是一上來就同步「研發」15款車型,在天津、上海和廣州建設工廠。2020年8月,恆大汽車一口氣發布了6款車型。11月,恆大宣布三大生產基地全面啟動生產調試,量產準備順利。結果大半年過去了,試生產被推延到今年年底。

今年的上海車展,恆大汽車被曝出,恆馳連底盤都沒有。在車展結束時,有人拍到了恆大汽車的工作人員直接把恆馳汽車抬走的照片,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如果恆大集團的房地產沒有遭遇危機,那麼恆大汽車或許還會有轉機,但現在恆大出現了債務危機,作為恆大融資工具的恆大汽車,自然是首先被拋棄的對象。根據恆大汽車的財報數據,2020年末恆大汽車的帳面資金為104.8億元,而長短期貸款已經超過了720億元,相當於600多億的凈負債,每年的利息支出就有20多億。

截至2020年底,恆大汽車累計投入達474億元,其中研發投入高達249億元。即使如此,恆大依然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技術。可見李斌的話確實不假,造車很燒錢,沒200億別來。恆大汽車虧損嚴重,加上房地產業務債務危機,恆大汽車已經無力運轉,恆大唯有拋售優質資產自救。至於造車,還是算了吧!

寫在最後

兩年前,恆大放出豪言:三年投入450億同步研發並製造15款新能源汽車。兩年後,恆大汽車不僅沒做到量產任意一款汽車,還面臨著即將出局的困境。對於恆大來說,或許已經明白了造車並非如房地產那樣簡單粗暴,這次教訓也是對行業所有投機者的警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84666646_121117969-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