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發了陸小曼的文章後,很多姐妹想看林徽因,這兩位民國知名的才女皆因徐志摩而總是被拿來比較,而林和陸的口碑高低也是顯而易見。
16歲的林徽因,AI修復前後對比圖
林徽因是誰?
——民國才女無數,她無疑是最具盛名的,一位從民國紅到現在的才女,除了外貌氣質,更讓人發自內心欣賞的,是她的學識、修養、智慧與成就。
很多出色耀眼的女子似乎情路都格外坎坷,不是遇人不淑便是在愛情中迷失自我,終生為情所困無法自拔,留下無盡唏噓。
而真實的林徽因,她身上值得後世了解的,遠遠不只是津津樂道的才子佳人芳華浪漫,她的人生遠比緋聞更精彩!
01
林家有女初長成
林徽因出生於1904年6月10日,其祖父因《詩經·大雅》中有言:「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市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故為孫女取名為徽因。
林徽因在西子湖畔長大,心思細膩而敏感。祖父是光緒十五年進士林孝恂,林孝恂是清末創辦新學的先驅之一。
他創辦了養正書塾、蠶桑職業學院,並在杭州的家中設立了家塾,教授孩子們國學和新學,這不僅讓林徽因從小打下了國學的深厚根基,又受到了新學的啟蒙。
林徽因與泰戈爾遊覽法源寺
十二歲進英國教會舉辦的女子中學讀書,四年的英國貴族式教育,培養了林徽因良好的舉止和談吐。
1920年,林徽因陪同父親赴歐洲進行訪問考察,從此開啟了她人生新的篇章。
也正是這次歐洲之行,讓林徽因看到世界之大,受房東女建築師的影響,產生了對建築的興趣,確立了未來事業的志向。
02
三段情感糾葛
1.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第一次去歐洲時,給林徽因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止建築,還有康橋。
在康橋河畔,她遇到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那是徐志摩對她的一往情深,在異國他鄉,徐志摩炙熱的愛,讓林徽因感到激動。
但當她發現徐志摩已有家室時,內心充滿了矛盾,她想到母親落寞的生活,不願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毅然收緊內心的情感,轉身離開了。
多年後,她在回憶這段情感時說:「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像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這一句話對眾多迷失在愛情中的姑娘來說,可謂是醍醐灌頂。能在深情的愛意里保持冷靜的思考與選擇,多麼難能可貴。
2.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回到北京的林徽因,遇到了青梅竹馬的梁思成,他倆一起讀書,一起探討對理想的追求,在精神的交融中,他倆的心越走越近。
在一次意外中,梁思成被汽車撞倒,右腿摔傷嚴重,林徽因不顧男女有別的世俗眼光,請假一周,守在他床邊,給他喂飯、換洗、翻身,陪他聊天解悶。
患難見真情,林徽因用實際行動表示,愛情不只是風花雪月,還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
共同的愛好和志向讓他們走到一起,他倆在婚後,遍訪歐洲最有名的古建築,汲取歐洲建築的精華,整理成圖片和資料,帶回了祖國,成為東北大學第一任建築系的教授。
當時在國內,建築學還是新興學科,沒有合適的教材,林徽因和梁思成就把所學知識,分成繪畫、設計、建築學、美學等學科,傳授給學生。
林徽因注重培養學生對建築的興趣,在課餘,經常跟學生聊歐洲之行的見聞,幫學生擴展視野,感受到建築的魅力。
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他們成立了建築事務所,對外承接建築設計的大小事物,把案例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培養了新中國第一代建築人才。
林徽因對愛情的追求是志同道合,精神上的獨立,讓她不曾附庸於男人。
3.冷靜克制,為愛守護
在林徽因的情史中,另一位不得不提的是著名哲學家金岳霖。
他始終追隨著林徽因,為她終身不娶,在她逝世時不顧形象地痛哭流涕,寫下「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著名輓聯。
林徽因離世很多年後,他還鄭重其事地邀請至交好友到飯店裡為她慶生。
相比於英年早逝的徐志摩,金岳霖對林徽因做到了「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1930年,35歲的金岳霖敲開了林徽因的家門,並被這家的女主人深深吸引。
此後,他把家搬到了北總布胡同,與林徽因、梁思成兩口子毗鄰而居。
戰爭爆發後,林徽因和梁思成來到昆明,後在龍頭村蓋了三間小屋。
金岳霖得知消息後,也遷到這裡,如此三人又成了鄰居。
金岳霖將愛意變作陪伴和無微不至的關懷:
當林徽因詩作的第一個讀者;
學習建築知識,以便與熱愛建築的林徽因交談;
在林徽因術後靜養時給她讀詩、解悶;
與徐志摩高調浪漫的「我愛你」不同,金岳霖的愛更加細水流深,熨貼心靈。
對於三人的關係,梁思成和金岳霖都承認「三人始終是好朋友」。
梁林的這段婚姻最終得以保全,與梁思成的包容,金岳霖的成全分不開,但更重要的是林徽因足夠冷靜克制。
對於金岳霖,從來不曾越界。
在婚姻生活中,人有時難免會心猿意馬,不知不覺就跑偏了正道。
林徽因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她夠清醒,使那份愛意及時止步於友情,使婚姻生活里的那點騷動歸於平靜。
最終成全了一段細水長流、不乏甜蜜的婚姻。
在這麼多為愛迷失的民國女人中,林徽因是一個少有的例外。
她愛徐志摩,卻理智冷靜地選擇了更適合過日子的梁思成。
她欣賞金岳霖,卻克制自持,不曾從安全的婚姻圍城中脫逃。
她不是不嚮往浪漫的愛情,只是她活得足夠清醒,從不耽於幻想。
03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很多人在提起林徽因時,都將注意力放在她的情感上,很少有人駐足於她在文學上的成就,以及她給中國建築做出的貢獻。
林徽因的美來自她的內心,在她身上,你能感受到鐵骨錚錚的的氣概,能看到她為追求理想,所表現出來的驚人毅力。
你可能不知道,林徽因在建築學上貢獻頗大。
選擇了建築學,就意味著選擇了一條風餐露宿、吃苦受累的人生道路。
放著優渥的生活不過,偏偏要忍受這種困苦,是因為林徽因始終不曾忘記自己的學者身份,也不曾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
為了保護古建築,林徽因甚至絕食抗爭,她明白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她依然要用螳臂當車的精神,來呼籲大家提高對古建築的重視。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朱自煊說:「現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實際上,我認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有社會責任感的建築學家。」
這也許是對林徽因最公正的評價。
1930年到1945年,林徽因、梁思成和同事們走訪了中國的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0多處古建築物。
很多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關注並加以保護,比如趙州橋、應縣木塔、佛光寺等等。
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後幾年,她做了三件大事:
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設計;
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浮雕圖案;
挽救了瀕臨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
多年以後,人們提到林徽因,腦海中總會不由自主地蹦出智慧、美貌、才情等字眼,可她也有著有著尋常男人都少有的家國情懷和民族氣節。
觀其一生,林徽因受得起錦衣華服,也忍得住粗茶淡飯;
既富有生活情趣,又能忍受生活的種種磨難;
既滿腹才華又不乏胸襟氣魄;
備受男人追捧卻始終不忘追求自己的事業。
世間曾有林徽因,一身傲骨,百轉柔腸,她是民國名媛的典範,又是新時代女性的代表。
她用智慧的雙眼看透生命的本質,美麗的外表稍縱即逝,找到美的意義才永久流傳。
林徽因的一生是傳奇的,她的才情、追求和對建築的貢獻,讓她活成了永久的四月天。
其實每個人的氣質里,藏著她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
無論時代和審美怎樣變化,脫穎而出的氣質,才是你獨一無二的名片,這一點,永遠不會改變。
願世間所有的姑娘,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