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多節約的一個人,穿打著補丁的衣服,還問大臣補丁的價格,但是,一場戰爭就賠了英國二千一百萬銀元,還協定關稅,中國海關無權自主,更搭上了香港,割讓了香港島。
——《南京條約》
看一個王朝的發展,有時得看看皇帝的那些遺囑,大致能把到一些脈絡。
趙匡胤當年留下三句遺囑:
1、官員貴在精,高薪養廉;
2、不可殺士大夫,愛民如子;
3、善待柴氏後人,忠義分明,當斷則斷。
那後來宋朝如何呢?
趙構真的是當斷則斷,12道金牌召回了岳飛。
清朝老祖也有三句祖訓:
1、永不加稅;
2、後宮和太監不得干政;
3、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宗靈位。
但極具諷刺的是,1840年開始,清朝就走上了割地賠款的道路上,一直沒再回頭。
道光記著祖訓呢,臨死前給了兒子一個遺囑:
第一條就是他死後不配天。意思是,他的神牌不要供奉在天壇的皇穹宇和皇干殿內。道光心裡怕,去了老祖宗那裡,萬一被問到了這個條約,咋回答呢?清朝前面的幾個皇帝對領地看得緊,若是知道子孫如此「揮霍」,肯定會拿著藤條執行家法。
道光心裡明白著呢,在民間,老人過世後,後人都會立牌位供奉,上香行禮,接受後代人的香火。中國歷代皇帝都是死後配天、升祔太廟,這更是清朝的祖制家法。但是,祖訓第三條擱那呢,道光也不敢無視,乾脆就扔給兒子了。
於是,便給了以下四道遺諭:
一、死後不配天。
二、死後神牌不升祔太廟,但是可以升祔奉先殿,他的畫像可以懸掛到壽皇殿、安佑宮。
三、死後不建聖德神功碑,不過,明樓碑上要刻上「大清某某皇帝」字樣,明樓背面刻上陵寢名稱。碑文不可以出現「聖神功德」字樣,新皇帝若要對我歌功頌德,碑文可以刻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
四、在他死後,拿幾件他穿過的衣服放在皇宮的四執事庫供奉,以示節儉,用以留念。自鳴鐘殿那些不常用的硯墨,可以酌情處理,沒必要長時間的留著。
可以說,道光帝給他的兒子出了一道智力題。不遵照祖訓,是不孝;不按祖制安葬父親,也是不孝。咸豐也不含糊,直接召集群臣開大會,大臣就是關鍵時刻為皇帝排憂解難的,大家討論得那個激烈,親王、六部九卿、翰詹科道都有參與,20多天後終於拿出了一個方案。
這四條遺諭中,第四條最容易,拿幾件衣服供奉在四執事庫,自鳴鐘殿不再收藏硯墨。第三條呢?其實蠻有難度。事實上,遺諭的前面三條都在說一件事,那就是道光時代大清朝丟了地,這是違了老祖宗的教誨。
在中國古代,後人要為先人修功德碑,就是誇讚先人的功德事跡,為了保護這塊碑,同時,也可以裝飾陵寢,就會修建功德碑樓。道光一再「強調」不可在碑文中寫「聖神功德」,他心裡應是一直介懷香港這件事。但是,他的遺囑中又暗示要後來的新皇帝「歌功頌德」。
沒有哪個皇帝不喜歡後人夸自己。於是,咸豐在神道碑亭的石碑後面刻上了839字的漢字碑文,滿漢兩種文字,也算是完成了任務。這一條還有個小題,在明樓背面刻上陵寢名稱,慕陵並沒有修明樓,那麼,道光這麼做意欲何為呢?
最有可能的答案應是,他想兒子替他補修明樓,於是,就用這種方式暗示。咸豐明白道光的意思後,還真的想這麼做,國家圖書館珍藏有那些大臣擬定的《現擬慕陵寶城一座等略節》規制,只是,後來卻沒有執行。原因應該不複雜,真的要修,勞民傷財。那時國庫緊張,龍泉峪陵寢地宮內已經葬有道光的兩位皇后和咸豐的生母,也不宜打攪。
道光死後仍配天、仍升祔太廟,這是君臣最後定出的方案,完全沒按道光的遺囑來。不過,咸豐對第一道遺囑做了一個補充,從自己開始,以後的各帝不再配天。(不客氣地問,真有預感一說?)他將道光的第一條遺諭和自己的這道諭旨抄錄一份,懸掛在了天壇的齋宮裡。
道光內心複雜,體現在了這四道遺諭上,害得自己的兒子和大臣忙了不少時日,總算大體完成了他的心愿。道光深知自己沒臉去見列祖列宗,做兒子的怎能揣摩不出老子的想法呢,所以,用了最管用的辦法:大臣上奏,以民意來定奪,不算置祖訓不顧吧,何況,咸豐還加了條補充說明呢!
咸豐如此做,既遵循了祖制的做法,又兼顧了道光的心意。道光若是真的在乎祖宗的教誨,怎會丟地?弄了個遺囑,最終,讓自己的兒子替他圓了場面。
參考資料:
【《南京條約》、《清史稿·卷十七·本紀十七·宣宗本紀》】